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两大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观点针锋相对。到了上世纪60年代,又诞生了斯拉法价值体系。不过这个斯拉法价值体系,必须要借助于利润率,最多只能算是一种算法,不能进行价值的溯源。真正能进行价值溯源的,其实就是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今天的劳动价值论,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而效用价值论,经历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又演化成了均衡价格论。由于各执一词,所以今天的主流经济学并没有统一的价值论,无法进行经济学深层的逻辑论证。为了揭示价值论的谜团,本文从一个独特视角,阐释了价值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建立了价值分析的分层逻辑构架。
谈到价值论,真的要从效用谈起。一物有用,才可以拿来交换,所以人们把物的有用性,作为交换的判断标准,符合人类的认知习惯和特点。我们把这样的有用性,作为价值论逻辑构架的最底层,然后讨论价值的比较和量化。这个世界存在不同种类的产品,人们首先获得的一定是最容易获得的基本生活用品,我们假设这个产品为A。当A积累到了一定数量的时候,第一个B出现了。如果我们愿意从事交换,意味着我们将放弃和已经积累等量的A,去换取一个B,换句话说,所积累A的价值等于1个B的价值。同理,A积累到一定量,我们将迎来第一个C,以此类推,所有产品的价值,我们都可以根据A的积累程度进行推算。
拥有多少个A,我们才开始选B,属于个人的主观价值判断;平均拥有多少个A,我们才开始选B,则属于群体的主观价值判断。这样的主观判断,和现实是不相符的。现实世界,每种产品都有自己的制造节拍,平均生产多少个A,我们才能生产出来一个B,取决于各自的生产能力。两者如果不一致,只能通过价格进行调节。某产品的制造周期越长,出现的就会晚,所以它的价格就越高。如果该产品出现的实在是太晚,价格过高,超过人们心理预期,那么它在现实中就根本不会出现。
产品的生产必须均衡,所以主观价值判断必须要服从客观实际。也就是说,你认为多少个A,等于一个B,现实中一定是我们生产出来多少个A,才能生产出来一个B。因为所有产品的价值,都是我们根据A推导的,所以最终不同产品的总价值也必然是相等的。此时,不同产品的之间的单价比,其实就是不同产品的数量反比。这样,在价值形成的第二个逻辑层面,价值其实就是数量的反比。如果某件产品出现的太晚了,导致它的价值过高,那么我们可以提高它的产量,让它早日出现,从而降低它的价值。这个时候,就轮到劳动价值论登场了。
既然是价值是数量决定的,说明在劳动力登场之前,这个产品的价格就已经形成了。产品是劳动的产品,所以这个价值当然也是劳动创造的。有多少数量的劳动,就有多少数量的产品。我们要做的,不过就是把那个已经存在的价值,分配到劳动力的身上。这就是价值形成的第三个逻辑层面,用价格对劳动价值进行赋值。赋值后的劳动力,有了自身的劳动价值,所以我们才可以进行价值比较。当劳动价值出现高低不同的情况时,劳动力就开始流动。那些劳动价值偏高的部门,因为获得新的劳动力,提高了产量,产品出现的更早,所以劳动价值降低了,产品的价格也降低了。
劳动价值论,其实并不是在价值形成的初始阶段就成立的,没有前面两个阶段的铺垫,就不会有第三层面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里面包含了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劳动力的充分流动。国际之间的贸易,劳动力是不能流动的,所以不同国家产品交换和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没有直接关系。一个是必须要进行劳动赋值,没有经过赋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实际意义。关于劳动价值论,理论界通常认为,价格要等于价值,是劳动价值再给产品价格赋值,这是错误的。正确的提法,应该是价值要等于价格,是产品价格在给劳动价值赋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论述价值转形理论时,提到了价值转形必须符合两大总量相等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总价格和总价值必须要相等。总价值是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表达的,它是时间单位,而总价格是货币单位。要算出一个时间单位,等于多少货币单位,我们需要用货币单位给时间单位赋值,而不是反向操作。不能直接利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劳动价值,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财富的大小和积累有关,较高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取决于历年所积累的剩余价值,和当期发生的劳动量关系不大。发达国家可以凭藉较高的财富积累,获取较高的劳动收入;反之发展中国家,即使劳动付出再高,劳动收入也很有限。
总之,效用不过是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逻辑单元,处于整个逻辑结构的底层,是我们不能看到的部分;数量是价值形成过程中的又一个逻辑单元,处于整个逻辑结构的中间,我们可以看到,是没有劳动力参与情况下的价格形成机制;劳动是价值形成过程的最后逻辑单元,处于整个逻辑结构的顶层,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而且还可以积极参与,通过劳动调整,提高生产效益,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真正发扬光大的地方。
uandi 发表于 2021-8-27 00:49
老马倒果为因,商品有效用价值就是有需求。例如水源和食物。
原始部落为了自然资源而发生冲突,甚而演变成 ...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