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925 4
2007-08-01

一种乘车现象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目前一般稍大的城市都采用自动报站技术——其实很简单,就是把站点名称制成录音,然后由司机师傅顺序播放。另外,目前我所在的城市,乘客被要求在其到达目的站点前按铃,司机根据铃声而停车,如果到达某一站点前无人按铃而又无人候车,则有可能直接越过而不停靠。

由此产生一种现象:司机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在无自动报站系统条件下不口报站名,即使有该系统,有些司机也不正常使用。某些乘客错过站点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听到站名,或根本不认识路。

那么责任应该由谁来负?

如果规则确定司机要按站停车并提前报站名(无论是口报还是自动系统,而且这不是“如果”,实际就应当这样),则错过站点责任在乘客。但事实并非如此—受惩罚的往往是乘客。乘客对错过站点发出意见,可能的结果是遭到司机的怒斥——你没有提前按铃(注意,乘客可能完全不了乘车路线。更应注意,即使假定所有乘客都对乘车有完全信息,司机也要报站名并按站停车)。乘客提出意见之后,即使司机仁慈停车,也必是带着怒气,乘客必定没有得到满意的服务而且尊严受损。

这种现象的产生和乘车交易的特征是有关的。

从交易时间来看。乘客从上车到下车,可能经过一段较长时间,但乘坐公交车这一“服务产品”整体可进一步细分为候车、上车、车上、下车及投诉,而乘客发现自己过站并提出意见往往只发生在下车这一部分,这一部分产品交易时间往往是极短的,乘客无法采取其他措施。

从交易成本来看。司机作为代理人要面对大量的乘客,但司机同每一个乘客的交易却是一对一的,而且市内公交乘车时间很短,乘客不可能事先结成联盟或互通信息,又由于司机掌握着在这一交易中主要的专用性资产,这使得其在交易中拥有优势,综合起来看,司机侵犯乘客权益的成本是低的;另外从乘客角度看,其针对侵权所采取的措施无非是短时间内提出意见——大多也只是言辞稍为激烈或更多的是初来乍到时的那种惊慌失措,这对司机并不造成任何实质性惩罚,其不承担任何成本。而乘客投诉却可能是高成本的——关于这一成本问题,原因似乎颇为复杂,不仅仅是个电话费!!

从乘客与司机博弈角度来看。当你乘车时,你所得到的契约是一次性的且是短期的。当你明天再次乘车,那是另外一个相似的短期契约。也许双方之间的交易是多次的。在这种重复博弈中,假定乘客由于前两个原因而没有使司机付出相应成本,那么司机的正常预测便是以后这一状况会持续,最佳策略选择便是继续侵犯乘客的权益。作为乘客,重复的博弈使其对司机以后的策略选择信息有了预期,则其最优策略选择是——记住乘车路线,避免发生口角!由此他便不再是一个“生手”!司机和乘客就达到了一种所谓的“纳付均衡”(是这么说的吧)。事情的发展使很多人都对这种司空见惯的侵权行为淡漠了。即使这时司机的侵权行为仍在继续——他仍然不按站停车,仍然不报站名——这就是侵权!!!他仍然态度恶劣地对待初来乍到的外地人!

显然上述的解释是不全面的。因为,在这样的社会细微之处即使没有很正规的规则去约束像司机这样主体的行为,交易仍能向着令人“满意”的方向发展,即其能够在无正规惩罚条件下提供良好的服务,正像某些社会所达到的。而乘客对自己权益受到损害时的漠视也是值得深思的。这两方面的问题,似乎都可以归入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中,而且很多人已经结合我国具体的文化传统以及现代市场经济的建设等做出论述。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技术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也许是我钻牛角尖了!)。

技术的选择某种程度上对制度的演进有重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制度完善的过程中,技术也一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里我想说的是技术对非正式规则的影响。

很明显,一个“下车提前按铃”的技术设置,在中国这样特定的传统文化背景下,从制度上把停车下客的责任转嫁给了乘客,而这完全应该由司机负责,现实生活中这种通过技术设置来转嫁责任的做法还有很多。上面提到的用电子声音报站名也应该算是一种,把应由人完成的工作交给机器,而且即使这样,也不认真去完成。很多大家在分析中国人的人格特征时,谈到自大、自负、以自我为中心、敷衍塞责等,本人认为“乘车”现象很能说明问题。相似的还有银行业务员在叫到排号的顾客时,用的就是生硬的电子声音,阿拉伯数字像冰块一样从扬声器中蹦出来。

