需求曲线运用之奥妙
2010-7-2 一蓑烟雨任平生截至北京时间二十二点三十八分,巴西一比零领先荷兰,出去看直播去。
辛弃疾「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阑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沧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dian,去声)。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平狄克的需求定律)平狄克和鲁宾费尔德老先生的大作《微观经济学》中级版本是经济学入门读物中我最早接触的读物之一。书中有一套需求的理论,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对于一般商品价格越低,则消费者需求的数量就越多。一般的商品越便宜人们自然就会多买进一些。
(需求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一日,我到昆明财大步行街转悠,发现日新达超市门口的橙汁堆积如山,定睛一瞧,价格是惊爆价:二元五角一桶。同等质量的橙汁要卖到八元一桶,于是购进一桶品尝,味佳。这是娃哈哈推出新品后用低价做的数量有限的促销,并不构成倾销扰乱市场价格秩序。尝到甜头后的几天我先后购进达七桶之多,对物美价廉商品过度反应的结果是喝进大量橙汁后的肚痛和开口喝不完后的变酸。
(价与量何为第一性)我对需求定律有点钻牛角尖,低价则需求量大,反过来,需求量大则价低是不成立的。因此需求量大仅是价低的一个必要条件,二者并非是充要条件。需求量大会推高价格,这是常识,但这个常识并没有反应在需求曲线里。所以,需求曲线可以由价格变动为基础来分析数量,反过来却讲不通。
(现实中与需求定律矛盾之处)前面讲到需求定律是对一般商品而言,但生活中存在一种特例,就是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小。我在昆明财大附近的马村农贸市场(昆明的城中村)就发现一例这样的商品。农贸市场里经常会有一个背竹篓、衣着褴褛的男子出现,竹篓里会装有几十只烤鸡,价格非常之便宜,十五元能买到两只,外表与一般烤鸡看上去相差不大,但却乏人问津,朋友告诉我说,这种烤鸡多半是病鸡,最好不要去买。可能众人一般是出于这种考虑,一半是见无人问津也不敢冒大不韪吧。这种竹篓烤鸡经济把它归类为劣质品,价格越低越乏人问津,是与需求定律背道而驰的。反观昆明建设路影院下面的义兴斋烤鸭,二十多元一只,价虽高却门庭若市,这里的义兴斋烤鸭我把它归类为质优品,价格越高越多人问津,这也是与需求定律不同的。
(发现改进了的需求定律)举出以上两个例子只是说明需求定律的运用要与实际生活碰撞,并在解释日常生活的现象中多加变通,其实咱们的父母才是真正的经济学大师,我在家里买什么东西都要向我妈咨询,哪里的东西便宜又好吃,哪里有卖什么东西的,她们均了若指掌。二例中不同于需求定律的原因在于这里的价格是物品质量好坏的一个指示器,经验告诉我们,贱钱无好货,一分钱一分货。竹篓烤鸡虽便宜可其质量难以保证,其超低的价格就是一个指示;义兴斋烤鸭虽贵可其吃起来令人放心,其高于同类产品的价格为标志。我把实际生活中与需求定律(价格与数量反方向运动)相左的现象归结为需求定律悖论。其关键点在于需求定律把现实世界割裂开来,只研究一种商品,这当然是价格越低,对其需求量越大(橙汁低价促销的例子);但是实际生活中人们会思考为什么这种商品的价格会这么低,且他们还有其他类似商品作比照,自然会发现同类商品中价低的那种往往是质次的,价高的往往是质优的(竹篓烤鸡与义兴斋烤鸭的例子)。
(使用改进了的需求定律的正反案例)现实世界中很多商家掌握了这个改进了的需求定律(价格与数量呈同方向变动,更一般的,在不同的局限条件下,价格与数量变动的方向是不定的),刻意把某些商品保持在高价,以区别同类别的其他商品,彰显其尊贵的身份。比如现在出现的一百八十元一盒的黄鹤楼香烟,单就其品质来说未必赶得上六十元一盒的中华或者云烟印象,可是其推出如此高价香烟的原因不仅是为了满足部分消费者的虚荣心,更是着力打造自己在市场上最高端(通过最高价来实施)的形象。茅台酒和五粮液近年来推出的百年陈酿价格高高在上也是通过高昂的价格打造自己在高端白酒行业的王者地位。其实这些案例还都是正面的,厂家通过改进了的需求定律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可还有些不法厂家通过高价来销售质次的产品。
总结:教科书上的需求定律是价与量呈反向运动,而生活中往往会有价与量同向运动的案例,局限条件不同所得到的需求定律也不同。
不要盲从教科书上的定律,要深入到生活挖掘,很多经济学定律大有改进之处,传统的需求定律是在单一商品的局限条件之下人们寻求利益最大化是价与量反向运动,而局限一旦变化,变为多种可做比较的商品存在,价与量就有同向变化的现象存在了。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
--
玉成的经济学小品文,带您轻松了解世事
http://blog.sina.com.cn/bodybuilding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