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篇所要说明的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所由以建立起来的劳动价值学说,之所以并不能充分说明现代社会里各种不同产品的价格决定,倒不是因为这个学说本身不正确;而是因为在现代社会里,参与各种不同产品价格决定的,原来是有三大价值原理!
㈠ 三大价值(及分配)原理
⒈ 价值原理的长河
在价值原理的长河中,如果我们仅仅只是认识到,现代社会的价值原理,其内容乃是一种时间意义上的“劳动”,那显然是不够充分的。……因为我们显然不能因此而认为,同样是体现了1万小时劳动,却是由劳动条件显著不同的个体(手工)劳动,和集中(机械)劳动所分别生产出来的,同等品格的1000米棉布,和 5000米棉布,它们之间是相互等值的。
在价值原理的长河中,如果我们又进一步认识到,现代社会的价值原理,其内容乃是一种时间意义上的“边际劳动”,或者“社会必要劳动”,那显然也是不够充分的。……因为我们既不能客观地确定“边际”?也不能客观地确定“必要”。
在价值原理的长河中,如果我们终于认识到,现代社会的价值原理,其内容乃是不同劳动形式中,处在最低等级的——〈个体〉劳动;即便如此,那仍然是不够充分的。……因为我们仍然不能因此而认为,同样是体现了1万小时〈个体〉劳动,却是由水土条件显著不同的次级土地,和优级土地所分别生产出来的,同等品格的 20吨谷物,和60吨谷物,它们之间是相互等值的。
在价值原理的长河中,如果我们终于又认识到,现代社会的价值原理,其内容还要包含不同土地级别中,处在最低等级的——〈基准〉土地;即便如此,那同样是不够充分的。……因为我们同样不能因此而认为,同样是体现了1万小时〈个体〉劳动,却是由资源条件显著不同的次级资源,和优级资源所分别生产出来的,同等品格的200吨石油,和800吨石油,它们之间是相互等值的。
在价值原理的长河中,如果我们终于已经认识到,现代社会的价值原理,其内容又要包含不同级别资源(奴隶)中,处在最低等级的资源(奴隶)——〈基准〉奴隶;即便如此,那其实还是不够充分的。……因为我们还是没有真正搞明白,这三大价值原理之间,究竟是如何相互沟通起来的。
而当我们在价值原理的长河中,终于更进一步地认识到,现代社会的三大价值原理,实际上乃是通过:
机械经济中使用人力器械的——〈个体〉劳动
=土地经济中〈基准〉土地上的——〈个体〉劳动
=奴隶经济中〈基准〉奴隶(资源)的——〈个体〉劳动
这相互等值的三个〈个体〉劳动而相互沟通起来的;……那它是不是政治经济学中最不容易说明白的问题?从而即便问题的解决仍然未能达到简易近人的地步,也还是应该获得一些同情和谅解呢?
2 奴隶经济的价值原理
⑴ 同一地区
在已经是通过奴隶经济而生产出来的,种类无限繁多的自然资源产品中,人类无须凭借任何一种价值原理,就可以直截了当地知道,一般来说:1头野牛=1头野牛,1头黄羊=1头黄羊,1条黑鱼=1条黑鱼,1条青虾=1条青虾,1方木材=1方木材,1方石料=1方石料,1担煤炭=1担煤炭,1担盐巴=1担盐巴……如此等等。
可是,这里如果没有一种特定的价值原理,人类将如何才能够知道,一般来说:1头野牛=几头黄羊?1条黑鱼=几条青虾?1方木材=几方石料?1担煤炭=几担盐巴……呢?正是为了要解决这个势必要出现的难题,所以从奴隶经济开始,人类就必须充分运用他们充满智慧的大脑,努力为自己建立起一种特定的价值原理。
先来看同一地区(例如同一猎区、同一渔区、同一林区、以及同一矿区……等等)内部的情况。
在同一地区内部,人类最初是比较容易解决这个难题的。因为,假定这个地区中分别从事个体行为的奴隶们,每人每年可以捕获或采集到大约1头野牛,或者4头黄羊,或者100条黑鱼,或者500条青虾,或者6方木材,或者10方石料,或者80担煤炭,或者2担盐巴……等等。
那他们就已经有足够的理由认为,一般来说:1头野牛=4头黄羊=100条黑鱼=500条青虾=6方木材=10方石料=80担煤炭=2担盐巴……,并且它们最终都正好是等于——1个“奴隶”(进而表现为1盎司贵金属货币)。
但如果奴隶主们已经开始通过可以抢占优级资源的,有组织的集中作战,逐步将许多分别从事个体行为的奴隶,转变成为共同从事集中行为的奴隶;因而使得在优级资源中从事集中行为的奴隶,每人每年已经可以捕获或采集到大约2头野牛,或者8头黄羊,或者200条黑鱼,或者1000条青虾,或者12方木材,或者20方石料,或者160担煤炭,或者4担盐巴……等等,并且它们最终也都正好是等于1个“奴隶”的时候;又应该如何来解决集中条件下的1个“奴隶”,不再等于个体条件下1个“奴隶”的矛盾呢?
