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规律的核心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以上价值规律中有以下几个重要概念: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价交换、价值、价格。
下面我们剖析以上概念的意义。
商品,这里的商品指的是已经交换成功的劳动产品,不仅仅是用来交换(但尚未交换成功)的劳动产品。
价值量,这里的价值量指的是某一固定数量商品对应的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基础计算的总劳动时间,某一商品的价值量(总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某一商品数量,价值量的单位是劳动时间单位。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的是某一时期生产某一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劳动时间/某一商品数量。
等价交换,指的是两种商品价值量相等的交换,即两种交换的商品数量不同但对应的价值量相等。
价值,价格的波动中心(只能如此理解)。
价格,一般指的是市场价格,单位商品量货币的多少。价格的单位是货币单位/商品数量单位。
以上概念中价值量与价值经常被混为一谈,其实他们完全不同,价值量并不是价值的数量的意义——那样他们可以视为一个概念。价值量或许还能够被计量,但价值基本上是不可以计量的。
价值有时被理解为供求相等时的价格,供大于求价格低于价值,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这种理解完全是错误的。
我们不妨以具体数据说明一下。
以下是不同日某商品的几种生产情况,假设生产全部销售,供求相等,需求曲线不变。
劳动生产率 劳动人数 生产数量 价格 需求量
100 100 10000 100 10000
100 90 9000 120 9000
100 80 8000 150 8000
以上三种情况有不同的价格,但都是在供求相等的前提下。事实上,类似的数据很多,在很多不同价格,都是供求相等的。难道此时价值都等于价格?这样价值是价格的波动中心就不成立了。
或许,价值是价格的波动中心确实是不成立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意义?西方经济学已经把价值与价格看成是一回事了,这是实证经济学的必然。只有将价值与价格合一,价值才能被实证。
现在,我们回头说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核心内容只是一种说法,没有事实证明,因此价值规律严格而言不是价值规律,只是价值假说,不能被证明的假说。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只是一种猜想,猜想有价格波动中心——价值的存在,可以证明并不存在价格波动中心——实际根本找不到这样的波动中心。价格只是在某一范围内波动,并不存在什么波动中心。价格随着需求曲线与供给量的变化而变化,价格有运行轨道——需求曲线,每一个价格都在需求曲线之上。供给量多,价格在需求曲线的低端;供给量少,价格在需求曲线的高端。
价值规律应该被供求规律替代。
供求规律为:价格由需求与供给量决定,价格与需求正相关与供给量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