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学过西方经济学的人对“流量”和“存量”的概念一定有所耳闻,但是“流存量”一词多数人没有听说过,教材里更是没有见过。为何?因为此前没有人注意到这种类型的变量的存在,是张建平的发现和术语创造,是对“流量-存量”逻辑关系的一个完善。
关于什么叫做“流存量”,此前有关帖子转载《西方经济学的终结》的片段已经加以介绍了,因此不再占用篇幅了。这里只针对“流存量”的特点性质顺便做一些补充,以帮助大家真正掌握流量和存量概念。
由于“流存量”容易被误解为对流量和存量的一种综合称谓,所以,《西方经济学的终结》用了一个比较直观通俗的名称来称号它——“水表数”。
“水表数”本质上是存量,是存量的一种。之所以本质上是存量,是因为它是在某一个时点上被测度的,是用来描述事物在某一时空点上的存在状态的变量,这符合存量的定义。但是由于“水表数”是一种累积效果,所以具有流量的某些表征,因此才在存量之前加上一个“流”字,以示和一般存量的区别。那么,为何不用“存流量”谓之并把它归入流量呢?这样做就抹煞了其本质,因为它和我们所说的流量有本质的不同。
一件事物的存在状态是可以被观测的。存量就是描述存在状态的,这个定义决定了存量可以在一个时点上被观测到,观测结果可以用来表述事物当时的存在状态即“模样”。但是流量不可以在一个时点上得到,必须通过指定时段内的累加才能得到,是一个过程量,描述的是一个过程。形象地说,存量是一张照片,而流量是一段录像。
凡是在任何一个时点上可观测的量,就是存量,换句话说,存量可以看作是时间变量t的函数,S=S(t)。时间变量是可以连续取值的,这意味着对存量的观测是随时的。流量是时段的函数,F=F(T),T是时段,第一时段、第二时段……,是按照序数取值的,只能是自然序数,是不连续的整数。如果把一个流量和一个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等式,就要注意,里边有两个时间变量——物理时间t和时段T,如果抛开时间变量,则流量存量无法放在一起构成一个函数关系。
之所以说需求定律根本不能成立,就是在Q=Q(P)这个式子中,Q是被定义为流量,如年需求量、月消耗量等等,有一个被忽略的时段下标T,而价格是随时而变的存量,有一个被忽略的时间下标t,完整的写法应该是QT=Q(Pt),这时大家就可以看出问题所在了,即当我们要得到一个QT数据是,可以有无穷多个Pt数据出现,无法构建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个不能一一对应的现实含义是什么?大家一定知道“不可同日而语”这个成语。存量对比,描述的是同一事件过程;而流量对比描述的是不同的两个事件过程。也就是说,是“不可同时而语”的。例如,地里的“庄稼长势”是一个存量,表示任意时刻庄稼的一个状态;而粮食年产量,是一个流量,表示历经一年庄稼的总收成。如果我们用两个粮食年产量数据比较,这两个数据必定来源于两个不同的年份,而如果我们要比较庄稼的长势,这两个长势数据可能来源同一年份当中的任意时刻。因此,在一个流量数据当中,流量没有任何变化,而存量可以任意变化。因此无法一一对应。
“水表数”是单调递增的,这是它有别于流量和其它存量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比如,你在水表上读到的用水量数字,每一次都只会更大而不会减小(水表坏了除外)。但是,流量和其它存量是可以增加或者减少的,比如价格是存量,可以升也可以降。比如一个人的“年粮食需求量”是一个流量,随年数变化这个数是可以增加的也是可以减少的,第一年吃多少,第二年可能增加,第三年有可能不想吃那么多又减少了。
流存量作为“累积”的效果,大家习惯考察的是单调递增变化的流存量。当然,你也可以说是“流存量”是单调递减的——把视线盯在递增之量的剩余之上,如某材料被不断用掉,你可以到仓库去查“当前剩余数量”,可以随时有个数值出来,而且是只减不增的。比如把A水池中的水泵到B池子里,水表读数和B池任一时刻的水量,都是流存量,只会单调递增,而水池A的水量是单调递减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考察某个流,在流动方向上是递增的,反方向表现则为递减。商店收银箱里的钱越来越多,顾客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如果追求严谨,可以说“流存量是单调的”。这种单调性是因为我们考察的变量(流存量)的变化(某种流的运动)是定向的——流入或者流出。
