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藏经阁
1822 2
2013-08-03

考茨基生平
    卡尔•考茨基,1854.10.16生于布拉格(当时属奥匈帝国)一个多民族血统的艺术家家庭。其父约翰•考茨基,捷克人,兼有波兰血统,是一个剧场舞台布景画家。其母明娜•考茨基,德国人,兼有匈牙利和意大利血统,早年是演员,后来因病放弃舞台生涯,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
考茨基9岁时,其父受聘于维也纳宫廷剧院。他随父母迁居维也纳。由于疾病的影响,考茨基延长了中学修业期限,直至1874年才毕业。1874-1879年他在维也纳大学读书。开始学哲学,接着改学法律,后来又回到哲学系。1875年1月加入了奥地利社会民主党。
在职业选择上,考茨基曾先后打算做律师、画家或戏剧作家,在大学毕业时还曾为求职而申请过博士学位,但均未成功。1880年1月,德国改良主义者(当时是社会民主党党员)赫希柏格邀请他去苏黎世,为其出版的《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年鉴》和《政治经济论丛》撰稿。这使他改变了生活道路,从此开始了写作和社会民主党职业活动家的生涯。
1883年1月,在恩格斯、倍倍尔和威廉•李卜克內西支持下,考茨基创办了《新时代》杂志,并任主编,直到1917年,达35年之久。該刊在1901年以前形式上独立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实际上是党的理论刊物,1901年起成为党的正式机关(理论)刊物。考茨基在任主编期间,一直得到恩格斯的指导,其中1885-1890年间直接住在伦敦。1890年10月德国“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废除后,考茨基返回德国(1890-1897年住在斯图加特,1897年移居柏林),以《新时代》主编身份参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工作,后又多次代表德国社会民主党出席第二国际代表大会,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主要理论家和领袖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分裂,考茨基被迫于1917年10月辞去《新时代》主编职务。1924年他迁居维也纳。1933年德国法西斯上台,1938年呑并奥地利。考茨基在奥地利被占领前夕迁居布拉格,不久即去荷兰阿姆斯特丹。同年(1938年)10月17日在该地逝世。
考茨基一生著述甚丰。据联邦德国学者威纳尔•勃鲁门柏格编辑的“考茨基著作目录”,从1875年发表第一篇文章起,直到去世,共有著述1783种。
二、考茨基思想演变的四个时期
考茨基一生的活动和思想演变,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前马克思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社会主义时期、“中派主义”时期,以及折中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时期。
(一) 前马克思主义时期(1883年以前)
19世纪60-70年代初,是欧洲新的危机和革命的年代。特别是奥匈帝国在1859年和1866年两次战争的失败,引起了国内日益尖锐的矛盾。具有多民族出身背景的考茨基在中学时代就产生了民族平等和自由民主的思想,他对当时哈布斯堡王朝的专制统治和民族压迫政策表示不满,崇拜胡斯、科苏特和加里波第。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引起了当时16岁的考茨基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兴趣和同情。他开始阅读一些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学者的作品(如乔治•桑的小说和路易•勃朗的论著)。进了大学以后,通过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平等报》,转向阅读德国社会主义者(首先是拉萨尔)的著作。加入社会民主党后,开始了历史和经济两方面的研究,并为德、奥两国的党报撰稿。
在这一时期,考茨基自己承认,他“对马克思还抱着冷漠态度”(考茨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极不同情马克思的理论”(考茨基《土地问题》)。虽然曾想读读《资本论》,“但是这种尝试空位失败了”,“心灰意冷地放弃了它”。(考茨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就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方面来说,他读得最多的是路易•勃朗、拉萨尔、杜林、阿•朗格,以及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特别是穆勒、凯里、斯宾塞和布克尔的书。而就历史观来说,对他影响最大的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他企图把达尔文主义应用于社会历史,不完全赞同马尔萨斯主义,但对新马尔萨斯主义抱有好感。在政治上,他倾向于拉萨尔主义和肖伊•莫斯特的半无ZF主义。
可以说,一直到1883年以前,考茨基在政治上基本上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其世界观的根本特征则是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基调的折中主义。
(二) 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社会主义时期(1884-1910)
