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理论的论证
在企业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人们讨论最多的是企业的目的,那么什么是企业的目的呢?由于企业是人们有目的的组织起来的;且受企业各相关主体所支配。因此,企业的目的也就必须体现企业各相关主体的共同目的,否则,人们就不会进入企业。人们组成企业的目的,并不单纯是为了组成企业,拥有企业所有权;也不单纯是为了崇高理想、工作兴趣;更不是为了分工、节约交易费用。他们都抱着一个共同目的,通过提供一定的服务和劳动换取一定物质的、地位的、甚至荣誉的种种能够满足自己最大化需要的利益收入。凡勃伦在《企业论》中说得很明确:“企业的动机是金钱上的利益……它的目的和通常的结果是财富的积累。谁要是目的并不在于增加财产,他就不会参加企业,更不会在独立的基础上经营企业。” (38)
为什么会有企业,企业既然不能节约交易费用,那么,它必须另有用途,企业究竟能干什么呢?我们知道,“谁要是目的并不在于增加财产,他就不会参加企业,更不会在独立的基础上经营企业。”其实,企业就是人们为了获得最大化满足的一种手段,是人们追求利益的一种工具。但人们并不是加入企业就能够获得最大化收益,他们必须生产,必须付出劳动,如果没有生产劳动,企业就无法创造财富、创造价值,企业各相关主体也就无法获得最大化收益,没有收益,需要就无法满足。靠节约交易费用是不能创造最大收益的,它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损失,缩小生产的成本,根本无法成为人们组成企业的目的。很显然,企业的功能就是创造价值——生产。企业就是人们为了追求最大化收益,自觉组织起来的一种生产组织,这种组织就是“革命化”了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利益生产的共同体。企业虽然也经常买进卖出,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组织生产,如果单纯买卖就不能称其为企业了,它只是一个商业组织而已。
这种生产方式有别于简单生产方式之处,就在于企业能够将多种生产力以一定的生产关系结合在一起,以发挥更大的协作优势。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单靠个人的简单劳动根本不可能适应现代的社会化大生产,更无法参与社会竞争,以至于不组织起来就很难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因此,人们必须组织起来,通过发挥协作优势来增强自己的生产和竞争能力,从而获得更大收益。没有协作,就可以说没有企业,协作是企业的根本属性。人们所谓的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其实就是人们扩大协作的方式,也是横向协作与纵向协作的具体体现形式。
企业这种生产方式是生产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个体的简单的自给自足的生产,到相对复杂的工厂手工业,再到现代化企业的机械化大生产。社会化生产也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可见,企业就是这样一种以协作为特征的社会化生产方式。
由以上分析我们也可以知道:分工,只不过是生产专业化的一种表现而已,交易也只不过是人们消费和生产社会化的产物,它们并不是人们生活的功能和目的所在。但企业为什么存在分工与交易呢?其实,这是企业的一种组织方式。引进分工,才能达到更好地协作,引进交易,才能够降低要素价格,最大化地减少企业生产成本。由于分工协作和市场机制的优越性,企业建制必须引进这两种组织方式,才能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那种把组织方式与组织本质、功能、属性都等同处理的做法,是违犯逻辑规律的。
企业的契约理论在我国理论界占有一席之地,我想简单说上两句。契约在企业形成和运行的过程中,其重要性本无可厚非,但在企业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认为企业就是契约,如张维迎说:“企业本来是一种契约,契约就无所谓所有,像我们签订一个合同,如果说这个合同是谁的,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39)周其仁也认为“企业是一个市场契约的思想,应该已经明明白白地包括了‘企业不可能只有一个所有权’的意思。”(40)在科斯的论述中并未明确说明企业就是一个契约,其“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签订长期契约可能是人们所期望的”也只不过是为了说明企业是如何节约交易费用的。企业是一个契约组织,怎么就变成契约了呢?契约只不过是一纸空文,有时也只是人们的一种习惯意识,是企业组织的一种形成方式,而企业是什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组织。把企业组织的形成方式和其本身等同起来是严重违犯逻辑的,也容易误导人们的理论研究,张维迎和周其仁的企业没有自己的独立归属权就是明证。
附注:
(1)汪新波:“对企业性质的重新思考”,《经济研究》,1992.9.73
(2)《辞海》
(3)、(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84页
(4)洛克:《政府论》下篇,《西方思想宝库》P790页,超星图书馆
http://www.ssreader.com
(6)、(9)、(14)、 (15)、 (16)、 (17)、 (20)、 (26)、 (27)、 (28)、 (29)、 (30)科斯:“企业的性质”,《生产的制度结构》,超星图书馆
http://www.ssreader.com
(7)、(8)、(18)张五常:“关于新制度经济学”,《契约经济学》,第92页,超星图书馆
http://www.ssreader.com
(10)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第81页,超星图书馆
http://www.ssreader.com
(11)洛伦兹:《攻击与人性》第64页,超星图书馆
http://www.ssreader.com
(12)亚里士多德:《古代希腊、罗马经济思想资料选辑》第145页,超星图书馆
http://www.ssreader.com
(13)戈申:《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第91页,超星图书馆
http://www.ssreader.com
(19)张维迎:“企业理论及其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第36页,超星图书馆
http://www.ssreader.com
(21)王万宾:“内部市场化与市场内部化”,《新华文摘》,1998年第11期第56页
(22)、(24)、(25)陈友芳:“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论市场与企业的关系”,《国外社会科学》,1999.5.21
(23)黄少安:“经济学重心的转移与‘合作’经济学构想”,《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第60页
(31)石磊:《现代企业制度论——委托代理制下的竞争与管理》,第4页,超星图书馆
http://www.ssreader.com
(32)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第241页,超星图书馆
http://www.ssreader.com
(33)马克思和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0页
(34)、(3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62页
(36)斯密:《国富论》
(37)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7页
(38)凡勃伦:《企业论》第11页,超星图书馆
http://www.ssreader.com
(39)张维迎:“产权约束与国企改革”,《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第370页,超星图书馆
http://www.ssreader.com
(40)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 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