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初次分配中对劳动的不公,创立劳动、勤劳能致富的初次分配制度!(续)
改革旧的分配制度,创建让劳动、勤劳能够致富的分配制度.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
劳动、勤劳能致富,是广大劳动者的渴望,劳动、勤劳能致富必须有制度保障。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应变革只有资本才能(使人)致富的分配制度,创建劳动、勤劳也能(使人)致富的分配制度。
如今,党和**终于已经下了改革分配制度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决心。
这场酝酿已久的改革,是发生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改革,是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目的、特点和优越性的重大历史变革。因而也是人类社会分配史上的重大变革。
这场酝酿已久的改革,既应该是对现实中“利润侵蚀工薪”的改革,更应该对“资本独占收益”这一收益分配制度的变革,是劳动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一重大理论成果走向实际应用的变革。
改革分配制度,应该从满足广大劳动者对劳动、勤劳能致富的渴望出发,要通过制度的改革、创新,改变通过付出更多劳动来增加收入变得越来越困难的状况,让大家的劳动成为“富民”劳动,让劳动越来越有尊严!
改革分配制度,就是要针对对劳动的不公(“利润侵蚀工薪”和“资本要素独占收益”)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就是要变革对劳动的不公分配制度,创建让劳动、勤劳能致富的分配制度。
新的分配制度,应该是能体现小平同志所说到的社会主义本质、目的、特点和最大的优越性的分配制度!
劳动只能获得工薪——劳动力成本,而资本不仅可以回收成本,并独占全部收益,这就是旧的也是现行的收益分配方式、制度。
资本要素独占收益的收益分配方式、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益分配方式、制度,是比“利润侵蚀工薪”更为严重的对劳动的不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阶级社会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由(生产资料)资本要素占有全部剩余劳动的收益分配方式、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揭示出这种收益分配方式、制度是导致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另一极是财富的积累——两极分化的直接根源:“这些形式所必然产生的分配方式造成了日益无法忍受的阶级状况,造成了人数愈来愈少但是愈来愈富的资本家和人数愈来愈多而总的说来处境愈来愈恶劣的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之间的日益尖锐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90页)。
“这些形式”讲的就是当时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运行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这些形式”所“必然产生的分配方式”——劳动要素只能换取大约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工资、薪金,资本要素独占收益(剩余劳动——利润)——资本要素独占收益的收益分配方式、制度。
对未来(没有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社会,马克思曾提出了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的设想。而对象今天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将实行什么样的分配的方式、制度,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里并没有现成的构想,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已经有了重大突破,从理论上填补了这个“空白”。
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收益分配,我们曾经有过设想: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步而稳妥地提高劳动报酬”,“逐渐减低以致最后完全取消对生产资料的报酬”(见1953年4月,中央对合作社的收益分配问题的指示),按照“公司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在实践中也进行过资本(即资本的所有者)大约分配四分之一的红利或者拿定息,劳动(即员工)除获得必要劳动(工资性收入)以外还可以参加收益分配的尝试。
联系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来看,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对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步而稳妥地提高劳动报酬”,“逐渐减低以致最后完全取消对生产资料的报酬”的分配设想的概括。“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一个变革旧的分配方式、制度——“逐步而稳妥地提高劳动报酬”,“逐渐减低以致最后完全取消对生产资料的报酬”的历史过程。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在做好社会主义分配这门“功课”上,已经排除了一系列错误观点,指出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主张通过劳动、勤劳致富,强调应该由广大劳动群众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并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明确提出了劳动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思想(15大),为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步而稳妥地提高劳动报酬”,“逐渐减低以致最后完全取消对生产资料的报酬”,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等论断,从建国初期“劳资两利”的方针,到劳动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思想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已经从理论上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分配方式、制度没有现成构想的“空白”,这一重大突破和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
劳动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思想,为改变收益分配对劳动的不公的历史,变革资本要素独占收益的收益分配方式、制度,创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收益分配方式、制度指明了方向。
资本要素独占收益的收益分配方式、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益分配方式、制度,是比“利润侵蚀工薪”更为严重的对劳动的不公。
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创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收益分制度——劳动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收益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必须做好的两门“功课”.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
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论断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论断,和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断,是社会主义必须做好的“两门功课”:
1.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做大“蛋糕”)的“功课”;
2.分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走向共同富裕——分好“蛋糕”)的“功课”。
为做好这“两门功课”,我们始终在努力探索。6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近30余年来的实践表明:
在发展方面,成就巨大,有目共睹,“蛋糕”越来越大了。——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做大“蛋糕”)的“功课”——我们做得不错。
在分配方面,前期,虽然贫富差距不大,但受“蛋糕”不大的局限,因“患寡”而实现不了“共同富裕”。
近30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蛋糕”越来越大了,“患寡”的困境有了很大的缓解,突出矛盾也由前期“患寡”转向了“患不公”。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呈加剧趋势的状况表明,共同富裕——这个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的目的、特点、“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这个“最大的优越性” 在现实中并未得到应有的体现,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如果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必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摘自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几个问题》人民网 2010年04月01日09:25.
问题发展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了,说明分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走向共同富裕——分好“蛋糕”)的“功课”——我们还做得不够、不好。
面临的分配制度改革,将是做好这门“功课”的改革。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分配制度改革不同于历史上非社会主义的改良.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小平同志的这些论断大家都记忆犹新。
认真体会体会小平同志这些论断的深刻内涵,就不难体味出:酝酿已久的分配制度改革,是发生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改革,是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目的、特点和优越性的改革……是开创性的历史变革。
建议:
为确保17届5中全会“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部署要求不落空,建议:
一,在公布现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数据的同时,对“十二五”和逐年要达到的目标提出“量化”指标和具体措施,并向社会发布,以接受社会的监督。
二,创立能有效防止和避免提高的劳动报酬被物价上涨所“淹没”、侵蚀掉的硬制度、措施。
三,为遏制“利润侵蚀工薪”的对劳动的不公,必须尽快出台与发展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别于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薪法案”。
四,必须变革对劳动的不公的收益分配制度,创立让劳动参与收益分配的新的收益分配制度。
总之,新的初次分配制度,应该是让劳动成为“富民”劳动的制度,是保障劳动、勤劳能致富的制度!(其中两项最基本的制度是:1. 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薪法案”。 2. 劳动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收益分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