经济学研究中常见的错误是把流存量当作流量对待,例如把某次成交量、某次购买量当作需求量对待。这里用一组变量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个问题。如某次购买量(交易量)、累积购买量、年需求量的区别。某次购买量(成交量)是典型的存量,存量不具有单调递增的性质,因此,每次的购买量可以改变,即可多买也可少买;累积购买量是你从某个计时零点开始到目前为止总的购买量,可以在任何一个时刻观测到这种数据,因此是一个具有流量表象的存量。比如你让一个采购员去买材料,他不能一次采购那么多而分批采购,回来放在仓库里,仓管员可以随时告知你库存数,即采购回来的总数,它描述的是仓库里某一时刻这种材料的一种“存在状态”。“总共买回了多少”,这个报给财务经理的数字随时间推移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但是,年需求量又是另一回事儿,企业对某种材料的年需求量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
流量不可以直接观测,并不等于有些人所说的“岂不是无用”。能不能在一个时点上观测,和它有没有用无关。我们时常需要知道某个过程的累积效果,这就是流量的用处。比如对粮食的年需求量规律的观测,可以用来调整种植面积;比如对某种产品的历年销售量分析,可以用来调整企业的生产能力布局。
流量和时段长度密切相关。税务官员来收税,通常是根据流量为依据的,比如月销售量。他不会以商家收银柜里的钱数来收税,这样不合理,因为那个数不知道是从何时积累起来的,不能反映营业状况。他也不能依据商品的价格收税,因为价格高的商品不见得销量就大。
我说流量和存量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有人不同意,说指定一个时点,这个时点上的一个存量就可以和其前或者其后一个时段内的流量对应了。这种认识错在没有认识到一个流量的变化需要一个指定的时段长度,而不是随时的。比如,你必须经过一个长度为“一年”的时段才能得到一个“年需求量”。如果05年被指定为第一年的话,06年是第二年,没有随时截取的“第二年”。05年的消耗量是一个流量,06年是第二个数据,并不是说
流存量和流量的重要质的差别在于,两个流存量比较时,后一个时点上的数据包含前一个数据,比如你8点看水表,读数100,九点15分又看水表,读数120,这个120是包含前面的100的。但是,两个流量之间不具有包含关系。第二天的用水量就是第二天的,不包括第一天。“流存量”虽说是存量但又不能简单并入存量,原因也在于此,即两个存量并不一定是后边包含前边的,没有累积的特征。比如9点半的温度和早上5点的温度,各是各的事,不具有包含性。
日营业额、到目前为止的营业额、单笔交易额,这三个变量也可以用来说明这个问题。你经过一个月的观测,可以得到商店30个日营业额数据,你会发现,有些天营业额较高,有些天较低,或许周六周日较高,有一定规律,或许忽高忽低没什么规律。到目前为止的营业额是一个流存量,你可以去收银员的钱柜里和账上随时查到这个数据,你后一次看到的数据一定比前一次更大(至少相等),呈现一个单调递增的特点。单笔交易额则是典型的存量,可大可小,全看进来的买主是谁了,大肚汉一次要10个包子狼吞虎咽,而MM可能只买2只细嚼慢咽。
现在大家应该可以理解我说过的“吉芬商品子虚乌有”了。吉芬爵士到乡下巡视了一圈,看到了贫民的购买行为,他得到的其实是某次购买量这种“流存量”数据,而不可能看到一个年需求量流量数据,因此,更不可能得到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任何关系。需求量被定义成一定价格水平下的量,这个定义决定了需求量观测的不可能性,因为现实中没有一个在一段时间内固定不变的价格变量。这就是需求表供给表全靠虚构的真正原因所在。流量存量无法一一对应的问题可能被经济学前辈认识到了,但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问题出在哪里,采取了掩耳盗铃的招数,用避而不谈“价格是一个存量”和把价格故意说成是“价格水平”来回避和模糊这个问题的存在。