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可以进行融合,当然,只是一定程度的融合
以下是我在《市场经济的价格反映的是什么?》(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135887-1-1.html)这篇帖中的一个回复。
我认为与本帖的内容相关,所以在此作出引用:
----------------------------------------------------------------------------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1)源自西经,两个有部分替代性的商品(并非功能上的部分替代,这里的替代纯粹是效用上的,即主观的)在均衡时必有:
Px / Py = MUx (x*,y*)/ MUy(x*,y*)
这里的Px,Py为商品x与y的市场均衡价格,MUx与MUy分别是x与y的边际效用,x*,y*是x与y商品的消费者最优决策购买量!每一个消费者的x*与y*的量可能都不同!但上式对每一个消费者均成立!
(2)现在,融合马经内容:
MUx (x*,y*)/ MUy(x*,y*)如何解释?边际替代率,即边际效用之比,这是西经的解释。
但融合马经:
我们可以将其当成是价值量(劳动力本身的价值)之比Vx / Vy!
我们将众多商品划分为两类:
(a)可以将产生的MU归结为劳动力贡献的商品——大多数商品都属于此类
(b)不可以将产生的MU全部归结为劳动力贡献的商品——比如古玩、玉石、陈酒等等
第一:
如果说x,y都是正常商品,即(a)类商品。
那么,我们可以将MUx (x*,y*)/ MUy(x*,y*)视作是该消费者在(x*,y*)消费组合上对x与y的价值量之比的判断!
记为:MUx (x*,y*)/ MUy(x*,y*) = Vx / Vy
于是,我们有:
Px / Py = MUx (x*,y*)/ MUy(x*,y*) = Vx / Vy
第二:
如果说x,y中哪怕一种商品属于(b)类,那么,我们就不能将x,y商品的MUx (x*,y*)/ MUy(x*,y*)视为两商品价值比Vx / Vy
即
Px / Py = MUx (x*,y*)/ MUy(x*,y*) 并不必然等于 Vx / Vy
(3)世界模型:
假设世界上只有4种消费性商品——1,2,3,4,且前3种均是(a)类,第4种商品属于(b)类,且均衡时1,2,3,4的均衡价格分别为P1,P2,P3,P4,它们是已知量,可从市场直接观测得到。那么:
如果我们随便挑一个属于(a)类的商品作为基准商品——比如商品1,并假定它的价值量为V1,注意,V1是未知量!那么依据以上原则:
商品2与商品1的价值比:k2 = V2 / V1 = P2 / P1(P2 / P1已知,是均衡价格比,可由市场观测得到)
商品3与商品1的价值比:k3 = V3 / V1 = P3 / P1(P3 / P1已知,是均衡价格比,可由市场观测得到)
但是,
商品4与商品1的价值比——k4 = V4 / V1——并不是市场观测到的P4 / P1,那么它如何决定?
我们引入“公平评价盒”机制,将其当成黑箱,不去揭示其中原理,但假定其作出的判断是公平的,于是,我们将k4交给“公平评价盒”判断!
于是,k4也产生了!至此,k2,k3,k4均是已知量了!
那么,这个世界的所有商品的总价格为多少呢?
总价格 =  P1 * Q1 + P2 * Q2 + P3 * Q3 + P4 * Q4
其中Q1,Q2,Q3,Q4是各商品的均衡
净产量!它们与价格P一样,也是可以直接观测的已知量!
而这个世界的商品总价值又是多少呢?
总价值 =  V1 * Q1 + (k2 * V1) * Q2 + (k3 * V1) * Q3 + (k4 * V1) * Q4  (注意,只有V1是未知量!)
我们揭示一个基本原理——人类总体上得到的收入就是其劳动的应得报偿——即“总价格=总价值”!
于是,我们有:
P1 * Q1 + P2 * Q2 + P3 * Q3 + P4 * Q4  =  V1 * Q1 + (k2 * V1) * Q2 + (k3 * V1) * Q3 + (k4 * V1) * Q4
注意,上式除V1是未知量外,其余均已知!
故可解出V1的绝对量!
又由于k2,k3,k4已知!所以我们可以得到V2,V3,V4:
V2 = k2 * V1
V3 = K3 * V1
V4 = K4 * V1
至此,商品1,2,3,4的价值量的绝对值也全部解出!
这就是世界模型!
(4)总的来看,虽然商品1,2,3均为(a)类商品,但别以为它们的价值量V就直接可以等于价格P了!
我们没有设定V1 = P1, V2 = P2, V3 = P3,不是么?
还记得我们是怎么得到V1的?
是通过“总价格=总价值”公式!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必然得到V1 = P1, V2 = P2, V3 = P3
为什么?你也许会问:既然你将它们划归(a)类商品,为什么就没有该结论呢?
很简单,由于商品4的存在!它的价值不等于价格,所以,它变相吸走了其他商品该分到的价格收入!
如果我们承认(b)类商品存在,且承认“总价格=总价值”,那么,我们就必须放弃V1 = P1, V2 = P2, V3 = P3
不过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价值量重在比例,而不是绝对值!
只要(a)类商品有Px / Py = Vx / Vy即可!
但是,价值量V的绝对值并非毫无用处!它可以用于判断消费者是否被“剥削”
商品4是(b)类商品,比如玉石或沙漠中的淡水资源!
通常,这类商品都有 P4 - V4 > 0
这说明消费者被变相剥削!
比如,消费者认为玉石值得收藏,这个主观效用支配他们开价买玉,但玉石的雕琢开采的劳动对应的价值可能很低!
消费者超值购买变相的是在被拍卖方剥削!但这是主动被剥削!
再比如沙漠中的淡水!我卖水开高价,你为生存不得不买,生存下去的愿望就是效用,它支配你不得不买,但淡水本身的价值量可以为0,你买水实际上就是在被我剥削!所以,你的情况是P4 - V4 > 0,但这是被动被剥削!
由于有商品4的存在,在“总价格=总价值”的前提下,商品4吸收了很多本该被分配到商品1,商品2,商品3中去的货币!
所以,普遍来说,商品1,2,3有:P - V < 0
此时是厂商在被消费者剥削!进而是(a)类厂商在被(b)类厂商剥削!
就是这样!
----------------------------------------------------------------------------
引用部分结束。
这是两种理论融合的一个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