推动考茨基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是恩格斯的《反杜林论》。1880年考茨基移居苏黎世以后,结识了时任赫希柏格私人秘书的伯恩施坦,在他“强有力地引导”下,共同钻研了这一著作,并通过这一著作进一步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其它著作。1881年6-8月,由于《社会民主党人》报主编人选问题,考茨基去伦敦,通过倍倍尔会见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是担任《新时代》主编以后,他更得到了恩格斯的直接指导。从此,考茨基的世界观开始转变,他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克服以前的折中主义,并同马尔萨斯主义和种族主义划清界限。这一转变开始于1880年(《大洋彼岸的食物竞争》),完成于1884年(考茨基同施拉姆就洛贝尔图斯问题展开的论战)。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884-1890年,理论活动阶段。这一阶段考茨基主要是作为恩格斯的理论助手,在恩格斯的直接指导下,积极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经济理论和历史理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具体的社会历史问题特别是社会思想史。主要成果有:《马克思的经济学说》(1887)、《托马斯•莫尔及其乌托邦》(1887)、《1789年的阶级斗争》(1889)等。
1890-1910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这一阶段是考茨基一生活动的最高点。由于前一阶段宣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方面的功绩,考茨基在这一阶段成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主要理论家和领袖之一。恩格斯在世时,他协助恩格斯,发表了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参与制定《爱尔福特纲领》,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批判福尔马尔和大卫,研究土地问题,为党制定正确的土地纲领和农民政策提供依据。恩格斯去世后,他批判了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成为“正统派”的主帅;特别是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后,他通过对社会革命的论述,对俄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意义等等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为制定革命社会主义的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与此同时,考茨基还整理出版了马克思的经济学遗稿,在社会主义思想史、基督教、伦理学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主要成果除了整理出版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书信”(1902)、特别是三卷本的《剩余价值学说史》(1905-1910)以外,还有:《爱尔福特纲领(解说)》(1892)、《从柏拉图到再洗礼派》(1894)、《恩格斯的生平和著作》(1895)、《土地问题》(1899)、《伯恩施坦和社会民主党的纲领》(1899)、《社会革命》(1902)、《斯拉夫人与革命》(1902)、《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纲领的修改》(1902)、《阶级利益――特殊利益――整体利益》(1903)、《马克思主义的三次危机》(1903)、《知识分子和社会民主党》(1906)、《俄国革命的动力和前途》(1906)、《伦理学和唯物主义历史观》(1906)、《马克思及其历史意义》(1908)、《基督教的起源》(1908)、《取得政权的道路》(1909)、《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增殖和发展》(1910)等等。
(三) “中派主义”时期(1910-1918)
从俄国1905年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二国际内部先是在如何对待俄国革命经验、是否承认政治总罢工问题,后来在如何对待帝国主义战争问题上,日益分化为左、中、右三派。考茨基开始站在左派一边,但从1910年起转向中派,并成为中派的主要代表。这一时期又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1910-1914年间在政治总罢工问题上转向中派立场。从1910年起,考茨基开始否定俄国革命经验的普遍性,认为政治性总罢工形式只适合于俄国,不适合当时的德国和西欧。1910年10月他发表了《在巴登和卢森堡之间》一文,宣称:在地理上,马克思的故乡特利尔在德国的巴登州和卢森堡大公国之间;在政治上也是如此,巴登的修正主义者在右边,罗莎•卢森堡在左边,而他自己则处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明确宣布转向中派主义立场。他另行提出不同于俄国斗争方式的“疲惫战略”,日益把批评的主要矛头指向左派,并为此在1910年和1912年同卢森堡、潘涅库克展开论战。在1912年发表的《新策略》中指责政治罢工是“街头行动幼稚病”。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考茨基是中派主义的主要代表。