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話說回來,中國的影響力真的無遠弗屆,尤其對西方人的家居生活而言,沒有「中國製造」的商品,事實顯示他們簡直活不下去! 長期為路易斯安娜州地方報社報道國際貿易新聞的美國記者(現為「自由〔職業〕作家」)莎拉.邦基妸妮,最近出了一本題為《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Sara Bongiorni :《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 Willey, 2007)的書,以輕鬆的筆墨和具體而微的事實,道盡他們一家不用中國貨哭中有笑的「辛酸」!在二○○四年聖誕後二天,莎拉舉目環顧,滿屋都是「中國製造」的物品,她因而忽發奇想:「如果一年不用中國貨會有什麼後果?」於是說服丈夫,「共同禁用中國貨」,聖誕節後二天,他們把「中國製造」掃地出門(她點清聖誕禮物「存貨」,發現「中國製造」的二十五件,來自全球包括美國製造的十四件),在○五年一月二日開始一年內絕不使用和購買中國貨。作者說她對中國絕無惡感,這樣做亦不是因為中國缺乏民主和踐踏人權作無聲抗議,目的僅僅是要看看不用中國貨對家居生活有什麼影響。據經濟學家那洛夫(J. Naroff)在本書的序言中指出,去年美國購買了值一萬七千餘億元(美元.下同)的外國貨,「中國製造」的比重達百分之十五強─美國進口了不少西方國家的耐用物品,「中國製造」主要是非耐用日常消費品,那等於說中國貨對美國家庭物質生活「舉足輕重」。莎拉一家四口在一年內不用中國貨,帶來重大不便和超預算的開支,造成「物質匱乏」和精神困擾,幸好作者知道這樣做可寫書掙點收入,心情輕鬆,才不致破壞家庭和諧甚至釀成悲劇。
莎拉的丈夫生日將至,為了買插在蛋糕上非「中國製造」的蠟燭,她忙得不可開交,走遍城中大舖小店,無功而返,最後終在廚房儲物櫃找到一盒塵封的蠟燭;久未啟用的儲物櫃櫃門一開便壞,莎拉的丈夫去買零件,DIY,但終未買成,因為那零件後面有「中國製造」字樣。 方便實用的新式擒縱裝置(catch and release)捕鼠器,原來亦是「中國製造」,當它壞了時,莎拉不能買新的,只有用傳統的捕鼠器,帶來了不少額外工作和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