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程度上,四段和五段的内容是矛盾的:既然不要动不动和美国比,为什么就不可以有几十倍的市盈呢
中国股票发行史上并非没有过规定市盈率上限的时期,但其负面作用,有目共睹。股市是给资产定价的,管制市盈率其实就是价格管制,众所周知,价格管制是效率的天敌,不论是98倍还是58倍市盈,那是发行人和认购者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即便后来投资者亏了,也只能认赔,否则,我昨天买的股票,今天跌了,是不是也可以找政府索赔呢,那敢情好
股票是否全流通(姑且认为中国股市并非全流通的)和股票定价的关系,恕我愚钝,实在想不出这二者间的逻辑联系:三分之二不流通的股票,就可以买的比全流通的股票贵?
至于本币升值背景下国内资产价值的重估,纵然有日本等一些国家的经验支持,但其逻辑证据我也一直没弄太明白过。没错,本币升值背景下国内资产对非居民的确应该更有吸引力,但对所有交易结算都是通过本币进行的国内投资者而言,我实在想不出股价因本币升值而上涨的理由,恰恰相反,我倒知道本币升值会让某些产品外销的企业日子更不好过些。教科书上的理论告诉我们,货币升值对本国宏观经济是一大“利空”,但我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对宏观经济的微观主体倒成了“利好”
想不明白的东西实在太多
先说明一下4段与5段的关系。
4段是接着3段说的,主要意思是说,一级市场上都这么高的市盈率了,为什么二级市场上不可以更高?监管部门承认一级市场高市盈率,也就得承认二级市场可能更高的市盈率,要是从这个角度说,投机是必然的。
5段是说明,我国与美国市场的市盈率,没有可比性,所以,不要仅凭市盈率来判断市场是否有泡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 23:03:31编辑过]
很多专业的名词看不懂
但是我觉得国家对于股市的宏观调控总的来说是益大于弊的,海外那么多的资金注入我们的股市,难道会没有投机的嫌疑吗?人民币大幅度升值,房市居高不下,下一步就是离通货膨胀不远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 8:58:34编辑过]
印花税的偷袭让人感到幕后有一双阴沉的眼睛决意要算计股市,这才是真正让市场恐怖并一泄千里的地方。
动税收就是动产权,等于直接地从私人口袋里掏钱了,从而构成对神圣不可侵犯的私人产权的随意践踏和粗暴破坏。
中国还想要争市场经济地位?
至于本币升值背景下国内资产价值的重估,纵然有日本等一些国家的经验支持,但其逻辑证据我也一直没弄太明白过。没错,本币升值背景下国内资产对非居民的确应该更有吸引力,但对所有交易结算都是通过本币进行的国内投资者而言,我实在想不出股价因本币升值而上涨的理由,恰恰相反,我倒知道本币升值会让某些产品外销的企业日子更不好过些。教科书上的理论告诉我们,货币升值对本国宏观经济是一大“利空”,但我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对宏观经济的微观主体倒成了“利好”
本币的升值会引得国外的热钱到中国市场来套利,我们可以看到从去年开始到今年外贸顺差如此之厉害,这一方面可能是我们的出口增多了,但另一方面也有部分热钱是通过这种手段流入到中国市场来,资金的套利行为使得资金面一下子非常充裕,供给显著小于需求,所以股价会上升
楼主有诸如“上市公司总利润”之类的数据——来说明投资者长期持有股票的收益会小于印花税+交易手续费吗?
最好有可靠数据来说明,不要想当然。
真没看懂搂主想说什么。
“经济学认为,个体行为在约束条件下求利益极大化。这,是肯定的。” 那好,政府的约束条件是什么?政府的目标函数是什么?政府可用调控股市的政策工具有哪些?政府的股市政策目标与其它目标(ie.奥运、抑制通胀)之间是否有冲突? 能够如此轻而易举得出股市政策自相矛盾的结论了?
另一角度,我国股市的问题应当用经典金融学理论还是行为金融学来解释?
帖子加精的标准是什么?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矛盾的个性,但是矛盾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马哲的重点,而马哲是我们分析问题的关键。中国股市和美国股市是矛盾个性的区别,但是之间总得有共性的存在吧?那共性是是什么呢?
中国股市的管理层制造“政策顶”是中国股市是政策市的表现,国外成熟市场暴跌时政府出来救市就不是政策市了,这么区别对待,恐怕不好哦
其实我看出来了,作者的观点,无非是股市暴涨时政府不要打压,股市下跌时政府应义不容辞的出来救市,说白了,就是要制造一个单边市出来。不过我的记忆告诉我,即便是在美国,格林斯潘也不时给股市挠挠痒,泼点冷水,发点“股价有过热的迹象”的不痛不痒的话
至于第二条作者对政策的解读,是很自成一派的,不过在现实面前,估计自己的钱包是要吃点亏的。市场并非三岁孩童,自有自己对政策的理解,如果媒体三言两语就能将利好政策说成利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那也未免太高估媒体的本事了。正如加息有利于提高即期本币汇率,而远期却有贬值的压力,利息税的减停,远期可能会增加居民的可用资金,但即期却是实实在在让投资者的资金机会成本增加了,市场对该消息的反应,是情理之中的;至于特别国债,远期是否有利于银行业绩的提升未为可知,但即期(如果发行对象真是商业银行的话,不过最新的消息是直接面向央行发行)却实实在在的会影响到市场资金供给,市场报之以下跌,也是合理的。
的确如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