考茨基在大战前数星期內写成《帝国主义》一书,进一步发挥其1912.9.6《再论裁军》一文中关于帝国主义只是贯彻资本扩张意图的一种方法,“决不是经济进步的一个必要条件”的观点,明确提出了“超帝国主义论”,否认金融资本的统治必然导致帝国主义战争。大战爆发后,右派堕落成为“社会帝国主义者”,公开支持本国资产阶级ZF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左派坚持国际主义和社会革命,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以考茨基为首的中派则成为“社会和平主义者”,为“保卫祖国”的口号辩护,空谈“立即签订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1915.6考茨基和哈塞、伯恩施坦一同发表一项宣言,“对战争进行抗议”并要求“立即实现民主和平”。
对这一时期考茨基的中派立场必须作具体分析:一方面,他在革命高涨时期摇摆于左派和右派之间,并把批评的主要矛头指向左派;他在战争爆发后关于各国无产阶级都有“保卫祖国的权利”的观点,实际上为右派的“社会爱国主义”作了辩护。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德国毕竟不同于俄国,西欧毕竟不同于东欧,夸大俄国革命的普遍意义也是不对的;况且他毕竟没有同右派和社会帝国主义者直接同流合污,在1912.11第二国际巴塞尔大会上,他仍然在号召利用即将到来的帝国主义战争进行革命的著名的“巴塞尔宣言”上签了字。即使在大战爆发后,以考茨基等为代表的中派也最终拒绝投票赞成军事拨款,并在1917.4与右派分裂,成立了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该党的宣言由考茨基起草)。考茨基本人也因此被迫于1917.10辞去自1883年1月创刊以来担任了近35年的《新时代》主编职务。同时,就理论方面来说,他还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的普及版(1913),写作了《种族和犹太人》(1914)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
(四)折中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时期(1918-1938)
在理论上,考茨基主观上一直忠于马克思主义。他自认为对各种新的自然科学成果和哲学社会科学思潮的兼收并蓄,是为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不是要“补充”和取代马克思主义。因此,即使对于这一阶段考茨基的理论著作,包括《唯物主义历史观》,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加以全盘否定,而应该具体分析。还应看到,这一时期考茨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方面也作出了一定贡献。如1935年他编辑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历史》(布拉格)一书,其中公布了恩格斯在1880-1895年间给他的152封信。这些信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研究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
三、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传播和捍卫,某些方面的深化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翻译、编辑、整理和出版
翻译《哲学的贫困》(与伯恩施坦合作,由法文到德文,1884)
编辑《<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书信”(1902)
整理《剩余价值学说史》(1905-1910)[苏联学界对该书的污蔑不实之辞]
出版《资本论》(第一卷,普及版,1913.被称为“考茨基版”)
2、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阐释和普及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1887)[法国加•杰维尔《马克思的<资本论>》(1883),绝对化;伯恩施坦“机器和大工业”;恩格斯校阅,认为该书不仅是《资本论》的提要,而且“是对这些理论的独立叙述”(引用《雇佣劳动和资本》中唯物史观的论述,“商品拜物教”提前,加入《反杜林论》的“三段式”,第八版增加“剩余价值与利润”一章)译成多种文字,包括中文]
《社会民主党的原则和主张》(与勃朗克合著,1892)
《爱尔福特纲领(解说)》(1892)[中译名《阶级斗争》, 促成毛泽东转向马克思主义的“三本书”之一]
《社会民主党教义问答》(1894)
  3、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捍卫
    《洛贝尔图斯的<资本>》等(1884-1886)[批判“苏黎世三人团”之一施拉姆]
    《土地问题》(1899)[批判福尔马尔和大卫等“巴登派”]
《反伯恩施坦论》[《伯恩施坦和社会民主党的纲领》《[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批判》](1899.9)
  4、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若干深化与发展:
     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实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研究的整体性要求和历史性要求、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剩余价值学说史》“编者序”、《唯物主义历史观》、《洛贝尔图斯的<资本>》等)
