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追求劳动的个人主义的。所谓按需分配,被马克思主义的对立者们宣传成按需分配消费品,而不是原意思的,个人按需分配自身的劳动力,从而劳动成为个人的第一需要,个人需要什么自己去获取,从自私性的原则,在这种形式下劳动当然成为个人的第一需要。马克思反复强调的,共产主义就是要让鲁宾逊在荒岛的获取方式在社会范围内重演。
如《资本论》中提到的“最后,让我们换一个方面,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在那里,鲁滨逊的劳动的一切规定又重演了,不过不是在个人身上,而是在社会范围内重演。鲁滨逊的一切产品只是他个人的产品,因而直接是他的使用物品。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仅仅为了同商品生产进行对比,我们假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
并且在《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更是批评哥达认为剩余价值的剥削是具体财富分配问题,而马克思剩余价值批评的剥削实际上是劳动力的支配问题,因为剩余价值财富就不是具体的剩余财富,而是交换中剩余劳动的支配形式,价值、资本等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它们的多少与具体财富无关。正如:钱(价值量)兑现的是一种抽像的劳动,而不是具体的使用价值一样。假如价值量(钱)兑现的是具体的财富,这是无论如何都说不通的。就像三十年前你父母存钱给你买房子,三十年后,你确取钱出来买个人电脑、MP4手机等,作为当时你的父母根本预料不到这些。价值量代表的压根就与具体财富无关,而是一种支配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GDP核算实际上是假的,GDP这东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为异质物是不可能相加总的,如异质的苹果和梨都增加10%,我们可以说经济增长10%,但一个增加10%,一个增加15%,我们是不可能得到一个指数的,物价同样如此。更何况十年前的产品和十年后的压根就不一样,所谓经济增长,只不过是一种笑话,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支配关系的拓展,即雇佣劳动的拓展。
资本形式的所有权,代表了一种对劳动的支配量。无论是借贷买房子,还是租房子,多数人实际使用了这些物质财富,物质财富的分配和消耗并没有像价值量(钱)持有的差距那样表现出来那么巨大,不同的产权关系,代表的是劳动的支配,和自身劳动力的消耗的不同,如租房子、借贷买房子的人实际上要消耗更多的劳动,他们更多的劳动(行为)就纳入资产阶级所支配。因为资本家一天不可能吃一千个人的饭,穿一千个人的衣。但资本家可以通过剩余价值来支配成千上万人的劳动。一小部份劳动用来给资本家生产奢侈品,但绝大多数的剩余劳动(利润)都被资本家用来当作资本用来交换吞噬更多的劳动,这些变成价值的劳动,压根就与具体财富增加无关(即与普通人潜意识默认的价值定义的那种价值增加无关)。
因为共产主义才要追求消灭价值和价值规律,即消灭雇佣劳动,把变成价值的劳动最大限度的还给个人来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