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商品社会,每个人都要千百万次地与价格打交道,价格,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熟悉不过的经济现象;另一方面,就其表现形式来说,价格又是极简单的,它在所有埸合都表现为单位商品(或服务)与货币相交换的比例关系,一斤苹果2元,一台壁挂式空调2000元,一位三陪小姐的服务每小时200元,等等。可是,就是这个人们极熟悉而又形式上极简单的价格,却似乎蕴藏着无穷的奥秘,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思考“5张床=1间屋” 算起,人们研究价格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却至今也未能完全揭开价格之谜。
价格作为单位商品(或服务)与货币相交换的比例关系,在任何时候都是由交换当事人的意志来确定的,但是,价格却有着独立于交换当事人意志之外的自身的运动规律,交换当事人不仅不能按照个人的主观意愿来控制价格的运动规律,相反地,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自身的经济行为、乃至他们自身的命运却要受制于价格运动。我们都知道,一家生产商品的企业,或者一位个体商品生产者,是盈利还是亏损,日子好过还是不好过,不仅取决于这家企业的劳动者或这位个体劳动者是否勤勉,还取决于市埸上的价格变化,如果他们所生产的产品价格暴跌,或者他们所使用的原材料价格暴涨,则不管他们怎样努力干活,也难以摆脱所陷入的困境,甚至可能出现干得越多,赔得越多的现象。我们也知道,纯粹的商品流通(抛开其中的运输和资源配置不谈)是不产生财富的,尤其是象股票市埸和期货市埸上的交易活动,不会给社会增添任何意义上的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但恰恰是这些领域,却最容易使人一夜暴富,当然也能使原来的富人一贫如洗;流通不产生财富,但流通却能够实现财富在不同人们之间的重新分配,而流通对财富的再分配是通过价格运动来实现的,尽管在任何一次个别交换中,交换当事人都可能或者应该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但当这些交换频繁地、连续地大量发生的时候,价格的高低涨落,却能使社会财富迅速地从一些人的手中转移到另一些人的手中。
长久以来,人们渴望揭开价格的奥秘,并进而把握价格的运动规律。在市埸上,尤其在股票、期货等市埸上,谁要是能够经常预知三天后,或者一天后,甚至一个小时后的价格走势,谁就能把握市埸先机,取得大量财富,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经常做到这一点。人们早就知道,价格运动是有规律的,但人们同样发现,价格运动的轨迹又是极不规则的,其运动轨迹常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人们也早就知道,这种或那种经济因素的变化会推动相关的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发生相应的变化,但人们同样发现,与价格运动相关的经济因素不是一个或少数几个,而是包括了商品经济中的全部经济因素,作用于价格的力是一个极复杂的力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种力或者由于作用方向相反而相互抵销,或者由于作用方向相同而形成合力,而价格实际的运动方向和力度,则取决于不同方向的力量对比。
在经济学说史上,凡试图构筑自己的经济学体系的经济理论家,无一不是以其价格价值理论来作为整个体系的基石。在近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宏观经济学尽管是以收入理论为核心的,但其出发点和基础仍然是价格理论。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理论,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石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本人并非是一位经济学家,他是一位哲学家,具有哲学博士的头衔;马克思的《资本论》与其说是一部经济学著作,还不如说是一部哲学著作,或者可以叫经济哲学著作。马克思对商品社会经济现象背后所包含的本质关系的哲学思考,在许多地方可以说达到了非常深刻的地步,但马克思本人并不长于商品社会经济现象的把握,更从未有过商品经济活动的实践,他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曾通过书信往来,频频向恩格斯讨教一些基本的商业知识。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使命,就是论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在完全不违反平等、自由的法权原则的条件下,如何实现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但是,如果谁企图用劳动价值理论来解释市埸经济中千变万化的价格现象,用所谓的“价值规律”来硬套现实中的价格运动规律,那末,事实肯定会证明这是完全行不通的。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而忽视马克思的《资本论》,因为它包含着大量的对隐藏在商品社会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关系的哲学思考,而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致命弱点恰恰在于,它只限于对商品社会表层联系和表层现象的描述。商品社会正好有这样的特点:它的表层联系与本质关系是不一致的,前者只是后者在社会表面的扭曲的反映,并且反过来掩盖了后者,因此,近现代西方经济学也并不能真正揭示价格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