正是为了要解决这个势必还要出现的难题,所以在同一地区内部,个体条件下所获得的1头野牛,或者6方木材……等等,现在也就不能再仅仅是等于1个“奴隶”,而应该是等于1个〈个体〉奴隶;而集中条件下所获得的2头野牛,或者12方木材……等等,现在也就不能再仅仅是等于1个“奴隶”,而应该是等于2个〈个体〉奴隶。
从而在奴隶主所组织的集中作战的作用下(!):
同一地区内部个体条件下的1个“奴隶”,将会变成1个〈个体〉奴隶(1盎司)。并且与这1个〈个体〉奴隶(1盎司)相对应的自然资源,将会以劳动报酬的形式,归从事个体行为的奴隶所有。
而同一地区内部集中条件下的1个“奴隶”,将会变成2个〈个体〉奴隶(2盎司)。并且与其中1个〈个体〉奴隶(1盎司)相对应的自然资源,将会以劳动报酬的形式,归从事集中行为的奴隶所有;而与另外1个〈个体〉奴隶(1盎司)相对应的自然资源,则会以资源租金Ⅰ的形式,归组织集中行为的奴隶主所有。
4 机械经济的价值原理
⑴ 同一地区
在已经是通过机械经济而生产出来的,种类无限繁多的制造业产品中,人类无须凭借任何一种价值原理,就可以直截了当地知道,一般来说:1张方桌=1张方桌,1只铁桶=1只铁桶,1双布鞋=1双布鞋,1米棉布=1米棉布, 1把铁锤=1把铁锤,1颗螺丝=1颗螺丝,1架纺车=1架纺车,1叶扁舟=1叶扁舟……,如此等等。
可是,这里如果没有一种特定的价值原理,人类将如何才能够知道,一般来说:1张方桌=几只铁桶?1双布鞋=几米棉布?1把铁锤=几颗螺丝?1架纺车=几叶扁舟……呢?正是为了要解决这个势必要出现的难题,所以从机械经济开始,人类还必须充分运用他们充满智慧的大脑,努力为自己再建立起一种特定的价值原理。
先来看同一地区内部的情况。
在同一地区内部,人类最初是比较容易解决这个难题的。因为,假定这个地区中分别从事个体手工劳动的工人们,每人100小时劳动可以(净)生产出大约1张方桌,或者2只铁桶,或者4双布鞋,或者8米棉布,或者6把铁锤,或者200颗螺丝,或者1/4架纺车,或者1/8叶扁舟……等等。
那他们就已经有足够的理由来认为,一般来说:1张方桌=2只铁桶=4双布鞋=8米棉布=6把铁锤=200颗螺丝=1/4架纺车=1/8叶扁舟……,并且它们最终都正好是等于——100小时“劳动”(进而表现为100元纸币)。
但如果资本家们已经开始通过可以实行机械化的,有组织的集中劳动,逐步将许多分别从事个体劳动的工人,转变成为共同从事集中劳动的工人;因而使得在机械化企业中从事集中劳动的工人,每人100小时劳动已经可以(净)生产出大约4张方桌,或者8只铁桶,或者16双布鞋,或者32米棉布,或者24把铁锤,或者800颗螺丝,或者1架纺车,或者1/2叶扁舟……等等,并且它们最终也都正好是等于100小时“劳动”的时候;又应该如何来解决集中条件下的100小时“劳动”,不再等于个体条件下100小时“劳动”的矛盾呢?