当然,需求定律不可成立,流量/存量逻辑错误是一个方面,还有其它方面的认识错误,如价格是描述交换的,而交换有两个人就有两个需求量而非一个需求量等等,这方面我写的已经太多了,不再赘述。既然需求定律不存在不成立,那么视作有悖需求定律的吉芬现象也当然无从谈起了。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严肃批评了多数经济学人对流量存量概念的认识错误。比如对“产量”这个变量,很少人区分了它的不同含义。“年产量”是一个流量,一个年度才有一个数据,这个数据可大可小;到目前为止生产了多少——安装在流水线上的计数器所现实的数据,则是一个存量(流存量),你随时可以去看计数器或者传到电脑上的数据,你会发现这个数据是单调递增的;而流水线速度——生产速度的一种间接表示——是一种典型的存量,流水线是可以调快调慢的。经济学教科书中谈论供给量,把供给量一头等同于销售量,另一头等同于厂商产量,但是连“产量”是什么都没有严格区分,又怎么能够得出一个值得信赖的结论?什么五花八门的生产函数,统统沦为废话。
效用论当中,总效用和其对应的消费量都是“流存量”,是一种存量,而非流量。总效用是一种消费体验的积累,是消费者在某一时点上的感受状态。总效用只能单调递增直至解欲达到最大点,这正是“流存量”的特征。对应的消费量也是单调递增的,即被消耗掉的量只能越来越多,不可能减少。研究效用论的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用效用论的无差异分析来证明所谓的需求曲线向下,完全没有认识到效用论中的量和需求定律中的需求量不是同种性质的,即不是指同一个量。
当你弄清楚流量、存量、流存量这些概念的差别和联系之后,你再来审视宏观经济学当中的一些式子就会发现它们都是漏洞百出的。比如货币平衡问题——一个时点上的货币存量是如何和货币的年需求量达成供求均衡的?再比如资本存量和投资储蓄关系的表达,竟然把资本存量K赋予一个时段下标T,写出KT,非牛非马,贻笑大方。宏观经济学当中的这种错误比比皆是,我已经懒得去逐个评判了。《西方经济学的终结》的编辑在“编者序”中用一句话概括:“作者从价格是存量出发,使用独特的‘流量存量逻辑分析’方法……得出结论,整个凯恩斯宏观经济思想在流量存量逻辑关系上都是无法成立的。”
基础的微观经济学当中,许多学者都会经常用一次购买量当作需求量数据进行分析,完全没有认识到一次购买量是存量数据,而不是作为流量的需求量数据。交换是在一个时点上完成所有权互易的,在交换当中表现的量都是存量而没有流量。每当看到这种分析时,我就说,多数经济学人都不懂流量和存量概念,包括几个世纪以来的大师们,更不要提那些不如流但比大师叫的还响的谬论传销者。
“流存量”概念的出现,将在经济学的方法论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确立才可能使得经济学的变量分析从此真正数学化和科学化。《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封底写着“或许,下一代人将不再跟随萨谬而森学习经济学”,时间将会检验这句狂言的正确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8 9:32:47编辑过]
你如此规定“流量”的定义,完全可以,但请务必加个定语:“张氏流量”。
“张氏流量”必须定义在特定的(应该说由张氏指定的)时间段(比如2006年1月1日初时刻到2006年12月31日的末时刻)上——某个时间段如果张氏不批准,万万是不可叫作“张氏流量”的。非张氏批准的时间段上的发生量,只能叫“张氏流存量”。
…我们时常需要知道某个过程的累积效果,这就是流量的用处。比如对粮食的年需求量规律的观测,可以用来调整种植面积…
你不反对“种植面积”是“张氏存量”吧?不反对“对粮食的年需求量”是“张氏流量”吧?
那么何以用“对粮食的年需求量”来调整“种植面积”呢?这是否需要在“张氏流量”与“张氏存量”之间建一个方程或函数关系?
我们要得到“对粮食的年需求量或生产量”完全可以有无穷多个“种植面积”出现吧?(你敢保证一国种植面积在一年任何时刻不发生任何变化?)
这就是张氏存量与流量的内在逻辑?
