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分化加剧而引起的收入分配改革,这是人们多年来热议的话题。
这项改革,是一项喊了多年却未能真正启动的改革。人们期盼了多年的方案,为啥总是只听到“空有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既得利益群体拥有着巨大的政治活动能量和社会影响力,他们阻挠改革的推进,扭曲公共政策的公平和公正,最终造成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空有楼梯响,不见人下楼”。】——摘自《经济参考报》2012年08月27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案有望10月出台》.
【迟迟未出台的原因很多,最主要是由于收入分配的出台会要求对现行既得利益进行调整,这些群体会有所抵触,这成为方案出台最大的阻力。】——摘自强国社区>> 港澳台论坛 发表于2012-10-26 15:28:54 《专家称收入分配改革久未出台因既得利益集团抵触》.
把方案难产的“责任”推给所谓的“既得利益群体”、“既得利益集团”,看似颇有道理,实则很荒唐。
难道说,起草、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的大权旁落了?莫非这个大权被“既得利益群体”、“既得利益集团”掌握了? 要不就是,从牵头到参与部门中的那些个从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起草、制定工作的人都被这些“既得利益群体”、“既得利益集团”绑架、裹挟了?
不管所谓的“既得利益群体”、“既得利益集团”究竟是谁,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既不可能是 被下岗、失业、“买断工龄”的群体,也决不可能是抛下“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集团,既不可能是“双轨制”中处在企业退休轨道上的退休人员群体,也绝不可能是央视“走基层”中所报道过的“赤脚医生”、“乡村教师”、“乡邮员”们以及刘苗查等“劳务派遣工”集团。
贫富分化加剧,原本就不是什么光荣的事,党和国家关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扭转差距不断扩大趋势的重大决策部署长期不能落实,改革方案迟迟不能出台,究竟阻力在哪?这不是一般的“责任事故”,是该把责任推给找不出具体对象的“既得利益群体、集团”?还是该归咎于“拿方案”者?
“拿方案”者为啥不好好反思反思拿出的方案为啥会多通不过而被“退回”?人们不得怀疑:是不是上报的方案原本就是一个照顾“既得利益群体”、“既得利益集团”甚至是根本不想触动“既得利益群体”、“既得利益集团”的方案?一个不触动利益集团的方案,这样的方案被否决、退回,难道不应该?盛传“方案”即将出台,如果上报的仍然是这样的方案,是不是应该再次被否决、退回——还是不勉强出台为好?
多年来参与“拿方案”者们:与其把责任推给“记得利益群体”、“既得利益集团”,不如好好反思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