正是为了要解决这个势必还要出现的难题,所以在同一地区内部,个体条件下所生产出来的1张方桌,或者2只铁桶……等等,现在就不能再仅仅是等于100小时“劳动”,而应该是等于100小时〈个体〉劳动;而集中条件下所生产出来的4张方桌,或者8只铁桶……等等,现在也就不能再仅仅是等于100小时“劳动”,而应该是等于400小时〈个体〉劳动。
从而在资本家们所组织的集中劳动的作用下(!):
同一地区内部个体条件下的100小时“劳动”,将会变成100小时〈个体〉劳动(100元)。并且与这100小时〈个体〉劳动(100元)相对应的制造业产品,将会以劳动报酬的形式,归从事个体劳动的工人所有。
而同一地区内部集中条件下的100小时“劳动”,将会变成400小时〈个体〉劳动(400元)。并且与其中100小时〈个体〉劳动(100元)相对应的制造业产品,将会以劳动报酬的形式,归从事集中劳动的工人所有;而与另外300小时〈个体〉劳动(300元)相对应的制造业产品,则会以利润价值Ⅰ的形式, 归组织集中劳动的资本家所有。
㈡ 基本结构简图
⒈ 基本结构的演变⑴ 使用关系和占有关系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当然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关系。但这个经济关系的实质,却既不是人与人的关系,也不是物与物的关系,更不是所谓体现在物与物关系上的人与人的关系(辩证法游戏?),而应该是——人与物(社会财富)的关系〔图6-1〕:
而这个人与物(社会财富)的关系,又会因为自身还将分解出一分为二的两个方面──使用关系和占有关系,而首先是在“一般”层次上,演变出如下基本结构〔图6-2〕:
并且这已被分解出来的一分为二的两个方面——使用关系和占有关系,还要通过分配关系和再分配关系,相互联接起来(图6-3):
或者继续旋转45°(图6-4)
⑵ 使用方式和占有方式不仅如此。当着图6-2中的“物”,又要逐步发展出特殊形态生产资料的时候;上述基本结构就又要在“特殊”层次上,进一步演变成为〔图6-5〕:
并且这已被进一步分解出来的一分为二的两个方面——生产方式和占有方式,也还要通过分配方式和再分配方式,相互联接起来(图6-6):
⑶ 使用方式形态和占有方式形态
不仅如此。当着图6-4中那某种特殊形态生产资料,又要依次进入不同发展阶段的时候;上述基本结构就还要在“具体”层次上,更进一步演变成为〔图6-7〕:
并且这已被进一步分解出来的一分为二的两个方面——生产方式形态和占有方式形态,也还要通过分配方式形态和再分配方式形态,相互联接起来(图6-8):
2.三大经济结构的比较
⑴ 奴隶经济的基本结构
当着图6-7中的生产资料,首先是(逐步进入最高发展阶段的)奴隶形态生产资料;上述基本结构,就会因此演变出奴隶经济的基本结构〔图6-9〕:
与此同时,图6-8的基本分配结构,也就随之演变出对应的基本分配结构〔图6-10〕:
⑵ 土地经济的基本结构
当着图6-7中的生产资料,其次是(逐步进入最高发展阶段的)土地形态生产资料;上述基本结构,就会因此演变出土地经济的基本结构〔图6-11〕:
与此同时,图6-8的基本分配结构,也就随之演变出对应的基本分配结构〔图6-12〕:
⑶ 机械经济的基本结构
当着图6-7中的生产资料,最后是(逐步进入最高发展阶段的)机械形态生产资料;上述基本结构,就会因此演变出机械经济的基本结构〔图6-13〕:
与此同时,图6-8的基本分配结构,也就随之演变出对应的基本分配结构〔图6-14〕:
3 比较的结果
尽管如上的系列简图,细究起来,应该会有许多进一步推敲的余地;不过通过大体的比较我们还是可以确信:奴隶经济,土地经济,和机械经济,它们之间的差别的确仅仅是在于奴隶、土地、和机械——这三种不同形态的生产资料。
因而就使得我们所要探求的奴隶经济的经济学体系,土地经济的经济学体系,和机械经济的经济学体系,它们之间的差别也就仅仅是在于奴隶、土地、和机械──这三种不同形态的生产资料。……除此之外,它们各自所包含的道理,在任何一个环节上,都是完全相同的。但为什么内容是在不断发展变化,而形式却始终保持不变呢?……于是我们意识到:现在向我们招手的,已经是哲学了!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