每当看到这种分析,我就说,那么多人确实是不懂“张氏存量”与“张氏流量”的。
“张氏存量”(包括那个所谓的“流存量”)与“张氏流量”完全随着他本人自己的心思而变化。
…经济学研究中常见的错误是把流存量当作流量对待,例如把某次成交量、某次购买量当作需求量对待。这里用一组变量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个问题。如某次购买量(交易量)、累积购买量、年需求量的区别。某次购买量(成交量)是典型的存量,存量不具有单调递增的性质,因此,每次的购买量可以改变,即可多买也可少买;累积购买量是你从某个计时零点开始到目前为止总的购买量,可以在任何一个时刻观测到这种数据,因此是一个具有流量表象的存量。比如你让一个采购员去买材料,他不能一次采购那么多而分批采购,回来放在仓库里,仓管员可以随时告知你库存数,即采购回来的总数,它描述的是仓库里某一时刻这种材料的一种“存在状态”。“总共买回了多少”,这个报给财务经理的数字随时间推移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但是,年需求量又是另一回事儿,企业对某种材料的年需求量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严肃批评了多数经济学人对流量存量概念的认识错误。比如对“产量”这个变量,很少人区分了它的不同含义。“年产量”是一个流量,一个年度才有一个数据,这个数据可大可小;到目前为止生产了多少——安装在流水线上的计数器所现实的数据,则是一个存量(流存量),你随时可以去看计数器或者传到电脑上的数据,你会发现这个数据是单调递增的;而流水线速度——生产速度的一种间接表示——是一种典型的存量,流水线是可以调快调慢的。经济学教科书中谈论供给量,把供给量一头等同于销售量,另一头等同于厂商产量,但是连“产量”是什么都没有严格区分,又怎么能够得出一个值得信赖的结论?什么五花八门的生产函数,统统沦为废话。
效用论当中,总效用和其对应的消费量都是“流存量”,是一种存量,而非流量。总效用是一种消费体验的积累,是消费者在某一时点上的感受状态。总效用只能单调递增直至解欲达到最大点,这正是“流存量”的特征。对应的消费量也是单调递增的,即被消耗掉的量只能越来越多,不可能减少。研究效用论的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用效用论的无差异分析来证明所谓的需求曲线向下,完全没有认识到效用论中的量和需求定律中的需求量不是同种性质的,即不是指同一个量…。
这番言语无非表现了,楼主不懂得什么叫“静态分析”。
你可以批评静态分析的局限性,但这与你不懂静态分析是两码事。
张氏经济学当中的错误比比皆是,我也懒得逐个评判了。
没错,15是流量。
但是,“我家这个月的常驻人口”是一个错误的概念。赎我不敬,如果你家里有人月中不在户册之上,该怎么办?
人口统计都是明确指定“标准时间点”的,在人口学家的词典里,没有年人口、月人口这种数据。
宏观经济学就经常犯这个错误,有“年人口”这个概念,我不知道经济学家是如何得到这个数据的。
从0~t得到的定积分是“流存量”,不是流量。
你如此规定“流量”的定义,完全可以,但请务必加个定语:“张氏流量”。
“张氏流量”必须定义在特定的(应该说由张氏指定的)时间段(比如2006年1月1日初时刻到2006年12月31日的末时刻)上——某个时间段如果张氏不批准,万万是不可叫作“张氏流量”的。非张氏批准的时间段上的发生量,只能叫“张氏流存量”。
如果让你调查年需求量,我相信,你的表格中的第一个数据若是05年的,第二个一定是06年的,第三个数据则是07年的,而前一年一定指04年。不知道这种“张氏数据”是否合理?
如果别人对你的统计表中的第二个数据有疑问,而你的解释说,“原来是这么回事,这是从05年2月份到06年1月底的”,你大概会想到别人是怎么看你的神情吧?你还可以强调,这种统计不是“张氏”的。
你不反对“种植面积”是“张氏存量”吧?不反对“对粮食的年需求量”是“张氏流量”吧?
那么何以用“对粮食的年需求量”来调整“种植面积”呢?这是否需要在“张氏流量”与“张氏存量”之间建一个方程或函数关系?
