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经济学之(十九)奥卡姆的剃刀
张五常爱引用粤语俗语“多只香炉多只鬼”,这可以作为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中国民间通俗版。如果五常先生是在这种意义上,来使用这一俗语的话,则我认为他的理解有问题。根据张五常在《经济解释》里的论述,他显然是把“多”与“一”来相对的。但是,在奥卡姆剃刀的意义上,“多”应该与“无”相对。直白了讲就是,香炉是专供搞鬼——忽悠也——用的;要想不搞鬼,一只香炉都不能有。
奥卡姆剃刀又称简单有效原理,由中世纪逻辑学家奥卡姆的威廉(约1285年至1349年)提出。他在《箴言书注》2卷15题,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
据说,这个原理至少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界选择最短的道路”。后世许多思想家、科学家也接受或者独立的提出了这一原理,例如莱布尼兹的“不可辨别者的同一性”原理,以及牛顿的一个原则:如果某一原因既真又足以解释自然事物的特性,则我们不应当接受比这更多的原因。
奥卡姆剃刀常用于两种假说的取舍上:如果对于同一现象有两种不同的假说,我们应该采取比较简单的那一种。这种取舍,往大了说,即库恩所谓的科学的革命,是范式的取舍;往小了说,就是一范式内,自身的改良。
一种范式或体系,最初往往并不是完备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还要引入一些新的实体或概念,但是引入的必要性怎么确定呢?这就牵扯到实体或概念的可操作性,也即在一些性质上的可辨别、可区分性。莱布尼兹说“自然中根本没有两个真正绝对的不可辨别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不可辨别的两个事物根本就是同一事物,只是有两个不同的名称罢了。
张五常曾说,需求量是他千淘汰万淘汰之后,不得不保留的唯一不可观察之量。但可惜,这个“唯一不可观察之量”也是多余的,在“张五常的神功”一节,我们从解方程组的角度做过说明了;在这里,我们则用奥卡姆剃刀剔除之。说“不可观察”,那就是说不具备任何可供辨别、区分的性质,实质就是在说“不存在”,只是说法上不同而已;一个东西存在但不可观察,和这个东西并不存在,这两者我们无法检验、区分。而不存在之量,哪怕再怎么说“唯一”也等于没说,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不起来。当然,辨别是与观测手段有关,我们这里假设手段是足够精细的。
关于不可观察之物,物理学上最有名的,大概是“以太”了。以太概念的复兴,在当时看倒确有必要:没有介质,光波怎么在真空中传播?于是物理学家们试着赋予以太各种可能的性质,并试图辨别,可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性质都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以太好像仅仅是为了光波的传播而存在,而这和光波可以自身传播,根本就无法进行区分。换言之,只要赋予光自身能以波的方式传播这种性质,根本不需要介质,以太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说实话,拿曾经折磨了无数科学家的以太来说事,真是让我心惊胆战。因为我知道,“多只香炉多只鬼”还有“言多必失”的意思,怕一不小心就露了自己不懂装懂的马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