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人”还是“人”吗?是抽象的人,是被剥夺了一切人的特性的人。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虽然也被冠以“经济学”,其实是政治学。
只有计划经济下才存在真正的公有制,
也就是企业社会化,就是说企业不存在了,不需要企业家,只需要经济工程师,这时"企业"就叫做国营企业(好比是社会这个超级企业的一个车间),而不是有自主权的国有企业.
社会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就好比是一个企业内部直接调度物资一样.
也就是说整个国家就只有一个企业,整个社会就是一个企业,一部精密运转的机器.
这才是真正的公有制!
所谓计划,在马克思著作的表述里,是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计划。社会生产的主体:是个人,是个人自由的生产活动。
所以,社会主义的计划,是建立在个人自由发展的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的。
“人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是在英国当时特定的历史情境下的,因为马克思主要考察的是英国无产阶级的经济社会状况,那么英国当时的产业
工人就是如此,因此加以概括,看伟人的话语一定要看特定的历史阶段及环境,否则断章取义很容易出问题。
就中国而言,这个要求显然过于苛刻,其实只要人自身的生产不能超过自身的消费,那么就需要就业或者工作,当然对于中国更为特殊的是
这个个人必须是以“户”为单位的。或许我们都没有更好的理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内涵,要知道,马克思的经济学是建立在对黑格
尔逻辑学批判之上的,但是其贯彻了黑格尔的辨证思想。重建个人所有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个否定,这个否定不是回归,更不是某些人
所认为的虚无飘渺物,而是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即“个人所有基础上的共同占有”,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初级公有制的建立基本符合这个
特征,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国家”从概念上代替了“人民”,导致后期“主人翁”无法发挥其制约功能,反而在行政体制下萎缩。因此
改革行政体制,明确主人翁地位是真正解决这个难题的根本原因。
这样的帖子居然还在人大的BBS出现,实在让人费解!
我们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但是那只是理论上所说的所属问题,而与实践中的实际占有是不同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作为占有主体在代表我们经营生产资料。
所谓计划,在马克思著作的表述里,是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计划。社会生产的主体:是个人,是个人自由的生产活动。
所以,社会主义的计划,是建立在个人自由发展的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的。
现代社会的一切财富都是重工业创造的,
工业社会上游最基础的产业都是集中生产、规模化、零部件标准化了的,因此上游产业必定是指令性的计划。
对于下游产业,上游产业生产出来的原料、半成品就可以进行排队组合,创造无穷无尽的新消费。
那么我们就可以依据上游产业,算出这些原料、半成品的影子价格进行线性规划,无需何任市场因素,反正现在的计算机这么NB,解出那上千元的矩阵根本不是什么难题。
计划经济下就可以实现百分之百的就业率和高福利,社会上生产组合的关系将会是合作而是不是内耗。
而且对于发展中国家,计划经济是别无选择,讲究比较优势,完全就是让后进国家去工业化,GDP再高有个屁用,完全是泡沫而且,而且是建立在别人工业体系上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会有大量实物资源流出,出现了后进国家拼先进国家机器的现象。
还自以为能复兴,不崩溃就不错了。
我们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但是那只是理论上所说的所属问题,而与实践中的实际占有是不同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作为占有主体在代表我们经营生产资料。
公有制是和计划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公有制下根本就不需要企业或企业家,只需要厂和车间!
没有计划经济就无所谓公有制,只有计划经济下才是如同一个企业内部不分比此的直接调度资源。也就是说,只要是市场经济就谈不上什么公有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7 1:15:14编辑过]
楼上的意见很有意思,我觉得现在确实需要重新理解“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我们以前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实际上是在照搬“前苏联模式”。这样就混淆了“公有制”和“公有制的表现形式”的区别。不过计划经济已经倒台,实践证明是不可行的,你这么解释也难免有开历史倒车之嫌。
经济是和政治及政候气候联系在一起的。假如苏联的计划经济失败,那么这个国家为什么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工业化。
为什么苏联这种中央计划经济国家解决了任何其它制度都没有解决问题,达到百分之百的就业率。而且苏联的高福利和生活水平不是开玩笑的,全免费的医疗、教育、水、电、气、电话费、住房等。苏联在七十年代就普及了小汽车,可今天的中国普及了么?
苏联的铁路系统的车行效率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4到5倍,苏联的六边形个人电脑还出口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说苏联没有互联网的人是在胡说,苏联当初就有应用的USRNET网。
苏联的农业也是高效的,虽然农业人口每年在飞速减少,可农业的机械化使得苏联到1987年苏联的谷物产量是2。1亿吨,相当于美国的70%,考虑到苏联这种高纬度,这是不容易的。
苏联农业的人均效率在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也是非常高的,中国农业这种非现代化的国家人效率是不能跟人家的机器相比的。
苏联的农业工人也是和城市工人一样有工资、退休金、全免费的医疗等高福利街遇的。
说苏联农业差,那是胡说,那是利于用亩产量来做文章,高纬度的地区亩产量能高么?可专家们就喜欢加工这种数据来贬低中央计划经济。
苏联到解体前计划经济也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相反经济危机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恰恰是实行市场化后。
苏联在计划经济时代,是第二经济大国、第二军事大国、第一科技强国,可解体后俄罗斯什么也不是,这充分证明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由于国际政治气候的原因,计划经济就是一个大目标,政客们人人都相放病毒让它瘫痪。
当苏联不是说计划经济没有问题,问题在哪里?主要是在下游产业,上游产业生产出原料、半成品、机床、核心零部件、开采出资源等,这就存在着无数的排队组合创造新产品。
这在排队正组创造新产品上,集中控制的确不利于配置资源。但不是说没有解决方法,楼上的说中央计划经济不行,那么我就一定要说中央计划经济对下游产业的解决方案。
那就是对下游产业实行线性规划(在限定条件下求极大值、极小值),虽然这个理论是苏联的诺贝尔奖得主提出的,但由于技术原因和政治集团的利益原因,这个方案还没来得及实行。
那就是算出上游产业基本原料、半成品机床、核心零部件、开采出资源等的客观制约诂价价格,通过一行的行政方式和法律,让下游企业盯着它,无论有多少种排队组合,动态上社会经济确可以达到高度的统一,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
当然求影子价格(客观制约成本条件)这面临着恐怖的运算量,需求解一三四千元的超多元多次方程组,但技术上的问题不成问题,现代科技早已解决。
但是通过复杂的分工模型推导公有制计划经济成本更低更有效率。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