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再学习漫笔(24)——从人类认识传承性的角度谈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价值;价值量;商品价值
人类认识的传承,是避免浪费重复劳动的有效方法,也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要从学习前人的知识开始。从最初一无所知,到站在前人的肩上,才能有高水平的创新!创新融入原有认识中,又是下一次传承的起点。
经济学中的价值这个概念,是源于哲学的价值思考。哲学的价值通常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价值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如同力学中“力”的概念)。关系是客观世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一事物、事件及其过程都与其它事物处于一定关系之中。把“价值”看成是某种先验的、静止的、孤立的“价值实体”,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努力。如同化学史上的“燃素”!
价值一词在不同的领域中是有不同具体的含义的!先辈经济学家以及马克思经济学所说的价值只是指商品的价值,这种商品价值只存在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交换过程中,离开了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交换过程,商品价值也就不存在。在人类自给自足的生产活动初期,并没有“商品价值”这个概念。当人类生产的产品用于交换,从而具有商品性质的时候,才发展出了“商品价值”范畴。所以 “商品价值”只是一个“历史范畴”、“关系范畴”!
商品价值只是各种价值概念中的一个部分。在有关价值的讨论中,人们常常用不同领域中的价值概念来取代经济学中的商品价值概念,更有人离开了商品价值概念的传承性自创所谓的价值定义,这只会影响商品价值理论的相互沟通。
我认同马克思的:“‘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9,406]我还认同斯密的经典说法:“价值一词有二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第24页]因此经济学价值是经济事物对于人而言的一种有用性。而有用性有两种:—是直接的有用性即用其自然属性的有用性作为消费品来直接满足主体需要,通常称为经济事物的使用价值;二是间接的有用性即作为商品用于交换它物来满足主体需要的社会属性的有用性,称为交换价值。实际上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们早就认识到,客体物品有两种不同满足主体需要的方式,马克思就引用了“每种货物都有两种用途。——一种是物本身所固有的,另一种则不然,例如鞋,既用来穿,又可以用来交换。二者都是鞋的使用价值,因为谁用鞋来交换他所需要的东西,例如食物,谁就是利用了鞋。但不是利用鞋的自然用途,因为它不是为交换而存在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1卷第9章)[23,104]
商品价值只是一种经济学的价值(事物间接的社会属性的有用性)。它的内涵比哲学意义的价值的内涵要小得多。在围绕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的旷日持久的争论中,对商品价值的定义和本质的认识是一个分歧极大的方面。商品价值到底反映的是人与人交换经济事物的关系,还是人与事物的关系,抑或是事物与事物的关系?人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商品价值的。更有人把价值看成是事物内在的静止的先验的表现为独立于主体的一种客观存在的某种“实体”!只能各说各的,难以取得共识。
至于马克思所说的价值大多指的是价值量,即它是一种反映交换关系的经济学量,是对商品所有者而言的经济事物交换能力大小的一种量,是指人们拥有某事物因而具有的换取其他事物(商品)的能力。商品价值并不是商品固有的特性,这种能力不是绝对的,不是单方面能确定的,它是由交换双方博弈过程确定的。对商品价值这种量而言,它其实是一种概念,并不绝对地有商品价值这种实体存在。
我认为现今各种价值理论的分歧其实是在于用什么衡量并表现商品价值量!诸如有人其实只是从会计学角度用成本、耗费等等衡量并表现商品价值量,与价值定义无关!
欢迎挑错补漏质疑。
以前我曾善意认为你是在为《资本论》的俗化在发一些没有学术性的帖子,因而不去深究!自从你对我出言不逊并对我进行无端的攻击后,才认真思考发现原来你是本论坛跳得最高的马克思所说的“跳蚤”!马克思说:“以货币形式为其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因此,马克思致力于从商品价值开始研究。但你这个马克思所说的“跳蚤”却说:“马克思经济学,其实不需要价值这个词汇概念,直接去说劳动就即可了。本来,资本论说的价值,就是生产出商品的劳动而已,是某某劳动。”……
兔年我会慢慢地揭露本论坛跳得最高的马克思所说的“跳蚤”如何歪曲马克思的观点,供网友们比较判断!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