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944 2
2013-06-03

一、   剩余劳动的实质

一般认为,剩余劳动是超出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需要的劳动,是生产剩余产品所消耗的劳动。

“剩余劳动”概念是“必要劳动”概念的对称。在马克思之前,就有学者继承和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剩余产品的论述,明确提出了“剩余劳动”的概念,但没有把对剩余劳动的研究进行到底。马克思以批判态度重新审视了旧的经济理论体系,把对剩余劳动的研究深入下去,最终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完成了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发现。恩格斯对此评价到:“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象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的照耀。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依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搞清楚剩余劳动概念以前,必须先弄明白必要劳动概念的含义。

社会劳动是一个以时间为计量尺度的过程。时间可以根据用途去划分范围。从经济活动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时间可按最终用途划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用于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需要的劳动时间,劳动者在这段时间里生产自身及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不论什么社会形态,都要拿出一定的劳动时间用于生活资料的生产。没有生活资料,劳动者无法生存,社会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断。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说,这部分劳动是确保生命新陈代谢和种族世代延续必不可少的,所以称其为必要劳动。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人们首先要解决吃、喝、穿、住等基本生活需求。不同的时代可以在消费质量上有差别,但其维持生命新陈代谢的本质内容没有变化。

第二部分是用于维持和再现劳动手段和劳动条件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论什么社会形态,总要把一定的时间用于生产资料的生产。人类生产的特点就是外化、物化出一个生产资料系统,成为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一部分。但是,就生物学的意义说,这部分劳动并不直接参与生命新陈代谢和种族世代延续的过程,而只是作为劳动手段和劳动条件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积累起来的。

第三部分是以上两部分之外的非劳动时间,也称作自由时间或闲暇时间。闲暇时间虽然是非劳动时间,但这部分时间里的活动与提高人的素质有关,而且这部分时间里的活动也要占用资源,因此这部分时间虽然没有进入物质生产过程,但计入了经济过程。在商品经济时代,闲暇时间也会列入商品价值统计,特别是近代社会所谓的第三产业大发展,实质上是闲暇时间更多的计入社会经济价值系统。

在现有经济理论中,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并不十分精确。有时,它的含义是特指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需要的劳动时间。有时又把社会当作一个整体去看,泛指用于为所有社会成员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有时还把用于生产资料生产的劳动时间也列入必要劳动。另外,“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有时还泛指生产一般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此,马克思曾解释说 “用同一术语表示不同的意思是容易发生误会的,但这种现象在任何科学中都不能完全避免”。

我的看法,在概念上分得更清楚还是有必要的。

首先,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需要的劳动时间是劳动力价格的价值基础,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其次,全社会用于生产生活资料,维持社会成员生活必需品的劳动时间是人类生存必要劳动时间。这应该是必要劳动的真正含义。因为这部分劳动是人类生存必需的,我认为完全可以用“生存必要劳动”这一概念来表述。

第三,用于维持和再现劳动手段和劳动条件的时间是不是必要劳动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的劳动是不是必要劳动呢?

制造和使用工具,不断创造对人类更为有利的劳动条件是人类劳动与动物行为的区别之一。从脱离动物界开始,人类就必须把一部分时间用于制造工具和改善劳动条件。人类花在制造工具和改善劳动条件方面的劳动,通过漫长的积累过程,形成了人类独有的外化结构。这个外化结构以生产资料为物质载体,是人们劳动手段和劳动条件的物质体现。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同时,花费一定的劳动时间维持和再现劳动手段和劳动条件。从历史过程看,用于劳动手段和劳动条件的物化劳动呈现一个加速积累的态势。人们用于劳动手段提高和劳动条件改善的劳动越多,劳动效率也就越高,花费在生活资料上的劳动也就越少。反过来又会加速在劳动手段和劳动条件方面的投入。从对社会物质生产过程的作用来看,用于生产资料的劳动是必要劳动,用于生产资料生产的劳动时间也应该是必要劳动时间。

把用于生产资料的劳动时间也划为必要劳动时间,使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的外延又扩大了。为了避免出现使用上的混乱,有必要重新修正概念,使经济学语言更加精确。既然用于生活资料生产的劳动称作生存必要劳动,用于生活资料生产的劳动时间称为生存必要劳动时间,那么,与生存必要劳动相对应,用于生产资料生产的劳动,可称作装备必要劳动,用于生产资料生产的劳动时间,可称作装备必要劳动时间。两者之和就构成社会的全部必要劳动时间。

第四,与个别劳动时间对照的,则是构成商品价值实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把必要劳动时间区分为生存必要劳动时间和装备必要劳动时间,并且明确了这两个概念与劳动力价值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后边的讨论就可以清楚地表达我们的思想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6-3 18:46:00
1、“在马克思之前,就有学者继承和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剩余产品的论述,明确提出了“剩余劳动”的概念”——————此剩余劳动可不是马克思的“剩余劳动”。

2、“首先,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需要的劳动时间是劳动力价格的价值基础”——————你理解的“生存必要劳动”的标准是什么?几口人?柴米油盐酱醋茶各是多少?

3、就是马克思当时的年代,工人的工资都是相同的吗?他们的工资确实是“生存必要劳动的时间”吗?

4、劳动时间要是改变了,还用剩余劳动时间吗?例如:从马克思时代的12小时到11、10、9现在的8小时,资本家还有“剩余劳动时间”吗?

