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636 0
2006-10-26
<P>劳动价值论总公式因其相同符号代表的具体含义的属性区别,表示为三个具体公式(模型),即通式(一般模型)、微观公式(微观模型)、宏观公式(宏观模型)。分别记做劳动价值论总公式Ⅰ、劳动价值论总公式Ⅱ和劳动价值论总公式Ⅲ。<BR><BR>⒈量纲<BR>劳动价值论的价值量纲是劳动时间。这个量纲的规定,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客观标准,一个是劳动时间本身,一个是人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而这两个标准都具有固定的周期性特征,又是可以计量的。忽视其中的一个标准或因素,都将导致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混乱,不能把劳动价值论贯彻到底。 <BR>劳动时间是一个周期性的规定,它表征的是24小时内的劳动时间(工作日)。 <BR>标准人的生理活动耗费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基本是一个定值,经济学上规定为最低生活资料的量。这个量显然也是均等的,带有周期性的,可操作的。依其为前提耗费的劳动时间是具有量尺意义的社会实体。<BR>劳动生产率也是具有周期性的变量,它的完整含义应该是:每人每天以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计量的劳动数量。<BR>由于工作日、劳动小时、劳动者及其生理活动耗费都是周期性的客观存在,因此劳动生产率与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就在这个规定的框架内有规律的运动。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数量增加,导致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节缩;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节缩,反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数量的增加。<BR><BR>⒉劳动价值论总公式Ⅰ——通式(一般模型)<BR>P=(T/t)÷W <BR>其中: <BR>P —— 商品价格。 <BR>T —— 劳动时间。 <BR>t —— 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 <BR>W —— 商品数量。<BR>T/t —— 劳动价格,单位是“元”。 <BR>P=x元/W。 <BR>简要说明:<BR>这是劳动价值论的一般模型。这个通用的模型,给出了商品、劳动时间、价值、价格的一般关系。<BR>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t)是变量,商品价格(P)随着 t 的变化而变化。 <BR>t 的变化决定于劳动生产率(力),劳动生产率(力)则决定于人的脑力耗费,即脑力劳动。<BR><BR>⒊劳动价值论总公式Ⅱ——微观公式(微观模型)<BR>P=(T/t)÷W <BR>其中: <BR>P —— 商品价格。 <BR>T —— 个人劳动时间。 <BR>t —— 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 <BR>W —— 具体商品的数量。单位是尺、公斤、平米、台等等。<BR>T/t —— 劳动价格,单位是“元”。 <BR>P=x元/W。 <BR>简要说明:<BR>这个模型适用于微观运行,适用于微观层面上的生产和交换关系。是价值规律在微观层面上的运用。<BR>微观公式(微观模型)的意义在于,指示我们交换必须依据商品价格相等原则进行,而不是根据个人劳动时间。<BR>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t)是变量,商品价格(P)随着 t 的变化而变化。 <BR>t 的变化决定于个人劳动生产率(力),个人劳动生产率(力)则决定于人的脑力耗费,即脑力劳动。<BR>在劳动价值论微观模型中,t值代表个人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由于每个人的劳动生产率都可能是不同的,所以,个人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通常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个工作日内,某甲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可能是8小时,某乙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则可能是4小时。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称为个人必要劳动时间。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即个人必要劳动时间,在微观上是交换的尺度,它决定劳动价格。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越短,劳动价格量越大;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越长,劳动价格量越小。<BR>微观模型中的劳动时间(T)也只表征劳动者个人的劳动时间,不是社会统一规定的工作日劳动小时。某甲在一天内可能劳动8小时,某乙则可能劳动6小时,某丙可能根本就不劳动。<BR>在微观模型中,商品w是具体形态不同的商品,例如小麦、上衣、电视机、汽车、房屋等等。它们之间的交换按照相等价格进行。<BR>个人脑力劳动生产科学技术,并通过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趋于变小,按照劳动价格相等原则,他就可以交换更多的商品。<BR><BR>⒋劳动价值论总公式Ⅲ——宏观公式(宏观模型):<BR>P=(T/t)÷W <BR>其中: <BR>P —— 商品价格。 <BR>T —— 工作日劳动时间(相当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 <BR>t —— 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 <BR>W —— 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的商品即标准商品。单位是“件”。<BR>T/t —— 劳动价格,单位是“元”。 <BR>P=x元/W。 <BR>简要说明:<BR>这个模型适用于宏观运行的分析。适用于财富(价值和使用价值)总量的分析。是价值规律在宏观层面上的运用模型。<BR>在宏观模型中,P的元素单位=1元/1件。<BR>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t)是变量,商品价格(P)随着 t 的变化而变化。 <BR>t 的变化决定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力),劳动生产率(力)则决定于人的脑力耗费,即脑力劳动。<BR>在劳动价值论宏观模型中,商品价格中的“商品”指标准商品。对t值进行了社会平均化,代表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个人的劳动时间也进行了平均化,形成同一的工作日劳动时间,例如周劳动40小时。把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定义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中,作为量尺的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称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用这个量尺量度的结果,即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总量称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与社会劳动总量相等。<BR>用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商品量度的标准商品的数量与作为量尺的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成反比。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越短,社会标准商品的数量越多。<BR>脑力劳动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趋于缩短,同时由货币体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总价值)和社会标准商品(总的使用价值)同步趋于增加。现实经济生活中,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GDP逐年增长,可以作为阶段性证明。<BR>在同一个社会内,劳动量、商品量和货币量三同一,总价值等于总价格。 <BR><BR><BR><FONT style="; LINE-HEIGHT: 12pt" color=#c0c0c0>  本文</FONT></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