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756 5
2007-07-17

很少上论坛,上来一般也是潜水。对于制度经济学也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

这几天写论文,看到国内的论文看到想吐。虽然是见怪不怪的事了,可惜俺这种人还不容易麻木,每次写论文都在综述时看到恶心。最近索性只看国外文献了。刚在版面搜了一下没见到相关主题,便发点感想请大家指教一下。

如何解释现在这种人人口诛笔伐的学术体制呢?

我们做出以下假设:

1。有两种制度:好的良性的学术制度A,坏的像现在这种四处造假抄袭交版面费的制度B。

2。学术界有两类人:有能力的人C(capable),概率为P; 没有能力的人I(incapable),概率为(1-P)

3。监管部门(包括政府和自律机构)可以实施监督和惩罚,审查的成本为-S,查到的收益为B,没查到为0.

考虑以下不同情况建模:

a。没有监管部门的情况下,学术界内部个人选择的结果(A OR B)。

b。引入自律机构后,均衡的结构。

c。引入两个相互独立的监管部门之后的结果。

d。当自律机构受制于政府的结果。

俺把模型做了做,不过觉得没啥价值,就不贴出来了。也不知道这算不算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分析,据说诺思大人自己后期也不做此类分析了。

作为门外汉,俺想请高人指点一下。a.b.c.d哪种情况的结果是A,那些是B.中国的情况属于哪种,应该咋办?不知道这是不是印证了格雷欣法则:劣的学术制度驱逐好的学术制度。特别是当学术与政治(呵呵,不是韦伯意义上的)制度联姻之后,就像邹恒甫事件所昭示的那样,这个制度咋回事了?

最后,俺不知道这个问题是不是制度版讨论的,要是发错了,希望版主不要介意。也请大家指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7 17:27:5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7-20 10:18:00
本人也很困惑,想听听各位的高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22 17:43:00

对于学术制度本身做研究分析,这是一件很迫切的事情,但是目前制度经济学好象没有对此有详细解释。我有一个意见,就是认为楼主在分析学术制度时,本身是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的,但是这种分析框架本身不一定正确。比如说象什么制度供求分析,这在根本是不对的。新制度经济学把新古典经济学供求分析框架拿过来硬套在制度的分析上面,本身是不正确的,也就是说,新制度经济学本身的分析框架是带有新古典方法性质的,这本身就是错误的。

你想想,制度既然是约束相关人群的行为规则,怎么可能做为一个客体对象,象普通商品那样来进行供给与需要呢。其实,就象本体论的解释学思路一样,人只要在与其他人打交道,进行语言交流,实际上他就在进行制度的评价与创造了,或者说人与人交往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创造的过程,人在本体论上面就是一种制度创造的人,人与人交往这种行为本身就说明了每个人都是评价制度,创造制度,修改制度,运用制度,制度是完全内在于人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的,制度绝对不可能象普通的商品那样来作为客体,被消费者需要,被生产者生产的。因此,新制度经济学用新古典那一套供给与需求分析框架来讨论制度,这种分析方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11 21:49:00

我也在作这个研究,不过主要还是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

对于制度是演化而来还是人为设计的,尽管有不同看法,但我认为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12 22:28:00

我觉得这个选题非常好,非常有意义。但是怎么着手用制度经济学分析却是另一回事,本人曾用新制度经济学分析高校负债作了篇论文,感觉还差很多啊......希望能一起探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21 19:04:00

列举一些学术界现状,供参考:

目前中国缺乏一种健全的学术选拔机制,不能很好地甄别学术人才.

高校作为职业研究机构,在职称评定上面,以论文数量为评价标准。学术质量的评价仍然是一个困难工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