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500 3
2021-11-28

当揭示了发展资料与具体劳动之间的对应关系,其实也就等于揭示了劳动技能的产生与教育培训活动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也就直接说明了:教育活动,即是劳动技能的生产活动!

    不可讳言,教育的发展,一开始就是为了经济的发展提供劳动力的产业军。有些人也许会认为语文、数学等知识的教育,本质是为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但这个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共产主义的时候,才是真正可能的,只要人不能脱离工作,那么所有教育的直接目的,仍然是促使个人劳动技能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活动,就是劳动技能的生产活动。

具备相应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源(劳动者),他本身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接收,就是作为使用价值的劳动技能的生产过程。如果具体地看,我们会发现任何知识的学习掌握都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力资源培养年限。所以,和其它商品或服务一样,教育培训,也同样遵循这样的生产过程,只有掌握一年级的知识,才能学习二年级的知识,一般说来,要掌握一定数量的知识,就需要那么多的教学时间,违背这个规律,就如同商品的生产一样就要出问题。我们可以把这称为劳动技能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如果说教育的过程,要遵循同类知识的循序渐进的叠加积累,那么我们对此可以对“高考加分”这种现象做一个评判: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激励机制。因为“高考加分”,通常是以另一技能的优秀,或者以不相关学科的突出表现,去弥补专业学科的不足,从而使学生达到入学条件。但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知识水平,那他在本身专业的学习上必然像那些没有完成相应生产步骤的产品一样会出现缺陷,进而如果他不采取其它的补救措施,其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本专业劳动技能的生产上就必然要遭受失败。

一、劳动技能的生产形式(知识的获得方式)

劳动技能生产具有四种形式:老师的教授、学生的自学、家长的熏陶、社会的补充

1、老师的教授

教育劳动生产劳动力,远比一般的生产劳动生产商品要困难得多。因为它所试图制造的使用价值的载体,是一个有意识的个体,他会贪婪,也会拒绝。一旦它贪婪地汲取知识的养分,那么老师的教学时间,即生产时间,会大大地缩短。一旦劳动力拒绝,那么老师可能穷尽一生,也无法将他变成一个合格的劳动力。老师的教育劳动就要白费。

老师的教学能力,在于把进阶知识点分解成学生已经掌握的次阶知识点来理解。由于学生掌握知识内容的差异,有时老师可能要掌握几种不同的分解办法。书本所展示的,其实也是其中一种较为普遍的分解办法,而老师则通过对学生知识水平的熟悉,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分解。

怎么去辨别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是一个困难的地方,应试教育中,对考题所考试的知识点内容,每个解题步骤所需的知识和逻辑,都需要有相应的解析判断,这是帮助我们从解题过程发现学生的逻辑思维缺陷和知识漏点的重要手段。基础知识点和无关升阶的重难点活用点的划分同样是重要的。如果掌握题目的知识点本质分析,那么就连教育本身,也可以被工业化。目前的在线教育解题(如科大讯飞的错题集锦分析),事实上就是这方面的具体尝试。

    2、学生的自学

有些人似乎具有无师自通的能力,即没有通过老师的教授,就能自主地掌握一些技能。其实,婴儿时期的我们,是这种能力的最好展现者。而事实上,这种能力也是伴随我们终生的,也就是学生的自学能力

所谓的自学就是学生能够自行完成老师的知识点分解过程。从而仅仅依靠自己,从书本中掌握新知识。一个对知识贪婪的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够更快地掌握知识,正是由于本身自学能力的辅助,大大缩短了关于此知识点的生产时间,这是老师与学生分工合作的结果。事实上,教育活动的确可以看做老师与学生的分工生产过程,只要有一方不配合,或者有一方消极怠工,那么整个生产活动就会变慢,甚至失败。

3、家庭的熏陶

家长平时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即使没有特意地去教导什么,孩子也能通过自己的自学能力,从家长身上学习到一些知识和经验,这就是家长的言传身教。平均知识水平越是高级,与孩子相处时间越是充裕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得到这种熏陶成长的机会就越是大。所以,有些专业世家的形成,实际是有其历史条件的必然的。

