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990 5
2007-08-23

云谷川

摘要:众所周知,商品是交换的产物,商品和价值都是在交换领域中产生的,是交换的结果而不是交换的原因。那么,马克思分析商品和价值为什么不在交换过程而在生产过程呢?《资本论》的目的是想通过商品分析,找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因为无产阶级绝大多数都是在生产领域,并且无产阶级除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所以,只有“活劳动价值一元论”才对无产阶级革命有利。这就是《资本论》选择在生产过程研究商品的根本原因。研究目的决定研究路径,阶级立场决定劳动价值理论。

关键词:资本论、商品、价值、研究路径。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篇就说:“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①马克思在这段话里很清楚地说明了商品首先是一个有用物,其中连半个交换的字眼都没有提到。尽管从需要能够联想到交换,但是,就连这一点希望也被马克思断然否决了。

接下来马克思给出了使用价值的定义并把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一个因素:“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钢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②这段话进一步说明了商品是有用物或使用价值。还是没有说明商品是交换物和交换属性问题。

在谈到交换价值的时候马克思说:“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③可算谈到了交换价值,但是,马克思并没有说明商品首先是交换物和交换属性问题。只是说明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马克思认为“我们再拿两种商品例如小麦和铁来说。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吨铁。这个等式说明什么呢?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吨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因而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这样,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这第三种东西。”④

由于马克思认为交换价值是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所以认为两种不同使用价值无法比较,“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⑤

最后,马克思撇开了商品体的使用价值,从劳动产品中找出了抽象劳动,把抽象劳动当作了商品的价值。“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⑥

众所周知,商品是交换的产物,如果没有交换就根本没有商品可言。交换环节和交换过程是形成商品的关键所在。这一点就连恩格斯和马克思都是承认的。恩格斯说:“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⑦马克思自己也说过:“直接的产品交换形式是x量使用物品A=y量使用物品B。在这里,A物和B物在交换之前不是商品,它们通过交换才成为商品。”⑧

但是,从上面几步来看,马克思是把商品从交换领域拿到生产领域来分析的,决定商品和价值的因素都是劳动因素而不是交换因素。他没有说明商品是交换物,没有说明交换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认为商品的属性就是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有用物)和价值(劳动物)。那么,马克思分析商品和价值为什么不在交换过程而在生产过程呢?《资本论》的目的是想通过商品分析,论述资本的产生和积累过程,找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因为无产阶级绝大多数都是在生产领域,并且无产阶级除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所以,只有“活劳动价值一元论”才对无产阶级革命有利。这就是《资本论》选择在生产过程研究商品的根本原因。研究目的决定研究路径,阶级立场决定劳动价值理论。

注释:

①、《资本论》网络版,连接:http://www.amky.com/cap/cap1_01.htm 47-48

②、《资本论》网络版,连接:http://www.amky.com/cap/cap1_01.htm 48

③、《资本论》网络版,连接:http://www.amky.com/cap/cap1_01.htm 49

④、《资本论》网络版,连接:http://www.amky.com/cap/cap1_01.htm 49-50

⑤、《资本论》网络版,连接:http://www.amky.com/cap/cap1_01.htm 50

⑥、《资本论》网络版,连接:http://www.amky.com/cap/cap1_01.htm 51

⑦、《资本论》网络版,连接:http://www.amky.com/cap/cap1_01.htm 54

⑧、《资本论》网络版,连接:http://www.amky.com/cap/cap1_02.htm 10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8-25 16:27:00
<资本论>的研究目的是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所以,它选择的研究路径是"活劳动价值一元论",阶级立场和偏见决定劳动价值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3 19:07:26
也和历史、逻辑顺序、叙述方法有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3 19:40:34
云谷子,,,,值得顶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3 20:40:1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3 21:37:09
——斯密的推理方法是:“等价交换”(等量价值相交换)原则应该是一切商品社会的通则,而“等量劳动相交换”只是初期野蛮社会的产品交换原则。对比这两个原则后,斯密才把劳动量称为初期野蛮社会的价值。
        斯密又认为,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后,虽然“等价交换”通则没有改变,但“等量劳动相交换”却一去不复返了。“等生产价格相交换”成了新的产品交换原则。于是,斯密把生产价格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价值。。。。。。
        斯密始终在两个原则的指导下研究商品价值,不仅保持了价值判断标准的一贯性,而且还保持了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特点。
        马克思没有体会到斯密的真谛。他只因斯密有两种价值规定,就认为斯密的价值理论前后矛盾。为了避免斯密的“矛盾”,马克思把劳动量看成是任何商品经济时代的价值。其实,他也不自觉地使用了斯密的研究方法。翻开《资本论》第一章可以看出,马克思把劳动量规定为价值量,一开始也是因为简单商品生产时代存在着“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如果没有这个原则,马克思没有理由把价值量规定为劳动量。可惜,他过河就拆桥,一旦把价值量规定为劳动量后,再也不重视产品交换原则了。他明明知道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价格已经围绕生产价格波动了,就是不承认生产价格是商品的价值。以防止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破产。马克思虽然坚持了价值计量的一贯性,却放弃了价值判断标准的一贯性。这应该是致命的错误。由于马克思还放弃了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特点,因此,马克思的价值研究方法比斯密倒退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