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9413 18
2006-05-21
西方经济学研究消费者行为时,认为消费者追求个人消费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在追求效用最化的时候受到消费品价格和收入的约束。本人认为这种分析方法确实值得商榷:一、按照马斯洛需求五个层次理论,消费者的满足最大化不仅包括对物质产品的满足最大化,而且包括对精神产品的满足大化,在消费者收入比较低下或者消费者所在国或地区的收入水平低下的时候,消费者主要最求的是物质产品和安全产品消费的最大化,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以后,前两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消费者主要追求的是精神产品满足的最大化。因此在欧美等经济发大国家,仍然用传统的消费者理论进行消费者行为研究,不仅是片面的,而且容易产生误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5-22 11:22:00

谁说西方经济学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只是“物质产品和安全产品消费的最大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22 11:48:00
那是什么,你说说啊,如果包括后者,目前的消费者消费最大化分析是不是有问题,试问,精神产品最大化怎么计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22 12:15:00

你对“效用”的理解太狭隘了,效用并非只是“消费”的函数。你可以把你认为和效用有关的任何量都放进效用函数里,包括你所说的“精神”。constraint也并不仅仅是收入。这样,你可以建立任意复杂的模型,可以尽量逼真地描述消费者行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22 12:37:00

我知道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是个框,什么都可以装,但问题是精神产品的效用分析目前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可以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22 12:48:00

效用本就是精神感觉,分配论中效费者作为劳动供给者,其自有时间的效用不就是精神感觉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