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欣赏斯宾诺莎关于“实体自因”、“规定即是否定”的看法,并把它视为“绝对方法”
即概念自我
发展辩证法的灵魂,贯穿于整个逻辑学本体论的建构与反思之中。就此而言,黑格尔的辩证
法就是概
念自我否定的辩证法。这是黑格尔的辩证法遗留给我们的最富启发性的理论遗产。在
黑格尔哲学中,这种内在的否定性,在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进程中,表现为双重的否定性:一
方
面,思维不断地否定自己的虚无性,使自己获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丰富的规定性,这就是思
维自己
建构自己的过程;另一方面,思维又不断地反思、批判、否定自己所获得的规定性,从而在更
深刻的
层次上重新构成自己的规定性,这又是思维自己反思自己的过程。思维在这种双重否定的运
动中,既
表现为思维规定的不断丰富,实现内容上的不断充实,又表现为思想力度的不断深化,实现逻
辑上的
层次跃迁。这种思想运动中的思维规定的充实与逻辑层次的跃迁,就是人类思维运动的建构
性与反思
性、规定性与批判性、渐进性与飞跃性的辩证统一。在
人们的通常理解中,思维的否定性,只是对“错误”思想的否定,也就是把错误的思想转化成
正
确的思想。黑格尔的关于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的辩证法的深刻性则在于:他不是把思维的内
在否定性
仅仅理解和描写为对“虚无性”的否定,即不是把思维的内在否定性仅仅看作思维规定性的
丰富和建
构过程;而且尤其把思维的内在否定性理解和描述为对“规定性”的否定,即把思维的内在
否定性看
作规定性的批判和反思过程,把思维的否定性理解和描述为思想在逻辑层次上自我跃迁的过
程。正因
为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过程是建构与反思、规定与批判的辩证统一,所以作为“本体”的绝
对理念不
是某种凝固、僵化的存在,而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本体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或者
说本体论
就是辩证法,这才是黑格尔逻辑学本体论的真实意义之所在。它启发人们从本体论批判的角
度去理解
辩证法,又从辩证法的内在否定性的角度去理解本体论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发展。三
、“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理论思维
恩格斯曾经提出,黑格尔哲学的理论力量,在于它的“巨大的历史感”。正是在系统总结
和深刻反
思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人类思想史的基础上,恩格斯明确地指出,所谓“辩证哲学”就是
一种“
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⑦。在
《哲学笔记》中,列宁也向人们提出一个意义重大的理论问题,即:为什么“普遍运动和变化
的思想”,在“未被应用于生命和社会以前”,就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被猜测到了?”⑧这
就是说,为什
么自觉形态的辩证法理论不是首先从生命自然领域和社会历史领域中总结出来,而是首先由
研究概念
逻辑运动的黑格尔把世界理解和描述为一个过程?这个问题的确是发人深省的。在
论述黑格尔哲学时,恩格斯一再强调地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以最宏伟的形式总结了全部
哲学
的发展,是二千五百年来的哲学发展所达到的成果,黑格尔的每个范畴都是哲学史上的一个
阶段。同
样,列宁也强调地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思想史的概括,黑格尔在哲学中着重地探索辩证的
东西
,黑格尔是把他的概念、范畴的自我发展和全部哲学史联系起来了。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
们,黑格
尔之所以能够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个创立自觉形态的辩证法理论,就在于这个理论本身是全
部人类认
识史的成果,是从人类认识史的总结中产生出来的。一句话,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之所以是
自觉形态
的辩证法理论,就在于它是恩格斯所说的“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
维”。黑
格尔的辩证法理论向我们提示了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哲学问题:人类思维所面对的世界具有
无限
丰富的规定性,人又如何以自己的思维去实现把握和解释思维和存在的“全体自由性”?这
就构成了
传统哲学无法解决的两大矛盾:一是哲学的宏伟目标与实证科学的历史成果的矛盾,即实证
科学在其
历史的发展中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与哲学所指向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
值”的矛盾
;二是人类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矛盾,即恩格斯所说的思维的“每次现实”和“个别
实现”的
“非至上性”以及思维按其“本性”、“使命”和“终极目标”来说的“至上性”的矛盾
。值得人们深
思的是,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正是作为解决这两大矛盾的独特方式而产生的。黑格尔解决这
两大矛盾
的方式,就是在概念自我运动和自我认识的辩证法中,实现“全体的自由性”与“各个环节
的必然性
”的统一。在我看来,只有理解黑格尔哲学所面对的巨大的理论困难以及黑格尔解决这一困
难的独特
方式,才能深入地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黑
格尔认为,传统哲学之所以陷入这两大矛盾而不能自拔,是因为它们分属于两种错误的思维
方式
———表象思维和形式思维。“表象思维的习惯可以称为一种物质的思维,一种偶然的意识
,它完全沉
浸在材料里,因而很难从物质里将它自身摆脱出来而同时还能独立存在。与此相反,另一种
思维,即
形式推理,乃以脱离内容为自由,并以超出内容而骄傲。”⑨这就是说,“表象思维”陷入到
“各个环
节的必然性”中而无法实现“全体的自由性”;与此相反,“形式推理”则使“全体的自由
性”离开了
它的根基即“各个环节的必然性”;因此二者都无法解决黑格尔面对的理论困难。黑格尔提
出,哲学
层次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必须把自由沉入内容,让内容按照它自己的本性而自行运动,并从而
考察这
