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3632 19
2010-12-17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一本政治经济学案例与习题集 程恩富 周肇光主编,2007年8月第1版第47页的一个计算题:
某企业投资固定资本10万元,使用年限10年,投资流动资本5万元,周转时间为3个月,雇佣工人100人,月平均工资50元,年产6000件产品,每件商品社会价值为50元,计算:(1)年m为多少 (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3)年m'为多少 ?
在算年剩余价值率的时候,书上的解答时用一年的总的m9万元去除一年总的预付可变资本6万元,得150%。
但是,如果按照一次生产过程来算的话,一次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率应该是 一次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和预付可变资本之比,结果也是150%,如果按照年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算,应是m'*n,这样结果是600%,请问,这两种做法那个正确?
或者说,预付资本的理解应该是什么?预付可变资本是仅指第一次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的资本吗?一年中后面的3次生产过程投入的可变资本还算是预付可变资本吗?

急盼解答,非常感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17 21:29:44
1# liuxw0114

传统教科书的理念漏洞百出,真是害人不浅!
其实某个周期生产某种产品的实际投资额(及内部成分)是一个很难确定的量,所以很难依此计算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所以经由不同路径计算出不同的数值居然都说得过去。
如果你只是为了应试,不妨就听教科书的。但如果你是想要自己搞清楚问题,则真正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只计算净产值中的剩余价值率(或利润率)。
例如一个企业一年的新增产值为100万元,扣除40万元的工资,则年剩余价值率为60%。
例如一个国家一年的GDP为100万亿元,扣除40万亿元的工资,则年剩余价值率为60%。……如此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7 23:00:55
(1)年m为多少
一年的c = 1万元(10÷10)+14万元(3.5×12÷ 3)=15万元   其中的3.5是流动资本5万元-100个工人3个月的工资1.5万元。
一年的v = 6万元(1000×50×12)
一年的社会价值=30万元(6000×50)
因此,一年的m = 9万元(30-15 -6)  注意这是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答案。
(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说法不科学,应该说“年预付资本周转次数”,即预付资本一年的周转次数。
年预付资本周转次数=(10×0.1+5×4)/ 15 = 1.4次。
(3)年m'为多少    答案:m'  =  m / v = 9 / 6 = 150%   (书上的答案是正确的)。
一次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率与一年的剩余价值率应该是一样的,都是150% 。楼主说:“如果按照年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算,应是m'*n,这样结果是600%”。其实m' ×n是错误的公式。比如,汽车以一定的速度跑100公理与1000公理,其速度是没有变化的。剩余价值率在一个生产过程与一年都应该是一样的。
预付资本的理解应该是什么?   答案:顾名思义,在获得利润(剩余价值)之前,预先投入的资本就是预付资本。
预付可变资本是仅指第一次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的资本吗?  答案:在第一批产品生产完毕以前,投入的工资总额就是预付可变资本。本例题的预付可变资本是100个工人的3个月工资。
一年中后面的3次生产过程投入的可变资本还算是预付可变资本吗? 答案:不算。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8 11:45:30
吴本龙 发表于 2010-12-17 23:00
(1)年m为多少
一年的c = 1万元(10÷10)+14万元(3.5×12÷ 3)=15万元   其中的3.5是流动资本5万元-100个工人3个月的工资1.5万元。
一年的v = 6万元(1000×50×12)
一年的社会价值=30万元(6000×50)
因此,一年的m = 9万元(30-15 -6)  注意这是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答案。
(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说法不科学,应该说“年预付资本周转次数”,即预付资本一年的周转次数。
年预付资本周转次数=(10×0.1+5×4)/ 15 = 1.4次。
(3)年m'为多少    答案:m'  =  m / v = 9 / 6 = 150%   (书上的答案是正确的)。
一次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率与一年的剩余价值率应该是一样的,都是150% 。楼主说:“如果按照年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算,应是m'*n,这样结果是600%”。其实m' ×n是错误的公式。比如,汽车以一定的速度跑100公理与1000公理,其速度是没有变化的。剩余价值率在一个生产过程与一年都应该是一样的。
预付资本的理解应该是什么?   答案:顾名思义,在获得利润(剩余价值)之前,预先投入的资本就是预付资本。
预付可变资本是仅指第一次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的资本吗?  答案:在第一批产品生产完毕以前,投入的工资总额就是预付可变资本。本例题的预付可变资本是100个工人的3个月工资。
一年中后面的3次生产过程投入的可变资本还算是预付可变资本吗? 答案:不算。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一次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率与一年的剩余价值率应该是一样的” 这个我的理解是,一次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率指一次生产过程所得到的m与投入的可变资本v之比,而一年的剩余价值率即年剩余价值率应是一年所得到的m与第一次投入的预付可变资本之比,这样这题的两个思路的解答结果是不同的,这才有这题的疑问。

