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的底层逻辑,但是始终面临效用价值论的挑战。效用价值论,经历了边际革命,又演变到均衡价格理论,似乎较好的解释价格形成的外在机理,成为西方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反观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自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和“价值转形”理论之后,基本原地踏步,被主流经济学边缘化。笔者认为,关键问题,在于劳动价值论的传承中存在着一个思维误区。我们固执的认为,劳动价值不仅应该实现,而且应该以我们理解的方式实现。我们所理解的劳动价值论,是劳动在给产品赋值,产品耗费了多少劳动量或者劳动时间,我们就认为产品具有多大的价值。很遗憾,劳动价值可以实现,但是并不会以这个我们理解的方式实现。
我们举例说明。假设这个世界,只有甲和乙两类人,分别生产A和B两种产品。设A产品总数量为A‘,B产品总数量为B’;设A的单位产品数量为A”,B的产品单位数量B”,且A”:B” =A‘:B’。假定A和B的单位产品的交换比例为K。如果每一次交易不符合K,说明存在投机获利的机会,那么A和B的交换,就会不停的进行下去,不是在两类人的内部,就是在两类人之间。
想要交易成立,甲类人和乙类人彼此能接受A和B的交换比例,必然存在范围上的重叠。这个时候,每个人手里同时具有A和B两种产品。由于每个人对A和B效用的判断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拥有的A和B的数量比例是不同的。这个数量之比,就是每个人A和B的效用之比,设其为R。我们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A”和B”,作为边际数量。A和B的边际效用之比就是其边际数量之比。效用取决于边际效用,说明边际效用之比也等于R。
A和B的实际交换的比例是K,而A和B的边际效用的比例是R。如果这个R不等于K,那么说明对某人具有同等效用的A和B,两者的市场价格是不一样的,所以该人一定会减少其中的一种拥有量,增加另外一种的拥有量,直到R完全等于K。推而广之,当很多种产品同时存在的时候,相当于某人同时调整自己的产品和其它各类产品的R和K的关系,直到所有的R和K保持一致。理论上讲,价格一旦形成,每个人所拥有的各类产品的比例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生产不同种类产品的人所拥有的产品数量。
效用是产品的功能,我们用一定量的产品和一定量的其它产品的功能比较,衡量效用的大小。效用一旦标定,它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只不过当我们单方面改变某一类产品的数量的时候,已经增长了的该类产品的总效用依然是用不变的其它产品的效用进行表达的,看上去就是该单位产品的效用和其数量成反比。这个时候,原本已经平衡的R和K的关系就被破坏了,产品交换体系就会进行新一轮的调整,直到R和K达成新的平衡。单纯的说效用和数量成反比是片面的,同比例的数量增长并不会改变效用。
效用是一定数量的产品之间的功能比较,所以建立在效用基础上的价格体系和不可能和劳动发生直接关系的。这样的生产体系,不同生产群体都是彼此独立的,劳动量或者说劳动时间是多是少,它都是生产不同种类产品的群体的内部事务,不会影响到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关系。举例来说,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产品的交换关系不可能是各自劳动量决定的,否则两国之间就不会存在收入差距了。
劳动不能决定产品的价值,但是产品可以决定劳动的价值。也就是说,是产品在给劳动赋值,而不是劳动在给产品赋值,否则就会出现价格和价值两层皮的现象。赋值后的劳动,具有了价值。产品给劳动赋值后,劳动力有了比较,才可以流动。劳动给产品赋值,劳动力就不需要比较,也不需要流动了。劳动被产品赋值之后,我们才发现,不同产品之间的效用比例或者说价格比例,和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的比例是不同的,所以才需要劳动力的流动去调整比例关系,劳动力不断从劳动价值低的群体,流向劳动价值高的群体。劳动力的充分流动,最终让产品的价格比例完全等于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比例。这个时候,才是马克思说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高度统一。
这个数量之比,就是每个人A和B的效用之比,设其为R。我们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A”和B”,作为边际数量。A和B的边际效用之比就是其边际数量之比。效用取决于边际效用,说明边际效用之比也等于R。
想要交易成立,甲类人和乙类人彼此能接受A和B的交换比例,必然存在范围上的重叠。这个时候,每个人手里同时具有A和B两种产品。由于每个人对A和B效用的判断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拥有的A和B的数量比例是不同的。这个数量之比,就是每个人A和B的效用之比,设其为R。我们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A”和B”,作为边际数量。A和B的边际效用之比就是其边际数量之比。效用取决于边际效用,说明边际效用之比也等于R。
是劳动给产品赋值,还是产品给劳动赋值
劳动力的充分流动,最终让产品的价格比例完全等于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比例。这个时候,才是马克思说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高度统一。
劳动力的充分流动,最终让产品的价格比例完全等于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比例。这个时候,才是马克思说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高度统一。
这个时候,才是马克思说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高度统一。
