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3151 1
2007-05-13

  由于书上分析篇幅有点小长,所以在这里不再累述(在书的11章,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参看)。

  我想提出的问题是,书上在分析过程中,显然忽略了土地作为一种资源的成本。产量从X(集体最优放牧水平)增加到2X(个人决策的最优放牧水平)的过程,完全相似于从垄断到完全竞争的过程。(同时,在面对一条假设为水平的MC曲线时(即同时也是AC曲线),不需要复杂的证明,就能看出最终的平衡产量为集体最优产量的两倍。原因很简单,因为面对一条线性向下的需求曲线时,MR曲线的斜率为需求曲线的两倍,即MR在任何平行与X轴的直线上的交点,都正好是需求曲线在该直线上截得线段的中点。)这样看来,产量从X增加到2X是更有利于社会总福利的,因为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大于生产者剩余的减少。而真正衡量有没有造成“公地的悲剧”的标准,应该在于土地能否承受数量为2X的放牧水平。而书本上对这点,并没有给出说明。从书上的分析来看,X的生产水平之所以为最优,仅仅是取决于供给与需求关系(不计入土地成本的),这并不能说明土地的承受能力也在于X点。因此如果土地能够承受2X的放牧水平,那么这种产量的增加,显然是好的。

  我认为,更好的说明办法是假设村庄所面对的需求曲线是水平的,或许这样也更接近实际。这样只要MC在需求曲线之下,产量是可以无穷大的。对于单个村民来说,显然没有去考虑土地可持续性的理由,即他没有理由去控制他的放牧水平,只要他还能再找到一片草地,他就会再扩大牧群。这样,无论土地多么广阔,最终也会过度放牧。

  而对于整个村庄来说,土地就内部化为一种财产。草地的使用权可以计算为一种成本,而计入这种成本之后,MC曲线就不会是水平的了。随着牧群的扩大,土地使用日益加重,一旦超过土地正常恢复能力时,过度放牧会大幅降低来年草量,即降低以后的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将这种价值的损失计入成本,MC必然趋于上升,最终超过P,从而也就得到了放牧的最优水平(计入土地成本的)。

  说到底,这种外部不经济主要是体现在个人放牧者对土地成本的无视上,而不是个人放牧增加造成集体收益减少的问题上(书上更倾向于后者)。这里冒出来一个问题,个别厂商的产量增加造成市场价格的下降,属不属于外部不经济?实际上当开始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这种问题没有存在的机会。因为只要个人有利可图,每个厂商都会抢先利用这种机会,你不利用,别人也会利用。(而且在这里,仅仅是站在了生产者的角度来考虑,如果站在社会总福利的角度来考虑,这无疑是外部经济的)

  这里仅仅是我作为一个初学者的浅薄理解,希望有高人指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5-13 14:53:00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所以我们要求人们培养环保意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