5、世界上哪个工厂、企业、个体是按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来进行核实的?哪个会计学里教授过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核算方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5 11:15:54
斑竹合并

新书来了:

二、把握剩余劳动概念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剩余劳动概念也有多种含义。

第一,一般剩余劳动。这是指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剩余劳动。“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的劳动,必须始终存在。……为了对偶然事故提供保险,为了保证必要的、同需要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相适应的累进的扩大再生产(从资本主义观点来说叫做积累),就需要一定量的剩余劳动”。这种一般剩余劳动在物质形式上包括:为防农业歉收的储备粮;为防止生产中断库存的备用设备和零部件;为新增人口生产的生活资料和为扩大再生产准备的生产资料等。

第二,共有剩余劳动。这是劳动者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马克思指出:“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凡是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的劳动时间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不论这些所有者是雅典的贵族,伊特刺斯坎的憎侣,罗马的市民,诺曼的男爵,美国的奴隶主,瓦拉几亚的领主,现代的地主,还是资本家”。也就是说,只要社会中有一部分人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劳动者就必须为其生产生活资料。生产这部分生活资料的劳动就是一切剥削社会都存在的共有剩余劳动。

第三,特有剩余劳动。这是指资本主义社会里超出劳动力价值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章分析的剩余劳动就是这种含义的剩余劳动。马克思说:“工人在生产劳动力日价值(如3先令)的工作日部分内,只是生产资本家已经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就是说,只是用新创造的价值来补偿预付的可变资本的价值,所以,这种价值的生产只是表现为再生产。因此,我把进行这种再生产的工作日部分称作必要劳动时间,把这段时间内消耗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的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其天生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我把工作日的这部分称为剩余劳动时间,把这时间内消耗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这种通过剩余价值表现出来的剩余劳动被认为是特有剩余劳动。与共有剩余劳动对照,特有剩余劳动里不仅包括为资本家生产生活资料的剩余劳动,还包括为资本家生产生产资料的剩余劳动。

对于剩余劳动概念,到底应该怎样理解,长期以来争论颇多。有的人认为,剩余劳动是一般范畴,任何社会都有剩余劳动。有的人认为,剩余劳动是剥削社会的共有范畴。有的人认为,剩余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范畴。争论的各方都引经据典,有根有据,谁也说不服谁。

我认为,要想准确地把握剩余劳动的内涵,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从相对角度去把握剩余劳动的内容。剩余劳动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与必要劳动相对应存在。剩余劳动从来就是必要劳动之外的那部分劳动。必要劳动占的份额多,剩余劳动就少;必要劳动占的份额少,剩余劳动就多;全部劳动都是必要劳动,则没有剩余劳动。马克思在不同场合所讲的剩余劳动是针对不同的必要劳动而言的,其内涵也是不同的。如果只把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列入必要劳动,那生产生产资料的劳动就是剩余劳动,也就是说任何社会都有剩余劳动。如果把用于当年消费产品的劳动视为必要劳动,那么用于储备和库存产品的劳动就是剩余劳动,这也是任何社会都应该有的。如果只把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需要的劳动时间视为必要劳动时间,那么,劳动力价值之外的都是剩余价值,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是剩余劳动生产的,这是剩余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表现形式。

第二,要从装备技术文化创新和积淀的角度看剩余劳动。资本主义社会的农业工人一个人能耕种上千市亩土地,生产出上百人食用的谷物,原始社会的猎人甚至无法维持自己的温饱。在时间投入上,原始社会的猎人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农业工人没有太大的差别,同样是辛苦忙碌一天,但他们的劳动绩效明显不同。出现这样大的差距,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农业工人有着社会发展积累起来的装备技术文化体系支撑。在人类的全部劳动里,用于生产资料生产的劳动在物化成劳动手段和劳动条件的同时,还外化成人类生产方式的一部分,沉淀成装备技术文化体系。回顾历史,我们会看到,新的技术、新的装备不断替代旧的技术和装备,新的文化在不断生成。劳动创造文化,文化不断积累和更新,人类沿着生物进化指向在信息处理能力上不断登上新的台阶,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绩效和更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这是剩余劳动存在的历史依据。

第三,要从人与人的关系这个角度去理解剩余劳动问题。在社会整体面对自然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用于生产资料的劳动说成是装备必要劳动,也可以说成是一般意义上的剩余劳动。但是,当社会分裂成不同的利益集团时,情况就复杂了。一般意义上的剩余劳动,在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变成了特殊意义上的剩余劳动。一般与特殊发生了矛盾。

当劳动者共同拥有整个物质生产过程时,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他们具有完整的主体地位。在劳动过程中,他们都是时间的主人。把多少时间用于狩猎,把多少时间用于制造工具,把多少时间用于休闲,完全由劳动者决定。当社会物质生产规模扩大到人无法控制的时候,劳动异化使人丧失了主体地位。物化了的、积累起来的装备必要劳动成了物质生产过程的主宰。劳动者已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时间了。用于生产资料生产的劳动不再属于劳动者,劳动手段和劳动条件的维持和再现成了与劳动者无关的事。劳动异化导致利益分化,形成互相对立的利益集团。统治阶级因拥有生产资料而成为物质生产过程的支配者,劳动者因丧失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受统治阶级剥削。从劳动者与统治阶级的关系这个角度看问题,劳动者用于维持自身和家庭生存的劳动是必要劳动,向统治阶级付出的无酬劳动是剩余劳动。

劳动者不给统治阶级生产剩余产品行不行?劳动者不可能脱离劳动手段和劳动条件另外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劳动者之所以屈服于统治阶级,是因为不如此就无法与生产资料结合,无法生产出属于自己的生活资料。

综上所述,剩余劳动是个相对概念,是生存必要劳动之外的那部分劳动,是积淀形成装备技术文化体系的那部分劳动,在特殊的生产关系下,是劳动者向控制了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无偿提供的那部分劳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