4、社会的补充

对于学生来说,社会的补充,是校外培训。如果仅仅是进行学校没有开设的其它专业的培训,那可以当做生活的调剂,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必要补充。或者是对有些学生在学校老师的教导下尚未弄懂的知识点进行补充教育,从而补足学生的知识面,这也是有益学生的进步的。

但是有些校外培训是教授学校同样会教但还没教授的知识的,他们通过提前教授这些知识,使他的学生在学校保持竞争力。校外的抢跑式培训是造成同龄学生知识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父母的这种做法是源于竞争意识和虚荣心。同样的,这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也就容易造成社会阶层固化。

如果孩子由于自学能力优秀而通过生活中的自学具备超过同龄人的知识,这是值得夸赞的,但如果仅仅是因为提前请教师学习了原本学校就会教的内容,那和作弊其实并没什么不同。你只不过是提前拿到卷子做了一遍而已。(事实上很多学前教育和课外培训的课程就是这样做的。甚至家长都以提前知道题目或者押题为荣了。这是极不可取的思想。)

二、劳动技能生产上的问题(现有教育中对劳动价值论的不适应之处)

从上面看,我们知道,学生的知识来源,其实是极为复杂的,各方面的相互补充,才能造就一个人的成才,在这些方面中,学校对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具有最大的、最普遍的影响力,也是我们获取知识,获得劳动技能的主要来源。但是,当前的学校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事实上能通过我们对“劳动”的认识来获得解决办法。

1、同龄不同智造成的教育困境   

同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水平,在不考虑逻辑思维缺陷(这种需要专门的教育补正)的前提下,这种现象应当说是一种极其普遍且无法避免的现象,由于家庭熏陶的影响,学生的的自学能力有所差距,进而造成知识水平的差距是正常的。一个更揪心的问题是,校外的抢跑式培训,进一步不正当地扩大了这个差距。这对从事均等化教育的学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校园教育是一个老师针对数十位学生的生产场合。就像一台机器同一方式同时操作十多个产品一样。如果这些产品是同质化的,是一模一样的,那么机器很容易就能完成这个生产过程,如果这些此时到达此一生产过程的产品是各异的,那么显然,机器就必须耗费额外的时间针对这些产品进行进一步的修正,以使它能够适应这一步骤的生产。但机器是死板的,它只能按生产程序施工,而不懂修正。在工厂中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什么呢?使这些未达此阶段生产要求的产品返工,直到它适合此阶段的生产程序。

    回到教育场合,同龄学生的这种知识水平差异,显然也不可能允许老师在一节课上进行一对一的修正。问题的解决办法是什么?是依照知识水平,将他们归入到同一生产机器,即同一知识水平的学生,由同一老师教导。而不是按年龄去划分(也可在同龄基础上进行分班)。这样做的好处是防止无效教育。处于同一知识水平的学生,就如同处于同一生产阶段的产品一般,能够有效地完成当前教学知识的吸收。而对于知识水平较为低下的,他显然有必要进行返工,去补足前面的课程。通过分班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知识水平的差异导致的无效教学问题。这显然是更有利于低水平学生的真正成长的。无论是进行兴趣班学习,还是进行补强班教育,政府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的教育资源价值不会有所差别,而且更能在最后的毕业阶段,使所有的学生在必备基础知识方面维持在满足升学的水平,从而在最后能有更高的成才率,并且有利于打破由于抢跑造成的阶层固化现象,防止技能断层,从而形成劳动力结构失衡。

