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9508 24
2012-11-14

边际效用递减到0负与偏好的非饱和性矛盾

文/更远大侠

  在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讲述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时,在第五版第三章第一节第60页画了图3-1表示边际效用递减到0时,总效用达到最大,边际效用递减到负时,总效用递减。同时,同一本教材在第66页第二节关于偏好的假定时说偏好有三个假定,其中第三是偏好的非饱和性,意味着消费者总是偏好更多的商品。
  实际上,边际效用能够递减到0和负与偏好的非饱和性是矛盾的,
  也即,边际效用递减到0负<=>偏好具有饱和性
     边际效用不能递减到0负而总是为正<=>偏有非饱和性
  
   但是这一点教材却并没有提及,从而可能导致许多学生误解。因此,在此提出,希望广大经济学初学者注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1-14 22:49:16
1、饱和,即边际效应为零。
2、非饱和,即边际效用为正
3、只有在非饱和假定之下来分析消费者的选择才有意义。
4、二者并不矛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4 23:14:44
也不认为存在着什么矛盾,“60页画了图3-1表示边际效用递减到0时,总效用达到最大”,这说的是基数效用分析法中的问题,“第66页第二节关于偏好的假定时说偏好有三个假定,其中第三是偏好的非饱和性”,这说的是序数效用分析法中的问题。说到底,序数效用分析法是要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的,既然认定货币始终是正的效用,那么,也就不得不假设偏好的非饱和性了。而图3-1表示的问题,并不涉及消费者的货币支出问题,只是单纯地分析TU与MU的关系,不涉及其他东西或条件或约束,所以,应该不存在逻辑上的冲突。不过,如果把图3-1中的“商品”换成一般的物品概念,可能就更好了,因为既然是商品,而商品毕竟是要付钱的或有经济价值。

当然,楼主提出此问题,还是能起到让我们更加明辨概念作用的。

一点感觉,不对之处,敬请楼主和各位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4 23:17:35
好久没来微观版了,正好看到,留个痕迹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5 08:08:50
      这里都不涉及到货币支出的问题,纯粹只是就物品本身的效用问题。对于偏好的假定也不涉及到货币支出问题,而只是对于人的偏好本身的特征进行设定。这里都与货币没有关系。
  事实边际效用递减对于经济分析并不必要。而高鸿业的教材为了让学生清楚理解边际效用递减的含义,才出此下策,画出一个边际效用可以递减到0负的图形。实际上,在高级微观经济学中,根本没有边际效用递减的假定,即使是基数效用理论,也只需要拟下凹(quasiconcave)效用函数而不是下凹(concave)效用函数。
  虽然为了为学生方便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而出此下策,将边际效用画成可以递减到0负,但是后面又以非饱和性偏好假定出场,这种处理之后,却又不给予说明,这对于初学经济学的学生而言,非常容易形成错误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从而可能使得使用高鸿业教材的中国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不能从一开始就有非常正确的经济学概念,从而为以后的糊涂埋下伏笔。因此,我仍然建议高鸿业第六版的编者们订正这一错误,或者说对此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5 08:13:10
  补充一点,拟凹效用函数可以是边际效用递增的函数。而这一点,通常被初级经济学学习者所忽略。拟凹效用函数对应于增广海塞矩阵负定,而下凹效用函数对应于海塞矩阵负定,这根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再补充一句,中国的教育系统,习惯于从小通过混淆概念的方式来使得学生增长其糊涂性,这种糊涂性是中国文化的本质。但是这种糊涂性在中国却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称,那就是圆融。佛教虽然认识到不能简单的通过贴标签的方式来辨别善恶,但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样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概念进行精确的区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