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115 13
2021-05-03
马克思研究写作《资本论》耗费四十年,仅有三大发现,其中之一是劳动的二重性,成为了一个划时代的理论发现。成为劳动价值论的基石。

今天人们已经习惯了劳动效率竞争,也就是市场竞争,人们头脑中的市场竞争都是全方位的,各行各业都有激烈的劳动效率竞争,没有人留意行业内部竞争与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竞争有什么不同,或者有什么客观规律。

我们先举个例子,作为我们深入讨论的起点;

1,  20年来,理发业的劳动效率几乎没有提高,最先进的理发工具还是电动剪刀,20年前理个发约20分钟,今天还是差不多。
2,20年来,手机行业劳动效率成百倍千倍的提高,过去一个工人平均一天只能生产一台手机,今天可以生产百台千台,质量还有了飞跃改进。

按照一般竞争逻辑,效率高的收入就高,但奇怪的是,尽管手机行业劳动效率远高于理发师,但二者收入相差并不大,违背了我们头脑中固有的劳动效率的原则。

这是什么原因呢,毫无疑问,一定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客观的经济规律在起作用,什么规律呢?????

讨论就从这儿开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1-5-3 12:53:59
人的体能。

如果没有机器和工具的介入,人的劳动效率是不会提高的。一个人能扛200斤,走100米。假如一个小时来回能走6趟。怎么提高效率,还是6趟。所以,所谓的“劳动的二重性”就是一个无厘头的概念。

企业内部所谓的劳动竞赛不过就是在工具上使用、改造和工序上的简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5-3 15:36:59
尽管手机行业劳动效率远高于理发师,但二者收入相差并不大,违背了我们头脑中固有的劳动效率的原则。
-------------------------------------------------------
小米创始人雷军也是手机行业的,他比理发师的收入要高的多了去了。

劳动价值论的劳动指是【剥去具体外在表现形式】的“抽象”劳动。例如:
小米的雷军的具体劳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是:公司管理等行为。
而理发师的具体劳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用理发工具给人理发剪头

不管是雷军的“公司管理”行为,或是理发师的“给人理发”,去除他们外在形式的不同,他们行为都有一种劳动的共性,这种共性就是抽象劳动。
至于谁的抽象劳动的效率更高,本身就是由市场的均衡价格来体现出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5-3 17:35:38
因为当一个行业钱比较好挣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人涌入,由于竞争加剧使得价格下降钱又不好挣了,就是所谓红海和蓝海。因为人们会对不同行业进行比较和选择,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往高处走,因此总体来说水或者说利润率会趋向平衡。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别动不动就划时代好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5-3 19:39:02
flamecg 发表于 2021-5-3 17:35
因为当一个行业钱比较好挣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人涌入,由于竞争加剧使得价格下降钱又不好挣了,就是所谓红海 ...
你这种解释只是从实践和供需矛盾角度看,但从理论角度看就难以解释下列情况了;

举例;甲村地势平淌,土地肥沃,主要从事粮食生产,乙村水源水草丰富,主要从事渔业。

假设第一年甲村的100斤粮食耗费10小时劳动时间,乙村50斤鱼耗费的劳动时间也是10小时。那么等价交换价格就是100斤粮食交换50斤鱼,

即;100斤粮食(10小时劳动量)=50斤鱼(10小时劳动量)

到第二年,乙村养鱼效率提高了一倍,平均10小时劳动可以生产100斤鱼,但甲村的粮食生产效率没有提高,还是10小时100斤粮食,按等价交换原理交换价格就会变成100斤粮食交换100斤鱼。

即;100斤粮食(10小时劳动量)=100斤鱼(10小时劳动时间)

这就冒出一个大问题;努力提高养鱼效率的乙村,辛辛苦苦提高效率,却换不到更多粮食,那乙村为什么要提高养鱼效率呢?

但现实中,无论是甲村还是乙村的村民都会努力提高效率,种粮食的一定会争取多产粮食,养鱼的一定会增产鱼,


提问?? 既然增产不增收,现实中,甲乙村民又一定会努力提高各自的劳动效率,那他们提高劳动效率的动力,积极性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5-4 09:06:39
flamecg 发表于 2021-5-3 17:35
因为当一个行业钱比较好挣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人涌入,由于竞争加剧使得价格下降钱又不好挣了,就是所谓红海 ...
你这是从供需矛盾角度看,从理论角度看就解释不通了;

举例;

1,甲村土地平淌肥沃,主产粮食,平均10小时劳动量可产100斤量粮食,乙村水草肥美主产养鱼,平均10小时劳动量产鱼50斤。

甲乙村等价交换;100斤粮食=50斤鱼。

2,第二年,乙村努力提高劳动效率1倍,10小时可产鱼100斤,甲村劳动效率没有提高。

甲乙村等价交换;100斤粮食=100斤鱼。

这就冒出一个大问题;乙村辛辛苦苦努力提高劳动效率,但增产不增收,但现实情况是,甲乙两村并不会因此放弃提高效率的努力。

请问;既然增产不增收,那么,到底是什么什么原因导致甲乙村仍然会有努力提高效率的努力呢,这提高劳动效率的动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