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rove在2007-9-7 9:16:00的发言: 在新的高中课本里,有关于价值的这么一段论述:
这些不同的商品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这段话正确吗?“它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句给人的意思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本质上相同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体力和脑力劳动本质上是相同的,所以说是无差别的。
那么,“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给人的理解就是: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中的本质上相同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价值就是劳动。但这是错误的吧?劳动并不等于价值,必须把劳动抽象为同一劳动按一定比例相交换,才有价值。只有劳动没交换,没有价值的吧?
你是一个喜欢严密思考的人,不象某些人读书的时候喜欢望文生义。在你的帖子里有这样一个推理过程:
因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而劳动=为交换而进行的劳动+不为交换而进行的劳动,所以: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为交换而进行的劳动+不为交换而进行的劳动。又因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价值,而价值实体=为交换而进行的劳动,所以: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为交换而进行的劳动。从以上两个推论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结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为交换而进行的劳动+不为交换而进行的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为交换而进行的劳动。面对这个自相矛盾的结论,你提出疑问:教材对价值的论述是错误的吧?
你把这两个推论放在一起,直插教材的软肋,把教材驳得体无完肤。遗憾的是,讲着这种教材的教师和读着这种教材的学生中,象你这样喜欢严密思考的人太少了。千千万万的教师在台上牵强附会,千千万万的学生在台下轻信盲从,就是这样大家都“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
那末,怎样解决教材中的自相矛盾的问题呢?笔者通过研读英文版的《资本论》找到了答案。英文版的《资本论》告诉人们,被中文版的《资本论》译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语词(homogeneous human labour)指的仅仅是为交换而进行的劳动。由此看来,教材中的自相矛盾的问题,是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个语词翻译不准确造成的。如果把这个语词改译为“在概念上混合均匀而形成‘人类劳动’的劳动”,这个问题就解决了。马克思在英文版的《资本论》中告诉人们,在商品交换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人们在概念上把不同种类的劳动混合均匀从而制造一个概念的混合物——“人类劳动”的过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6 16:14:5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