对于同年龄段的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通过分班享受不同的教育内容,水平高一点的,可以适当保持其它的兴趣班学习,作为素质教育的样本;而水平低的,则可以通过老师的增课时来保证他的基础知识教育,从而不至于在升学过程中产生知识断层,进而产生技能退化和阶层固化。(甚至可以是这样,完成阶段性学习任务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自由时间支配,这能使他们学会安排自己的人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应当具有这样的功能,即为那些不能额外接受教育的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基础知识教育,包括逻辑思想培训。这是教育均等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应试教育的基础优势所在。而私立学校的必要补充,则是为起跑线高的孩子准备的高速跳板,他的功能就是让这些需要快速成才的孩子,尽快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力,从而更早地投入到创造价值的活动中去。

实行这样的双轨体制,最后的结果,是不管怎样努力地花费,总会发现同等知识能力的学生,他们接受该方面知识培训的时间,总是差不多的。即使有父母的额外帮助也是一样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学生档案中记录他接受专业培训的全部量化时间,这在如今大数据化的时代是完全能做到的。这个登记的目的,是为使人们了解到,任何知识教育,最终花费的时间都是相近的,这就能够有效避免父母的焦虑和竞争。

   2、“双减”与教学任务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双减,通常说:一是减轻作业负担,二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作业负担过重和校外培训过重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当我们将教育活动视为劳动技能的生产劳动时,显然,我们可以从生产某一“教学任务”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角度,来研究“双减”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不考虑学生厌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也不考虑老师教学水平的问题,那么,负担过重的原因显然只能是现有的课堂教学时间不能支撑起我们试图使学生掌握的知识量。用生产的角度讲,则是我们试图在学生身上进行的使用价值生产所必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远远超出了学校教师所能付出的劳动时间(此处不能理解为在校老师的付出不够,而是说教学任务超限。)。正因为在此时间段在学校完成指定的教学内容的时间不足,所以需要校外同内容教育的补充,需要学生通过做题进行自学补充。解决的办法绝不是直接增加在校教师的教学时间,那样只能称作负担转移(这于学生是全然没有减负的),只能说把此一内容的教学在一个更加合理,在不违背老师合理教学时限,不对学生造成学习压力,也不必使学生寻求必要的校外培训时间的前提下安排教学任务。

所以双减,减少作业不是要减掉必要的学习时间,从而使学习出现缺陷,也不是要减掉必要的教学时间,从而使知识的教育出现缺漏。而是在保证学习任务的情况下,适当减少学生每天的学习负担。从这点上说,或者说从生产劳动的角度来讲,减少劳动强度,绝不能通过延长每个工作日的工作时间来完成,而是要通过增加必要的工作日来完成,也就是说,要么延长既定教学内容的教学时限,要么就必须删减不必要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做到实际的减负。

而事实上,目前的这种减负政策在基层已经造成了两极分化,这种分化表现在重点小学和农村小学之间。重点小学对双减规定普遍不予执行,因为这同样也是家长的共同追求,所以家校联合默默扼杀了“双减”。但农村小学不一样,农村小学由于家长的无能重视(自身工作负担重没时间带孩子)孩子的家庭作业完成度原本就低,故而“双减”反而更容易推行。但由于“双减”并没有减少教育内容,因此盲目地减少学生自学时间,无非就是放任学生扩大其知识缺漏面。这种执行中的区别必然进一步造成农村小学与重点小学的知识水平差异扩大化,进而造成阶层固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1-11-29 09:01:41
youngsun259 发表于 2021-11-28 20:45
当揭示了发展资料与具体劳动之间的对应关系,其实也就等于揭示了劳动技能的产生与教育培训活动之间的对应 ...
拜堂入洞房是劳动力生产的开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11-29 09:02:30
youngsun259 发表于 2021-11-28 20:45
当揭示了发展资料与具体劳动之间的对应关系,其实也就等于揭示了劳动技能的产生与教育培训活动之间的对应 ...
结婚费用是劳动力生产的基础成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11-29 12:23:50
张建平 发表于 2021-11-29 09:02
结婚费用是劳动力生产的基础成本。
立足于劳动力价值的概念范畴,的确反映出的是这种现象,所以在共产党宣言中才会提到,将妇女视为生产工具的资产阶级价值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