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避税活动/避税程度/税收规避指标计算Stata代码(数据和结果)
目录1. 指标介绍
2. 指标构建
2.1 名义所得税率减去实际所得税率的差额 RATE_diff
2.2 RATE_diff 的5年滚动均值
2.3 会计——税收差异(BTD)
2.4 扣除应计利润影响之后的会计——税收差异(DDBTD )
参考文献
3. 数据介绍
4. 数据获取
1. 指标介绍避税指标的衡量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指标是使用企业的实际所得税率及其变体,另一类指标则是使用企业的会计——税收差异及其变体。使用实际税率来衡量企业遊税程度的方法较为常见,而使用会计——税收差异来衡量避税的方法则归因于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逐步分离,导致企业可能利用会计——税收差异来规避所得税成本。为了确保结果的稳健性, 我们使用了上述两类指标及其变体(共4种)来衡量企业的避税程度。
2. 指标构建
2.1 名义所得税率减去实际所得税率的差额 RATE_diff使用名义所得税率减去实际所得税率的差额(RATB_dff)来反映企业避税程度。该差额越高,则企业避税程度越高。
2.2 RATE_diff 的5年滚动均值Dyreng et al. (2003)认为,因为存在税收返还以及企业和税收征管部门的税务纠纷可能会持续好几年,所以仅仅使用当期的实际税率衡量企业避税并不怡当。为此,Dyreng et al. (2008)提出使用多期实际税率的平均值来刻画企业避税。借鉴这一思想,我们还采用了“名义所得税率与实际税率之差”的五年平均值(第t-4 年至第t年)(LRATE_diff)来衡量企业的避税程度。
2.3 会计——税收差异(BTD)具体而言,BTD 等于(税前会计利润一应纳税所得额)/期末总资产。应纳税所得额=当期所得税费用/名义所得税率。BTD越大,意味着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越大, 从而企业越有可能从事避税活动。
2.4 扣除应计利润影响之后的会计——税收差异(DDBTD )

参考文献叶康涛和刘行,2014,金融研究:公司避税活动与内部代理成本.
3. 数据介绍

4. 数据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