要揭开商品经济的奥秘,首先必须从揭开价格的奥秘着手。价格实际上是商品社会中一切社会经济联系的纽结。在商品经济中,一方面,由于再生产过程的高度社会化,每一个经济单位(包括个人、家庭、企业、其他经济实体等),都彼此处在极其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联系之中,也只有在这种社会经济联系之中,他(它)们才能生存和发展;每一个人的个人劳动,本质上是社会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家企业的个别劳动过程,本质上是社会劳动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源和产品需要不断地从一些经济单位流向另一些经济单位,需要不断地在各经济单位之间进行资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另一方面,不同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都是彼此独立的利益主体,都只是为了自身利益的目的而从事各种经济活动,不同经济单位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是通过他(它)们之间的彼此交换才实现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也是通过交换的方式来进行的,个别劳动和个别劳动过程的社会性质,也只能通过交换才得以确认和实现。交换是商品经济中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的基本实现方式,所以商品经济就是交换的经济,或者叫市埸经济。价格是交换的产物,是交换当事人达成交易的最重要的条件,尽管价格在每一个具体埸合都是由交换当事人意志决定的,但交换当事人的意志是建立在他们各自利益的基础上的,而交换当事人的利益则是由他们背后的全部社会经济联系所决定的。
在商品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各种社会经济联系、各种社会经济因素都在不停地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市埸上来,反映到价格运动上;另一方面,价格的高低涨落又直接涉及到交换当事人的切身利益,通过作用于他们的经济利益来影响他们的经济行为,从而反过来影响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在内的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影响各种经济因素的变化。价格运动与各种经济因素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构成了商品经济所特有的市埸调节机制
qi509 发表于 2020-7-17 18:04
“但马克思本人并不长于商品社会经济现象的把握,更从未有过商品经济活动的实践,他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 ...
hhj-1 发表于 2020-7-18 10:07
讲了那么多话似乎没讲到点子上。请回答一个问题:价格的本质是什么。
我谈一点意见。价格是什么?取决于我们用什么东西做本位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其实就是告诉我们用劳动做本位币,也就是说这个一块钱人民币,它等于什么东西,它就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我们用一块钱为单位,表达我们为社会做出了多少贡献,我们又用一块钱为单位,向社会索取我们应该得到的报酬。你将货币和什么东西划等号,什么东西就是本位币,这个概念没有错吧?中国历史长期都是农业生产国,粮食才是我们的本位币。我们现在是信用货币,本位币表面上是元,但是真实的本位币,其实是某种商品。什么商品才适合做本位币呢?就是某种最普遍的使用,和所有商品都有交换关系,本身又非常稳定的商品,这种商品,其实还是粮食。当我们用粮食做本位币的时候,这个世界的本位币的价值量,永远都不会发生变化,我们过去一元钱等于一斤粮食,我们现在也是一元钱等于一斤粮食。那么我们过去一元钱等于一双皮鞋,现在还等于一双皮鞋吗?当然不等了,同样的劳动付出,我当年能生产出来一双皮鞋,我现在能生产出来十双皮鞋,所以我创造出来的价值是过去的10倍,我的劳动收入也是过去的十倍!为什么我能生产出来这么多鞋子?因为工业制造要提折旧,我提的是快速折旧,所以我的效率就越来越高!这样,必然产生一个现象,就是农民的收入永远不变,但是这些能提折旧,特别是快速折旧的工人,收入却能不断增长。因为你没有用劳动做本位币,所以这个世界就不公平,你们工人阶级就不断的剥削和压榨农民阶级!那么你用劳动价值论指导我们经济工作,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公平的社会。你说马克思不是经济学家,谁还好意思舔个大脸,说自己是经济学家呢?
金本位制,不一定是直接使用金币,而是规定你的货币中的含金量;同理,劳动本位制规定单位货币的劳动时间的含量。现实中,这个劳动时间是工人的劳动时间,也就是马克思说的必要劳动时间,按8小时计算,我们不能把这个时间算成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含剩余劳动时间。也就是说,工人阶级可以创造高于8小时工作时间的价值,这个高于8小时的价值,是属于全社会的,不是属于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阶级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是8小时,所以这个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商品价值也是8小时。因为有了8小时以外的价值,所以社会才会进步。这个时候,劳动本位币的价值也会升值,也就是说若干年前,我们在劳动本位币上记录下的8小时,和若干年后,我们在劳动本位币上记录下的8小时,两者的价值含量是不同的,若干年后的这个8小时,可能值过去的80个小时。本位币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不动,也就是说我们在本位币上,只能记录过去的8小时劳动量,现在的劳动量要按照当时的标准进行价值换算。这样一来,我们现在的工人阶级,只要工作了8小时,他拿到的就是80个小时的货币单位。等于说,劳动者工作越来越少,越来越轻巧,但是挣得却越来越多,活得越来越舒服了!
半床花影抱书眠 发表于 2020-7-19 10:02
我在主贴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价格是什么?价格是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表现为单位商品与货币相交 ...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