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失掉了某些掌握现代市场经济与社会“意识形态”资本(如遵守规则、讲诚信、敬业等)的机会。但也可能是“因祸得福”,因为技术的强制性可能使得遵守规则变成人的习惯性“本能”。哪个伟大人物说过人民群众从来不可能被教育?技术的强制性可能从另外一条路迫使非正规“制度”快速变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8-1 01:58:00

在这里道个歉先:虽然我注册很久了,但是没有认真看过这里的制度规则!由此发了一些烂贴.为给版主及同仁造成的不便而道歉!!!现发一个贴,希望大家能够热讨论.(这算不算是烂贴啊,不要又警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2 13:58:00

能够观察这些制度细节是不错的。值得鼓励。

上面所说的情况确实有很多东西值得分析。但是我想采用什么专用性资产的理论不一定就正确。还有,光是强调司机的责任也不对等。因为司机长年累月地工作,心情也烦啊,每天得复同样的动作,早就烦了,有时候疏忽一下,也值得理解。因此,从这个角度,我认为采用语音报站是较好的技术替代。我认为,最好的技术办法是在车内显著位置写上车经过的站示意图,并用电子显示屏显示到站情况。在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智能地形识别系统,采用电脑自动识别到达哪一个站台,然后发出智能语音服务。这样就既能够达到使得乘客了解到站的目的,同时也能够避免司机的心情烦。因为司机的工作确实也不是什么好工作,他也是人,他也有权利申诉他的苦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5 09:55:00
以下是引用iliad在2007-8-1 1:58:00的发言:

在这里道个歉先:虽然我注册很久了,但是没有认真看过这里的制度规则!由此发了一些烂贴.为给版主及同仁造成的不便而道歉!!!现发一个贴,希望大家能够热讨论.(这算不算是烂贴啊,不要又警告!!)

很好,生活中的经济学,奖励楼主金币1个(相当于金钱100)。

这一现象由来已久,正如楼主所言,很多人已经默认,一方面,乘客不认为自身的权利受到侵害,另一方面,司机更没有侵犯他人权利的意识。就分析的视角而言,楼主涉及到TCE、契约理论、博弈论等,当然,这三者也是交织的。每一点只是稍稍提到,并未深入。

“在这样的社会细微之处即使没有很正规的规则去约束像司机这样主体的行为,交易仍能向着令人“满意”的方向发展,即其能够在无正规惩罚条件下提供良好的服务,正像某些社会所达到的。而乘客对自己权益受到损害时的漠视也是值得深思的。这两方面的问题,似乎都可以归入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中,而且很多人已经结合我国具体的文化传统以及现代市场经济的建设等做出论述。”(引自楼主的帖子)

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在这方面的应用,楼主能否给出具体的分析呢?确实,有一些人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分析所谓的“中国现象”,但个人以为,有随众之嫌。

关于技术与制度变迁

早期的制度变迁理论,就是认为制度变迁源于技术条件的变化,不过,楼主的分析应该是更胜一筹,提到了技术、社会资本以及变迁路径的问题,期待着深入下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5 10:24:3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5 17:03:00

我不太赞同“侵权”这个说法。

法律对侵权,先不管主观的因素,也必须强调:侵权的后果,侵权行为和结果的直接因果关系。

你坐车坐过了头,和没听到司机报站名的直接因果关系并非显著。为什么不主动问司机,让司机提醒呢?而且这个侵权责任的直接后果又是如何用实际价值来衡量呢?

另外,不容忽视的是:一般坐车的人都是被推定“了解路程”的人。这里要把侵权的责任明确下来,一定要把这个事先的推定确定。

但是,这个方案的设计本身的科学性体现了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以司机报站名的方法代替每个乘客逐个去问的方法,更加省成本。另外,报站名用机器代替的话,则是可以让成本趋向于零(无数次的反复使用,也不计折现利率的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