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谁说西方经济学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只是“物质产品和安全产品消费的最大化”?
你对“效用”的理解太狭隘了,效用并非只是“消费”的函数。你可以把你认为和效用有关的任何量都放进效用函数里,包括你所说的“精神”。constraint也并不仅仅是收入。这样,你可以建立任意复杂的模型,可以尽量逼真地描述消费者行为。
我知道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是个框,什么都可以装,但问题是精神产品的效用分析目前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可以吗?
效用本就是精神感觉,分配论中效费者作为劳动供给者,其自有时间的效用不就是精神感觉吗?
定义偏好的消费品集,并没有规定其中的元素是否一定是“物质产品”。
序数效用论中,效用函数不过是表达偏好序的一种代数形式。这里并不涉及“物质产品”与否的讨论。
software与novel算material goods还是spiritual goods?
你如何定义你的“精神产品”呢?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你可否抽象出一个效用函数?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与,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万钟则无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你如何解释这个“加”呢?你如何解释这个“效用函数”呢?“礼义”算不算你说的“精神产品”呢?
同意楼上sungmoo的说法.
楼主的提法本身的就有问题,sungmoo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效用应该是包括物质享用和精神满足,这一点是肯定的,在西方经济学或者新古典经济学中有明确的解释。
但问题是,物质的商品和服务可以通过价格来数量化,但是精神享受又该如何度量呢?
还有就是对同一事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满足程度又该如何度量?
就算是同一个人,对于不同的时段对同一事务的满足程度也不相同,又该如何度量?
这也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不足之处,也许新古典经济学又该扩充了。
是阿,既然效用是一种主观的东西,那么西方经济学依靠数学推导的消费者理论是否就有很多问题,这就是本人质疑的核心所在,看到楼上有很多人把我的质疑当成是对不包括精神产品消费的质疑,本人实在认为是一种误导。
这是行为经济学家们正在研究的问题,和传统的古典经济学有很大的不同。他打破了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假定,认为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体,因此,分析经济问题时,就必须把心理变量考虑进去。
效用是因变量,“精神产品”是自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