按照你的说法,
本例题的预付可变资本是100个工人的3个月工资。
一年中后面的3次生产过程投入的可变资本还算是预付可变资本吗? 答案:不算。
前面的年m'计算公式中,分子的m是9万没错,但分母的6万是一年中的工人的工资而非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工资,即100人3个月的工资15000元,这就和你的说明相矛盾,这该如何解释?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8 13:56:19
liuxw0114 发表于 2010-12-18 11:45
“一次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率与一年的剩余价值率应该是一样的” 这个我的理解是,一次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率指一次生产过程所得到的m与投入的可变资本v之比,而一年的剩余价值率即年剩余价值率应是一年所得到的m与第一次投入的预付可变资本之比,这样这题的两个思路的解答结果是不同的,这才有这题的疑问。
换一种说法:剩余价值率是工人的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剩余劳动形成的价值用m表示,必要劳动形成的价值用v表示,如果一年的m扩大4倍。那么,一年的v也要扩大4倍。因此,一年的剩余价值率与一次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率是相等的”。
按照你的说法,
本例题的预付可变资本是100个工人的3个月工资。
一年中后面的3次生产过程投入的可变资本还算是预付可变资本吗? 答案:不算。
前面的年m'计算公式中,分子的m是9万没错,但分母的6万是一年中的工人的工资而非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工资,即100人3个月的工资15000元,这就和你的说明相矛盾,这该如何解释?
是你把 v 理解成预付可变资本才造成的矛盾。在一个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必要劳动形成的价值 v 往往等于预付可变资本。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你把 v 与预付可变资本混淆了。其实,v 与预付可变资本是不同的。预付可变资本可以随着生产过程的重复而周转。如果不考虑扩大再生产,或者说不考虑追加资本,那么,生产过程不论重复多少次,预付可变资本都是不变的。与此同时,v 却要随着生产过程的重复而成倍增长。
谢谢!
  红字部分是我的解释,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8 18:11:26
很有意思。

搜了有关解释:
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资料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包括全部可变资本和一部分不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对称。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对称。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耐用的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属于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它的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虽然受到磨损,但仍然长期保持固定的物质形态。它的价值不是一次全部转移,而是在生产过程中随着磨损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经过商品销售,这部分转移过来的价值又变为货币形式收回,以备更新它本身的物质形态。
年剩余价值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1、流动资本周转时间为3个月,即一季度,可完成一次生产销售回笼周期。年产6000件,每件均售50元,共得6000*50=300000元,一季度平均为300000/4=75000元。
2、流动资本分为工人工资,即可变资本和可快速回收的短周期原料等不变资本两部分,工人季度工资总量为100*50*3=15000元。流动资本中原料类资本为50000-15000=35000元。
3、固定资本长周期生产资料折损量为10万/10年=1万/年=2500元/季。
4、一季度产品销售额75000元中,扣除流动资本50000元,其中工资占15000元,其它原料类占35000元;再扣除固定资本折旧2500元,得到纯利,即剩余价值为75000-50000-2500=22500元。
5、季度剩余价值率等于一季度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季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即22500/15000=150%。
6、一季度销售回来的5万元重新用于下一季度生产的流动资本,一季度得到的剩余价值去哪了不管,不用于继续生产。同一季度一样的事情一年内会再发生三次,总的剩余价值量为22500*4=90000元。
后三季工人工资总额为15000*3=45000元,这部分仍用于工人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一年工资总量为45000+15000=60000。
年剩余价值率=90000/60000=150%。
问题难点是,支付后三季工人工资的钱哪儿来?
如果是同一个资本家出的流动资本总量5万元,只是多次使用,即一年内,或者总的10年内,共预付可变资本为15000元,他获得的年剩余价值与支付可变资本的比率=22500*4/15000*100%=600%。
如果是4个不同资本家分季出资,一年内预付流动资本为5*4=20万元,相应地,工人工资可变资本为15000*4=60000元,每人得到年剩余价值和支付工资的比率=22500*4/15000*4*100%=150%。
资本家们当然不会这样算,而是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加在一起做为分母计算利润。
如果资本家抽回了原始投入,把余下剩余价值逐渐地再用来支付工人工资,一段时间后,意味着工人已经是自己支付自己工资,其余的在无偿奉献。
前面那个剩余价值率的定义可能有问题。
7、如果“一年中后面的3次生产过程投入的可变资本还算是预付可变资本”,意味着是不同资本家在支付和得利。但不管谁出资,剩余价值与工人工资总量的比率仍是150%。
8、实际上,10年内,就“某企业”来说,相当于同一资本家总预付资本为固定资本10万,流动资本5万元,总共15万元。销售后,除去15万本钱和工人工资所得外,其余的,全是剩余价值,它同工人工资总量的比就是总的剩余价值率,而它虽由工人生产出来,但不归工人所有。原始资本量不大,反复投入,获利惊人。如果为了获利更多,加速“流动资本”周转,固定资本也会随之加快更新换代,原以为可用10年的,根本用不了10年,“固定资本”不再固定,也变成流动的了。把资本家们的所谓“预付”划分为工资部分和资产部分要好得多。
9、理论上计算不一定和真实情况相符合,不同企业资本由于竞争、销售难等,剩余价值并不能一帆风顺地实现。常以部类资本运转来解说,但问题并未就此消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