我们要得到“对粮食的年需求量或生产量”完全可以有无穷多个“种植面积”出现吧?(你敢保证一国种植面积在一年任何时刻不发生任何变化?)
这就是张氏存量与流量的内在逻辑?
嘿嘿,你还真迷的不清啊。
第一,我说流量和存量无法一一对应,是指不可以直接对应构成二元函数,如果附加时间变量等第三参数,当然可以构成函数关系。在“种植面积”和产量之间一定有一个“生产速度”的变量存在,不信你把你的计算方法列出来给我看看。
第二,你应该知道一个函数当中,除了变量之外还有“常量”和“系数”这种东西。如果观察者可以指定而且能够保持不变,则视为“外生”的常数项,常数项既不是自变量也不是因变量。例如y=aX+b,如果只观察一定斜率和截距直线上X和y的变化,a和b都是可以指定并保持不变的。“种植面积”可以当作常数项看待,用事前确定并保持不变的方法对待。但在我主帖的例子里,种植面积是作为变量看待,而不是作为常数项看待的,此时就有一个多对一的问题,比如多季稻、多茬种植等等构成年产量,当头季头茬有缺口时,再调整第二季的种植面积;在比如我国实行“五年计划”,“五年的粮食需求量”就是一个流量,但是五年当中可以种植n次,每次都有一个面积,可以不断调整,你无法得出这个五年需求量和某一茬种植面积之间的单值关系。
购买量的累积结果就是需求量,前者是(张氏)存量,后者是流量,你可以人为地把一个需求量通过任意次购买达成,但是,你无法确定说需求量和哪一次的购买量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和因果关系。
在西方经济学的需求定律当中,从需求量的定义就可以看出,“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这个表述就有极大问题,它实际上把价格限定为了在整个时段上不变的,变成了常数项,而如果变化也是对应于时段而非对应于时点的,即不是一个存量。
你反对张氏逻辑没有关系,只要给出一组来源于现实的“价格水平”和“需求量”数据,足矣。期待你的一一对应数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7 7:51:17编辑过]
每当看到这种分析,我就说,那么多人确实是不懂“张氏存量”与“张氏流量”的。
“张氏存量”(包括那个所谓的“流存量”)与“张氏流量”完全随着他本人自己的心思而变化。
一个理论的正确与否,是看它从定义到推理到结论有没有内部逻辑矛盾,和什么氏没有关系。我已经分析了西经的概念的问题,并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你提出了什么?可有指出我问题何在吗?你张口一个张氏,闭口一个张氏,除了浓烈的人身攻击意味还有什么?这是学术讨论吗?
这番言语无非表现了,楼主不懂得什么叫“静态分析”。
你可以批评静态分析的局限性,但这与你不懂静态分析是两码事。
什么是静态?变化就是动态!是随时而变。没有变化怎么分析?有了变化何称静态?
函数关系都是动态分析。用萨谬而森的话说,不是在曲线上运动,就是在曲线间跳动,没有静态。
“动”有两种,按时段进行的流量变化分析和按照物理时间进行的存量变化分析。西经从来都不懂真正的动态分析。
张氏经济学当中的错误比比皆是,我也懒得逐个评判了。
你断章取义的功夫不错。
我的“懒”是在分析若干问题之后的懒,你应该看到前面有几千字的内容吧?而你的懒是不加分析批评,不谈具体问题的懒,这不是学术批评的态度。
没错,15是流量。
但是,“我家这个月的常驻人口”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就以某办公楼的月用水量和月平均每日上班人数为例.
用水量是流量,,比如是W吨。
平均每日上班人数取三个时间点统计:月初1日,月中15日,月末30日,三个统计数字相加被3除,比如得到P人。这是典型的存量。
于是建立函数W=F(P)。流量可以和存量建立函数对应关系。还有何问题?
