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070 0
2012-01-07
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小庆说

“道”,最直白的解释就是“道路”。人必须行走在道路上才能通向远方。“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是说,如果一条道路是可以通过其它道路到达的,那么它就不是最原始的道路,即不是“常道”。“常道”,或者最原始的道路,是肯定不能顺着其他道路到达的。这就意味着,“常道”是通向所有其他道路的道路,或者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它是产生一切道路的道路。

接下来,我们用稍微学术一点的术语来解释“道”。不妨把道路解释为“规律”。那么所谓的“常道”,就是产生一切规律的规律,即“元规律”。如果把“道”解释为规则,那么“常道”就是产生一切规则的“元规则”。“元规律”也好,或者“元规则”也好,都意味着它是不能用其他的规律或者规则来描述的。如果可用其他规律或者规则来解释或者描述,即“可道”,那就一定不是 “常道”。

再接下来,我们更具体一些,用我们熟悉的学科术语来描述。在数学中,所谓的“常道”有点像“公理”,它本身不是命题但却是一切命题的出发点。在物理学中,“常道”则有点像“定律”,如“牛顿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等,关于物理系统的解释绝对不能违背这些定律。

把第一句话解释清楚了,第二句话就容易多了。“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可以这样来理解。首先把“名”理解为“概念”,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概念可以用其他概念来说明或者解释,那么它就不是“常名”。“常名”是可以用来解释其他“名”的“名”,但其他的“名”却不能用来解释“常名”。

然而,如果我们去翻看词典,那么你就会发现,不管怎么高级的字典,并没有一个可以用来描述、说明或者解释所有概念的概念。这就意味着,要认知“常道”和“常名”的妙处,是无法用任何已有的语言来达到这一目的的。但是如果一定要用语言来描述,那么它就只能是“无”。这里的“无”,并不意味绝对的“虚无”,而是指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规定性的、变化的、自由的,它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白却又无处不在、周流不息,宛如物理学中的“场”(field)。只有置身于这样的一个场中,我们才能体悟到万事万物之“妙”。

如此,“道”便有了多重的含义。首先,道的第一重含义是“起点”。不过,这里的起点不是时空中的某一个位置,而更像是一个“场”,我们把这个场称之为“阴”。阴,不是死寂,而是一种具有无限的可能性的、活动的、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脉络”(context),这就是道的第二重含义。“常道”就是最原始的脉络,它蕴含着具有无限创造力的潜能。

因为某种机缘,蕴含在脉络中潜能将会转化为积极的活动,这就是“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互动导致实在在脉络中的涌现,即“有”的生成。“有”,意味着某种秩序某种结构。由于认识主体的介入,这些结构被用某些语词加以命名,于是便有了“名”。

由于持续的相互作用,任何结构都不是最终的结构,它还会生发出更多的结构。这是一个无尽的过程,它导致两方面的不断精细化。其一是结构的精细化,就像分形几何中的混沌吸引子,它在任何一个标度上都有其精细结构,都构成某一层次的脉络,这正是所谓的“至小无内,至大无外”。其二是我们用以描述的语词(名)的开放性和精细化。假如把一个语词比喻为一扇窗户,那么语词的开放性就意味着我们所要认识的世界的真正面目永远在窗户的后面,于是由于主体的参与,世界不再只是名词,而变成了一个动词,它昭示着一个敞开的过程,这是一个意义被不断更新的境界开显过程。

因此,“有”不是摆在那里的静物,同样的,通向“有”的“道”也不是摆在那里的现成的道路。海德格尔“产生一切道路的道路”这句话更明确的含义是“开辟道路”。也就是说,所有的道路都处于开辟过程中的,包括那产生一切道路的“常道”。如果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那么所谓的存在就是一种“算法”。而这正是道的第三重含义。在这一重含义中,“常道”便成了产生一切算法的算法。

如果说“无”是天地之始,那么从无中生成的“有”便是万物之母。

“有”是可感的,可认知的。“有”的一个基本特征便是“徼”。“徼”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边界,它决定了“有”的局域性、实在性以及与他者的相对性。另一层意思则是指“界面(aspects)”,它决定了“有”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相互作用的潜在性或可能性,体现的是“有”的开放性,万有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基于它们的界面而展开的。徼的内部是结构,徼的外部则是势用,即徼的内侧指向实存,而徼的外侧则指向了潜存。万“有”之间的这种相对相关性则构成了后得性的“无”,即可道之道——非常道。因此,面对局部的“有”,我们要观其“无”(徼的外侧所指)处,才能体悟事物演化的妙处,面对整体的“无”,我们要观其“有”(徼的内侧所指)处,我们才能发现事物本身的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区别。

例如,氢原子和氧原子都有其边界和内部结构,此即局部的“有”,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结合的可能性。事实上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结合便构成了一个水分子。而就水分子而言,它也有内部的结构和指向外部的无限可能性,如灭火。

因此,通过徼,阴与阳、无与有、虚与实就统一在了一起,由此便消解了“有”的实体性,而将万“有”之间的相对相关性置于本体论的地位。

于是,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就是,道的三重含义——起点、脉络、算法——可以理解为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算法,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便构成了一个极限的过程,这是一个境界开显的造化历程。不过需要补充一点的是,界面的开放性会导致这个极限过程中边界条件的持续更新,使得极限过程变成一种具有开放意味的创造性过程。

“道”在时空上的无限性特征使得我们得出这样一个大不敬的结论,即如果存在上帝,那么上帝也是后得的并处在成长中的,而不是先在的和静止的,他与万物一起参与创造这个过程并与它们协同演化。

一旦我们赋予某一个语词以确定的含义,那么就形成了一个概念。这就相当于给该语词赋予了一个边界。然而,语词并不是死的,它也照样具有开放性的“界面”,它通过两种方式获得新的意义。一种方式是通过与其他词的搭配,即通过新的语境来获得新的意义。另一种方式则是阅读者本身语境的演变。其实这两种方式是一致的,语词的创造和搭配均取决于阅读者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及其演变方式。借用唐力权先生的话,世界只不过是其阅读者的“自反灵明”而已。

同样的,一个事物一旦出现,立马就会产生新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后得的无,从而为新事物的诞生准备了条件,并进而增加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无”与“有”同出而异名表明,“无”与“有”并不是两个相互对立而是相互涵摄、相互生成和相依相存的概念。“无”并不意味着绝对的空寂,它是通向“有”之起点、桥梁和脉络。“无”既决定了“有”的创生、敞开和演化的过程,同时又被“有”的生成、涌现和演化过程所开显。这正是所谓的“同谓之玄”的“众妙之门”——“有无相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