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7187 54
2012-11-27

        价值是人的主观意识,是人认识事物,赋予事物的外在属性。主观意识是无法用具体的尺度去量化的,因此价值作为主观意识也是无法量化的。


        价值是主观意识还是客观的具体事物,这不是由谁说了算,而是由实际说了算,答案和标准来自于实际。人们在实际中,从来没有用价值去度量任何事物,从而产生一个价值单位。正如人们不会说“一单位思想,二单位思想”那样,说“一单位价值,二单位价值”等,而是一种概念上的整体评价,没有具体的,量上的划分。


        劳动价值论把劳动抽象成一种主观意识,“凝聚”在商品上,从而形成劳动价值。此外,马克思还把商品也抽象成一种主观意识,形成商品价值。也就是所谓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重性”。这在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没有错,人完全可以赋予任何事物以价值。可问题不在于此,问题在于马克思把价值与价格扯上了关系,制造了混乱。


        价格是人们用具体的货币尺度去衡量具体的商品实物,对于抽象的主观意识,既不会去衡量,也无法衡量。现实中从来没有过什么 “几单位思想/元”,“几单位价值/元”的事实,“良心多少钱一斤”说说笑话可以,把笑话当事实那注定还是笑话,荒谬不堪。马克思称“商品价值=600镑”,无异于称“良心多少钱一斤”,成为笑话了。


        此外,价值是人赋予事物上的,成为事物的属性,价格也同是人赋予具体实物上的,成为具体实物的属性,当两者都赋予商品或商品的效用上时,两者都是属性,而商品或商品的效用就成了两者的本原。属性只依附于本原,而不依附于属性,成为属性的属性。因此,当劳动价值论称“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时,实际上是搞混了本原与属性的关系。属性从来不是另一个属性的表现形式,也从未围绕其上下波动。正确的说法是,价值和价格都是商品的表现形式,都随商品或商品的效用变化而变化。


        因此,价值是主观意识,无法量化,能量化的就肯定不是价值,而是冠以“价值”的具体实物,也就是用货币表示的价格了。


        结论:如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1-27 16:15:04
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27 18:30:50
价值是个不可量化的概念,这已经相当明确了.接下来我们要思考这么个问题: 量化了的价格与不可量化的价值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如果说"价格就是量化了的价值",那么就等于说"价格是当然不合理的",也或者说"价格永远是错的".我们可以回到现实中去考察,我们的确找不到价格恒定不变的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27 20:42:13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2-11-27 18:30
价值是个不可量化的概念,这已经相当明确了.接下来我们要思考这么个问题: 量化了的价格与不可量化的价值之间 ...
价值和价格都是商品或商品效用的属性,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只分别与商品或商品效用发生联系。

因此,“价格是量化了的价值”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属性之间没有关系,也就不存在谁是谁判断对错的依据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28 00:13:26
新颖、睿智的思想,越咂摸越感觉有内涵。赞!

略有不足的是,题目略显直白,不如改为:“关于劳动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之辨析”。

“劳动是价值实体”的观点,这是马克思为共产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以及计划经济预先打下的铺垫:

马克思说:“如果我们设想一个社会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共产主义社会,那末首先,货币资本会完全消失,因而,货币资本所引起的交易上的伪装也会消失。问题就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必须预先计算好,能把多少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用在这样一些产业部门而不致受任何损害,这些部门,如铁路建设,在一年或一年以上的较长时间内不提供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提供任何有用效果,但会从全年总生产中取走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相反,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的理智总是事后才起作用,因此可能并且必然会不断发生巨大的紊乱。”详见:《马恩全集》第24卷第350页。

由于人类社会是由数十亿人的社会成员所组成的,人类社会的生产与消费总是处于相对运动的、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动态之中,在人类社会运行的每分每秒中,一些生产要素的变化,必然会引发相应其他生产要素的变化,一些旧产品在消失的同时,而一些新产品在诞生;一些陈旧的生产要素在枯竭的同时,而一些新兴的生产要素在涌现;一些老人在去世,而一些婴儿在出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物质生产技术等的供给水平总是相对的。在此情况下,若不对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各种不同的且一定数量的物质文化产品,在“有用效果”上给予计量和评判的话,就没有劳动的差异,就没有效果的比较。那么,很可能由于社会(管理机构及其领导者)的理智在起作用,虽然避免了社会生产“发生巨大的紊乱”。但是,社会生产也就由此失去了竞争机制,也就失去了发展动力。


如果我们确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无法按照马克思最初的设想,做到、做成和做好这一点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仍要坚持认为,“劳动是价值实体”的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28 09:31:34
xiaxt 发表于 2012-11-28 00:13
新颖、睿智的思想,越咂摸越感觉有内涵。赞!

略有不足的是,题目略显直白,不如改为:“关于劳动价值与 ...
感谢xiaxt兄的称赞,一孔之见而已。

至于标题的问题,文章的标题就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既可以平铺直述,也可以宛如投枪匕首,而本人喜欢后者,这样给人感觉更深刻。

你对计划和市场的分析是正确的。当年就有这样的说法:“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赶不上电话”。统制经济(计划经济)要想合理运作存在着一个不可逾越的前提条件,即要有一个无所不知的,万能的脑袋,指挥调度各种资源配置,生产计划和消费需求。而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办不到的,因此,这种经济模式除了失去发展动力(保卫统治的军工除外),必然导致经济停滞、资源浪费或物资紧缺,国民普遍贫穷。这是实践证明了的铁的事实。理论描绘得再好,与现实不符,错误的一定是理论。

另,我不认为“社会主义”中存在什么“市场经济”,或者要重新定义“社会主义”。在一个极权统治的国度里,权力是主宰一切的要素,大到资源配置,小到个人消费,无所不包。统治权力对经济的控制,何时松何时紧,是可以调节的,但这不能证明这是市场的作用,而仍然是权力的作用。人们往往看现象不看本质,错误的把权力放松对经济的控制视为“市场”现象,这完全是见树不见林,雾里看花,不得要领。

本来,劳动是运动过程,“价值实体”是劳动成果,是一种结果。说劳动是劳动结果,无疑是一种逻辑混乱。马克思为了把生产环节的劳动塞往交换环节的商品,作为“自然物”当然是办不到的,因此他必须使用“价值”这个魔具,分别从劳动和劳动成果(商品)中抽象出两种概念意识,即“劳动价值”和“商品价值”,也就是所谓的“二重性”,从而实现两者相等,于是就对外宣称这就是“劳动价值论”。

然而,魔高一尺,人高一丈。现实中,人们交换的是商品不是劳动,需要的是实物不是概念。马克思这种偷天换日的行为,手法不能说不巧妙,但魔法再高明也是假的,终究取代不了现实。任何理论不是来自于实证,必然走人宗教,“劳动价值论”概不能例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