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论作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一直被人所探讨研究。作为有形的商品,表面看来是一种物,在其背后蕴涵和体现着丰富的经济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故探讨商品价值的源泉就成了重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为经济思想发展中的一种思潮已有久远的历史,它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经历过辉煌和破产,但在后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得到了复活和发展,并成为其基础。同时作为一种主流经济学思想被世人所批判补充传承。
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来源于对资产阶级古典学派价值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以及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商品价值理论的批判。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配第第一次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将商品价值论区分为自然价格(也就是价值)和政治价格(即市场价格)。并指出自然价格是由生产该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多少。亚当·斯密明确肯定了劳动并且是分工的劳动是物质财富或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他把价值归于交换价值从而扩大了配第认为的只有生产货币的劳动才体现商品价值的观点的局限性。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依旧不彻底并提出二重的价值观即认为商品价值既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决定,也由商品所能购买的劳动决定或由收入决定。李嘉图批判了二重价值观,从而肯定了只有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全部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正确定义。他指出效用也就是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但却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同时通过对直接劳动(即创造新价值的活劳动)和间接劳动(即转移价值的物化劳动)的阐述说明了什么样的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但是李嘉图的价值论碰到两个矛盾,一是劳动和资本相交换同价值规律的矛盾,二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现实同价值规律的矛盾。这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走入了绝境,后被马克思解释。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主要有萨伊的效用论、马尔萨斯的需求强度论、詹姆斯·穆勒的资本与劳动共创论、麦克库洛赫的畜力自然力创造论、西尼尔的节欲创造价值论、巴师夏的服务决定论、李斯特的生产力价值论和约翰·穆勒的分类决定论。他们的错误认识在于几点:一是将物品的效用即使用价值当做物品价值的基础;二是将受供求关系等影响的价格当做价值,从而以为是供求关系和生产费用决定价值;三是认为资本和自然等要素即转移价值的物化劳动与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四是认为价值的源泉除了劳动和自然之外还有节欲,并为资本家的剥削行为进行诡辩遮掩即“最后一小时”;五是将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混为一谈。
马克思从在1884年10月所发表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第一次使用“价值”一词开始,到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的25年中,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逐步形成,并在《资本论》中系统的阐述这一劳动价值论上的伟大变革。其伟大的论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地分析了商品的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把交换价值和价值明确划分开来,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马克思指出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使用价值,它是表现一定的经济关系即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并且说明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价值量的决定来源于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强调指出商品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物要成为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是社会使用价值,又具有价值,才能成为商品,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成为商品;二是科学地论证了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的伟大变革。他分析说明了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各种使用价值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但具体劳动只有同自然力结合起来才能创造使用价值。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三是科学地分析了商品的价值形式及其发展过程,从而建立了科学的货币理论。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从商品的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的发展过程。他详尽分析了简单的价值形式,因为“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他指出价值表现为两极即相对价值和等价形式,并说明了等价形式的三个特征即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自此,作为第一个对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理论进行分析和论证的人,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货币的起源与本质,从而揭穿了货币之谜;四是揭露了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和秘密。即人们在商品形式勉强,把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看成是物得自然属性,把反映商品价值的所体现的人和的关系,看成是物与物得关系,因而把商品神秘化。从而解释说明其根本原因在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存在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所完成的革命变革的本质表现之一;五是科学地论证了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及其与价值决定的关系。即一是指同一部门内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二是指不同部门之间按照社会的需要成比例地分配到各个部门的劳动总量。从而给价值下了一个全面的定义,即“价值不是由某个生产者个人生产一定量商品或某个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这不但是对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与价值决定关系的科学概括,也是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六是科学地解决了导致李嘉图学派解体的两个难题,即:如何用价值规律说明资本与劳动的交换?如何解决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
以上几个方面,就是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也是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伟大变革。由于劳动价值论的彻底完成,就为剩余价值论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剩余价值论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剩余价值论的彻底完成,是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创立过程完成的根本标志。
随着时代的推移,对价值源泉的探讨从未停止。马克思之后又有学者对其进行批判并提出新的不同的观点。例如18世纪末随着边际革命的兴起提出的需求决定论,代表人物有门格尔、维塞尔、庞巴维克等人的边际效用价值论;19世纪末随着西方经济在其演进过程中发生了一次综合,将以李嘉图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与边际主义经济学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其代表人物马歇尔提出供求决定论的价值理论等。
价值理论发展的历史表明上段所提到的价值已经失去了价值的本质涵义,它实际上是价格。故为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创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于作为经济理论基石的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我们需要深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首先要深化对劳动的认识。现代科学劳动是高级脑力劳动,但应着高级脑力劳动的实质性内容。第一商品价值创造由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脑力劳动为主。经济发展转向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创造商品价值的新阶段。第二科学劳动对生产和经济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精神劳动生产的精神产品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使用。第四管理劳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科技创新劳动具有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创造高知识含量使用价值的功能和创造高价值的功能。
其次要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了解认识到生产要素价值论、知识价值论、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社会劳动价值论和科学技术价值论对劳动价值论的补充影响作用。
价值理论发展的历史表明,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础,是一个经济学派的支撑点,没有科学的价值理论就不会有科学的经济理论。所以,通过对价值源泉的探讨,我们要深化坚持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