种运动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不同于表象思维和形式思维的思辨思维。黑格尔的深刻而睿智
的哲学思考
把哲学的视角从表象思维的直观的客体性原则和形式思维的空洞的主体性原则,转换成思辨
思维的主
体性原则。思
辨思维的内容就是绝对理念,即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把自由沉入内容,并让内容按照它自
己的
本性而自行运动,就是把哲学对全体自由性的追求,从对自在的外部世界和抽象的内心世界
的关注
,转移到既使外部世界逻辑化、又使内心世界具体化的人类思维运动的过程上来。而考察这
种运动
,则是人类思维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即哲学层次的反思活动。这表明,黑格尔所强调
的哲学
的“反思”,是同他所建构的本体论辩证法即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密不可分的。在
这种反思活动中,绝对理念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作为主体,它不是能思者,而是能思者的思维
;作为客体,它不是自在的外部世界和抽象的精神活动,而是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进程。这里
,黑格
尔对传统哲学的追求实行了两大转变:第一,把主体由个体的思维转换成人类的思维,用人类
思维的
普遍性来克服个体思维的有限性;第二,把客体由自在的外部世界和精神世界转换成人类思
维自为地
把握精神活动及其全部对象的逻辑进程,用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来取代客观世界的外在性和
精神活动
的抽象性(主观性)。这样,人类思维就在自己的反思活动中实现了黑格尔自己所期待的思维
的“
全体的自由性与各个环节的必然性的统一”。四、“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运动
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是自觉地解决传统哲学的巨大理论困难的产物。黑格尔的解决问题
的方式,以
及由此而形成的理论成果,既是一种巨大的理论贡献,又是一种根本性的理论缺陷。这种理
论贡献
,就在于他以概念辩证法的方式展现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这种理论缺陷,则在于他是以“无
人身的
理性”的自我运动的方式来展现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这种理论贡献与理论缺陷在黑格尔哲
学中的统
一,就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概念辩证法。黑
格尔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全体的自由性”与“各个环节的必然性”的统一,因而
他深
刻地揭露了“表象思维”和“形式思维”的非哲学性,并以“思辨思维”的方式实现了“主
体”和“
客体”的两大转换:既把“主体”从“能思者”转换为“能思者的思维”,又把“客体”由
自在的外部
世界和抽象的精神活动转换为“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概念运动。在
这两大转换中,黑格尔既把现实的主体抽象为普遍性的思维,又把一切事物抽象为逻辑范畴
,把
各式各样的运动抽象为范畴的逻辑运动,因而是一种如马克思所批评的“无人身的理性”的
自我运动
。这表明黑格尔的思辨思维是一种彻底的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但它又是如同列宁所说的
“聪明的唯
心主义”即辩证的唯心主义,它以概念发展的辩证法展现了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因此,它“
比愚蠢
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⑩。它孕育着马克思的辩证法理论和整个现代哲学
。关
于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性质,马克思曾作过精辟的论述。马克思提出,“在抽象的
最后
阶段”,“一切事物都成为逻辑范畴”;“正如我们通过抽象把一切事物变成逻辑范畴一样
,我们只要抽
去各种各样的运动的一切特征,就可得到抽象形态运动,纯粹形式上的运动,运动的纯粹逻辑
公式
”。 因此马克思提出,所谓的“绝对方法”,只不过是“运动的抽象”,“抽象形态的运
动”。这种“
纯理性的运动”,“从简单范畴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群”,“从群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系列”,“
从系列的辩证
运动中又产生整个体系” 。这就是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实质。黑
格尔把概念作为客观主观化和主观客观化的中介环节,以概念自身的生成和外化去实现思维
与存
在、主观与客观、真与善的统一,就把概念发展变成了“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对置、自我
运动,从
而也就把人与世界的现实的辩证关系神秘化了。因此,马克思尖锐地指出,“黑格尔认为,世
界上过
去发生的一切和现在还在发生的一切,就是他自己的思维中发生的一切。因此,历史的哲学
仅仅是哲
学的历史,即他自己的哲学的历史”,“他以为他是在通过思想的运动建设世界;其实,他只
是根据自
己的绝对方法把所有人们头脑中的思想加以系列的改组和排列而已”。 这就要求必须把
被黑格尔哲学
神秘化了的概念辩证法扬弃为实践辩证法的内在环节,不是用概念的辩证运动去说明人类的
实践活动
,而是用人类的实践活动去解释概念的辩证发展。马克思的“实践转向”立足于人类实践活
动的内在
矛盾及其历史发展,既为概念辩证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又为概念辩证法提供了作为“
大写的逻
辑”的《资本论》的范例,从而构成了合理形态的实践辩证法理论。注
释:
①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5页,第533页
。②
⑧ 参见《列宁全集》第38卷,第210页,第147页。③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卷
,第17-18页。④
⑤⑥⑩ 《列宁全集》第2版,第55卷,第81页,第77页
,第73页,第235页。⑨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上卷,第
40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5页、第106页
,第107页,第1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