平均每日上班人数取三个时间点统计:月初1日,月中15日,月末30日,三个统计数字相加被3除,比如得到P人。这是典型的存量。
错误。
你这是在无穷多个上班人数数据当中,人为选取。你必须解释,为何其它数据是被舍弃的。这和sungmoo所说的用最后一刻的存量和整个时段的流量对应一样。按照这种思路,就不存在多值函数了,因为你可以舍弃多值,留下你任意指定的一个,把它称为单值。
于是建立函数W=F(P)。流量可以和存量建立函数对应关系。
这种人为拼凑的关系描述的是什么?有何意义?
就以某办公楼的月用水量和月平均每日上班人数为例.
用水量是流量,,比如是W吨。
平均每日上班人数取三个时间点统计:月初1日,月中15日,月末30日,三个统计数字相加被3除,比如得到P人。这是典型的存量。
于是建立函数W=F(P)。流量可以和存量建立函数对应关系。还有何问题?
你这种做法十分吻合西方经济学的一贯做法,即人为构建所谓的规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使其具有“科学”外貌。
关于流量和存量之间的积分关系,我在《终结》里有完整叙述,在帖子“经济学的数理方法”里也可以看到。
瞬时速度V是时间t的函数,在这里,V和t就是你上面所说的“自变量和函数都是存量”。在V-t二维坐标里,V曲线之下的面积是V对t积分的结果。从t=t1积分到t=t2,可以得到一个面积,这是流量,此时,我们无法说这个面积和哪一个t值对应,即无法确定流量和存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当我们压缩时间增量t2-t1时,面积趋近于一条线,最终就有一条线和t1的一一对应,但是,此时的流量不复存在,转变为一个存量,即按照存量的定义,它是对应于时点(t1)的变量,因此这种一一对应是存量和存量之间的一一对应,而不是流量和存量的一一对应。
其实这就等于说,时段和时点不是一一对应的,但是当时段长度趋于0是,时段就可以和时点一一对应,但是此时的“时段”已经不是时段了。换句话说,“长度为0的时段”是不能成立的一种说法。
在这个面积A的计算公式里,流量和存量之间具有关系,但是这个关系是通过时间变量t建立起来的,即有三个变量V、t、A。如果抽取V或t,则A和t或V之间无法建立关系了。
从0~t得到的定积分是“流存量”,不是流量。
请问流量是怎么定义的?按你所说是流存量,那么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流量?
纯粹数学的问题,我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7 15:49:36编辑过]
关于流量和存量之间的积分关系,我在《终结》里有完整叙述,在帖子“经济学的数理方法”里也可以看到。
瞬时速度V是时间t的函数,在这里,V和t就是你上面所说的“自变量和函数都是存量”。在V-t二维坐标里,V曲线之下的面积是V对t积分的结果。从t=t1积分到t=t2,可以得到一个面积,这是流量,此时,我们无法说这个面积和哪一个t值对应,即无法确定流量和存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当我们压缩时间增量t2-t1时,面积趋近于一条线,最终就有一条线和t1的一一对应,但是,此时的流量不复存在,转变为一个存量,即按照存量的定义,它是对应于时点(t1)的变量,因此这种一一对应是存量和存量之间的一一对应,而不是流量和存量的一一对应。
其实这就等于说,时段和时点不是一一对应的,但是当时段长度趋于0是,时段就可以和时点一一对应,但是此时的“时段”已经不是时段了。换句话说,“长度为0的时段”是不能成立的一种说法。
在这个面积A的计算公式里,流量和存量之间具有关系,但是这个关系是通过时间变量t建立起来的,即有三个变量V、t、A。如果抽取V或t,则A和t或V之间无法建立关系了。
V 和t 有一个是常数,或者两者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就可以了。
如果让你调查年需求量,我相信,你的表格中的第一个数据若是05年的,第二个一定是06年的,第三个数据则是07年的,而前一年一定指04年。不知道这种“张氏数据”是否合理?
如果别人对你的统计表中的第二个数据有疑问,而你的解释说,“原来是这么回事,这是从05年2月份到06年1月底的”,你大概会想到别人是怎么看你的神情吧?你还可以强调,这种统计不是“张氏”的。
也就是说,在“张氏流量”里,只存在自然年初时刻与末时刻的“流量”,不存在“其他时间段”上的“张氏流量”?你敢于承认这一点吗?