劳动力的充分流动,最终让产品的价格比例完全等于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比例。
你提问题,要抓要害,你不能用你的主张,否定我的主张,因为你的主张不正确,所以我才提出我的主张。所以,你首先要看出我的错误,或者纠正我的错误。你不能因为要反对而反对。驳斥,首先是驳,其次才是斥。比如你说我,边际的论证,多此一举,这个东西,我承认,前后有矛盾,表达不佳,后来懒得改了,但是你的目的,肯定不是冲着这个来的,而是冲着我的结论来的。为了让你早日达成目的,我不妨告诉你,我的空门在哪里,方便你动手。
本文的主旨,就是反对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在交易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已经通过劳动的度量,给商品进行赋值。这是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因为它不符合逻辑顺序。我提出几点佐证:第一,我正文提到了,就是国家间的贸易,交易的双方,根本就不可能考察对方的劳动价值,因为每个国家的劳动价值完全不同。第二,每个国家通过积累的方式,积累了财富,使劳动价值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就是说同等的劳动付出,过去的劳动价值和我们今天的劳动价值,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语。第三、当代的科技发展,国家的经济增长,日新月异,我们却误以为这个东西是投资的结果,今日的全球资本主义世界,资本的收益,要远远大于劳动的收益,特别是新产品,创新经济,它的价值,基本不受劳动价值的控制,通过产品对劳动赋值,可以真实代表我们今天的劳动力的真实价值。
本文有几个重要结论:第一,就是每个人对商品效用的评价都是统一的,价格体系,就是我们公认的效用体系,所以每个人所实际拥有的商品组合是完全相等的。当然了,这个东西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它从体系上否定了西方经济学所谓的消费者偏好。第二,就是劳动价值论,只有在一个开放体系才有意义,也就是劳动力要充分流动。封闭体系的劳动,只有商品流通,没有劳动流通,劳动相互无影响,所以并无实际意义。第三,就是提出了一种价格形成机制,就是认为价格是从R向K的一种调整过程,互相影响,直到两者平衡。这个R,就是每个人自己的效用,这个K就是别人的效用,或者说整体的效用。每当一个新的R产生,平衡就会被破坏,最后就会有一个新的K产生,而这个新的K,一定会在原有的K,和我们这个新的R之间产生。
最后,我谈一下意义,彻底解决传统劳动价值论,在解释某些经济现象时所面临的困难和窘境。找到了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一个契合点,承认效用(价格)先于价值产生,但是最后必将服从于价值,可以把平衡观点引入劳动价值论,方便建立数学模型。劳动价值论,毕竟提出几百年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也提出200多年了,但是遇到了困难,这个也是有目共睹的,比我们坚持更重要的,是发展,不能像阁下这样,抱残守缺,每天是知道念经,说几个相等,这个是绝不可取的!
劳动力的充分流动,最终让产品的价格比例完全等于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比例。
价格其实就是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东西,放在你面前,问你怎么分?你说要按劳动分,那么好,每个人就平均分配。可是,我问问你,这个时候,你的效率是高是低,你知道吗?不知道!反正不管是什么,我们直接拿来平均分配就好了。效用价值论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根据大家的产品具有的效用分,按照我们前面的逻辑,每个人的产品组合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权重,也就是按照你的产品对社会的GDP的贡献大小分配。这个时候,我们看那一个方式好?当然是劳动价值论好!同样多的东西,我们当然希望采用最公平的方式。但是效用价值论之后,我们是要对劳动进行赋值的,你赋过值之后,你才能发现,谁的劳动价值高,谁的劳动价值低,你才可以追求这个社会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你看到了吧?我们其实不是反对劳动价值论,而是需要用效用,去发现我们的劳动价值,去实现我们最大的劳动价值。
本文的主旨,就是反对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在交易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已经通过劳动的度量,给商品进行赋值。这是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因为它不符合逻辑顺序。
怎么你就这么教条呢?你花了多少钱买房,不代表将来你可以多少钱卖房,价值它是相对的,我们当然可以算出来,每一件零部件中,包含了多少工时,全国人民每个人,可以都算出自己的工时,算出来的,又能怎么样?那么你说,你就是要搞配给制,根据工时领取消费产品,这个时候工时就是有意义的,但是这个经济体制是不科学的,也几乎没有人做过。那么你又说,你就是要搞市场经济,也要大家根据工时领取消费产品,这样就必然出现,你要的东西人家没有,人家有的东西,你不要。也就是说,在一个传统的劳动价值论的价格体系中,它是不允许通过价格的调整方式,去调节产品的供需平衡的。那么你可能想说,我可以通过扩大再生产,满足市场的供需平衡。你满足不了!你的工厂建设就要两年,还要试产,还要推广,还有集资,还有研发,等等,等你具备了这个能力,新的不平衡又产生了。价格的调整,是供需平衡的唯一方式。
我再来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如果不是社会采购,我们的工厂,从来就不会给自己工厂的在制品进行赋值。如果是社会采购,那么市场早就给这个商品赋过值了,根本就用不到你再进行赋值。我们统计生产流程中,统计每个工件的工时,不是为了给这个工件赋值,而是要控制这个工件的成本,用你的这个工件的工时,和你的过去比,和你的竞争对手比,和你自己的期望值比,目的是减少或者控制成本。它属于成本管理,或者目标管理,不属于劳动价值论。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