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俄国公社未来命运的设想比较
一些学者通过对有关文献的综合研究,将马克思、恩格斯在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和俄国社会的前途问题上的意见进行了比较,认为他们在以下几个问题上的看法不尽一致。第一,关于《资本论》的重要限制。第二,关于俄国社会的发展前途。第三,关于俄国农村公社的历史命运。如何看待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不同意见”,国内学者一般都不同意一些西方学者的所谓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论”一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是,这些“不同意见”的存在是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造成的,与他们各自批驳的对象不同有关。恩格斯1875年的论述针对的是民粹派分子特卡乔夫空想社会主义理论。1890年以后,出于俄国公社已随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而濒于崩溃的事实,他再次对执迷不悟的自由主义民粹派加以批评。因此,他的论述更多地侧重于强调俄国社会跳跃的困难和需要条件。马克思的论述集中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俄国革命民粹派运动高涨的时期,他主要批驳的是米海洛夫斯基等人将他在《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变成一般世界历史哲学的错误。因此,他的侧重点在于说明,俄国有不同于西欧的特点,只要抓住机会,创造出某种条件,是可以跃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批驳的对象不同,发表看法的历史条件不同,结论的侧重点也就不尽相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因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有两个前提:第一,俄国必须革命。第二无产阶级必须掌握政权。所以,恩格斯着重对革命的分析并对特卡乔夫的批判,强调无产阶级革命。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无产阶级掌握政权。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具体的指示是,利用资本主义的成果实行公有制,组织农民的集体合作劳动,实现公社的自治。】
12,马克思的“跨越”设想与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比较
一种观点认为,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设想的继承和发扬。【马克思认为要跨越资本主义,首先必须革命。为了实现跨越这个革命必须无产阶级来领导。列宁的十月革命就是马克思的跨越的前提。所谓一国胜利是对恩格斯的多国共同胜利而言的。恩格斯的多国共同胜利(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相同,资产阶级用钱赚钱的活动相同,产生的结果必然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美国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了政权,消灭了资本!那么,英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就一定也要发生革命。多国同时取得胜利。所以这里的关键就是。俄国无产阶级取得胜利以后能够消灭资本,那么,就一定能够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问题是,俄国革命取得胜利,无产阶级掌握政权,虽然利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开始挽救公社,实行公有制,实行集体生产。但是由于斯大林利用所谓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进入到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在这种情况下,一国胜利论就与恩格斯多国胜利轮毫无相同之处。】其共同点是:(1)在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否在一定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的回答上,列宁与马克思的回答是一致肯定的;(2)在对待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态度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强调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要充分吸收资本主义的先进文明成果;(3)他们都强调落后国家实现“跨越”时离不开其他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国家的帮助。不同点:马克思认为俄国等落后国家要跨越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必须以西欧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为前提,其实质是“共同胜利论”;列宁则认为俄国可以先于西欧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其他落后国家在俄国等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这说明了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跨越”设想,并且使其具有了实践上的可操作性。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建立在马克思早年社会主义学说基础之上的,与晚年“跨越”设想无关。因为在“一国胜利论”提出时,俄国农村公社已大遭破坏,俄国的资本主义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世界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俄国成为资本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突破口,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了列宁这一分析的正确性。十月革命实际上是走的一条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孙来斌、彭旺林:《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比较研究概述》,《学海》,1999年第4期
劳动者2011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