美国的“财政年度”是从上一年10月1日到本年9月30日的。这是否还要求美国政府经过张氏批准?而美国的GDP可以按季度统计从而得到自然年的GDP。
请你详细而全面地标明“张氏流量”到底可以指定哪些“特定的时间段”。不要像挤牙膏那样,别人不问,自己可能连问题出在哪都不知道(张氏到底是不是如此,他心里最清楚,不须大家多问,大家也问不出来的)。
张氏肯定把美国财政年度也给批准了。不过事实上,他批不批准,人家也愿意怎么用就怎么用。
如果你做不到,对不起,我还是不能不强调这种统计是“张氏的”。
我也同样类似你去相信:你可以去问天下其他人,“05年2月初时刻到06年1月末时刻”这个时段上可不可能发生一个“流量”(注意哟,这时人家还不知道什么是“张氏流量”)。
大家一定记住,不经过张氏特批的时间段,万万不可叫“张氏流量”。因为如果叫了,就不仅是不尊重张氏,而是会被张氏责为“不懂流量与存量”,甚至不懂经济学。
天下究竟有多少人愿意使用这套张氏的定义呢?张氏应该相信,即使天下人都不同意他的定义,他也是唯一正确的代表。
请问流量是怎么定义的?按你所说是流存量,那么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流量?
纯粹数学的问题,我看。
任何一个时点上的量都是存量,包括时间0点。
存量流量的概念在所有学科都是适用的,而不是只适于经济学。你说纯粹数学也行,经济学只要正确运用数学就对了。
欲盖弥彰。只须张氏放火,不许别人点灯。
如果你所批的经济学家这么做了,你会同意吗?
第二季是个时间段吧?什么叫“第二季的面积”?定义在哪个时刻上?为什么这里不说清楚呢?
你敢保证第二季的种植面积是不变的,为什么不允许别人保证第二季的价格是不变的?
“每次都有一个面积”指哪个时刻上的面积?在每一次种植的过程当中(这时一个时间段吧?),种植面积就一定总是不变的?
张氏肯定把美国财政年度也给批准了。不过事实上,他批不批准,人家也愿意怎么用就怎么用。
美国财政年度也是以整年为长度单位的。如果05年是一个财政年度,下一个一定是06年。你不会告诉我不是吧?
好一个“第三参数”。原来你怎么不说呢?啥叫“直接对应构成二元函数”?你原来怎么不讲呢?好一个“直接对应”。
(作为系数时)第三参数在数值上取“1”,行不行?
你怎么肯定传统的经济学公式里没有那个“1”呢?而你的公式里就可以按照别人的置疑而添加那“系数”了。
引用《大话西游》里的一句话:做学者做到这份上……
另外,我实在想不明白“在‘种植面积’和产量之间一定有一个‘生产速度’的变量存在”,我不信的话,应该是你给我们列出计算方法,怎么反问起我来了?逻辑混乱了?
美国财政年度也是以整年为长度单位的。如果05年是一个财政年度,下一个一定是06年。你不会告诉我不是吧?
我如果说“最近一年的流量”,也是以整年为长度单位的。
“特定时间段”的时刻到底要包括哪些?你还没说呢?
请问流量是怎么定义的?按你所说是流存量,那么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流量?
定义此前帖子有了。sungmoo斑竹已经赐名为“张氏存量”“张氏流量”了。这个定义和西方经济学里用的完全一致,即存量对应于时点,而流量对应于时段。由于流量对应于时段,不可以随时被观测到,只能用随时被观测的存量进行计算。
西方经济学自己对自己的概念的运用有问题,无法说出“水表数”究竟是流量还是存量,经常把它拿来当作流量,但是,解释不了为何这种在某一时点上的量为何不叫作存量。我已经发现并指出了“水表数”这一类特殊变量的存在和特殊性,作为你又该如何划分呢?
函数之“函”是什么意思?就是因果关系之意。把两个变量放在一个等式里,要探究的就是因(自变量)和果(因变量)的关系,如果把流量和积分的右边界上的存量人为地对应起来,那么同时成立于右边界时点上的就是两个结果,而没有了因果之分。这种对应没有任何意义,已经丧失了“函数”的哲学含义。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