     政治经济学中土地所有权资本主义化的“普魯士道路”,级差地租与竞争、绝对地租与垄断等(《土地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中阶级定义和阶级关系、知识分子、社会主义意识的“灌输”问题等(《1789年的阶级斗争》、《阶级利益――特殊利益――整体利益》、《知识分子和社会民主党》、《伯恩施坦和社会民主党的纲领》、《爱尔福特纲领(解说)》、《唯物主义历史观》、《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纲领的修改》等)
(二)应用马克思主义于社会(人文)科学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和分支学科的形成
   1、研究领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具体历史问题与当前社会问题;批判地吸取非马克思主义人文学科的新材料、新观点;用马克思主义改造旧学科、创立新学科
   2、理论成果:
经济学:《土地问题》 [列宁称之为“《资本论》第三卷出版以来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史:《托马斯•莫尔及其乌托邦》、与伯恩施坦等主编《社会主义史》丛书、《从柏拉图到再洗礼派》(丛书第一册)、《马克思及其历史意义》、《恩格斯的生平和著作》、《马克思主义的三次危机》等
     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和伦理学问题》、《伦理学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宗教学:《基督教的起源》(中译名《基督教之基础》)
     生态学、人类学:《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增殖和发展》、《种族和犹太人》等等
    [考茨基认为,当时已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派”;恩格斯则认为“为时尚早”]
(三)应用马克思主义于工人运动实践,促进无产阶级政党纲领、组织、策略方面的建设
   1、具体表现:研究新现象,作出新概括,制定新的纲领和策略;批判机会主义、修正主义,捍卫和发展革命社会主义的纲领和策略;根据民族特点,把一般原则具体化
   2、实践成果:
     政治纲领:在恩格斯支持下,顶住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的压力,在《新时代》杂志上公开发表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在恩格斯直接指导下与伯恩施坦共同起草《爱尔福特纲领》(1891);写作《〈爱尔福特纲领〉理论部分解说》(1892)
      [后来列宁曲解恩格斯的《爱尔福特纲领批判》的批判对象,把对中央执委会原“草案”的批判说成是对后来正式通过的伯恩施坦-考茨基新“草案”的批判]
      组织原则:考茨基《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纲领的修改》(1901.10.16,“灌输”问题[社会民主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对列宁集中制原则的批评(1904)
      策略问题:《斯拉夫人与革命》、《1640、1789和1905——新式的和旧式的革命》、《社会革命》、《取得政权的道路》
[+《土地问题》(批判福尔马尔、爱德华•大卫等“巴登派”)、《反伯恩施坦论》等]
(四)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设想——“考茨基模式”的提出
       考茨基《社会革命的第二天》(中文版《社会革命》第二部分“社会革命后的日子”,何江、孙小青译,人民出版社1980.12第一版)
      “物质生产上的共产主义,精神生产上的无ZF主义,这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制度的模式。”[《社会革命》中文版P120,着重号是原有的,隶体字是我改的]
       具体来说:
       经济——在生产社会化和公有(国有和市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夺取政权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将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国家和地方所有制,也有合作社的所有制。除此之外,某些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也可以让它继续存在”,但“在无产阶级政权之下,会愈来愈使国营企业成为主要的企业形式”。[同上,P88、82]
       政治——民主。“它[无产阶级]将在一切机构中实行普选制,实现充分的出版自由和结社自由,使国家不依赖教会而独立,并将取消一切世袭特权。无产阶级将帮助各市镇地方实现完全自治,并用人民武装和裁军方式消除军国主义。”[同上,P77]
       文化——个性自由。“光靠物质生产还保证不了艺术和科学的提高。单凭财富是不可能创造出富有活力的理想生活的”,还要“高度发展精神生产”,“使物质生产与艺术、文学以及科学的生产结合起来。”[同上,P111、115]摆脱国家控制和资本束缚,“把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从资本主义统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用自由组合的社团来代替社会精神生产中的资本主义企业——这些就是无产阶级政权在精神生产方面的发展趋势。”[同上,P117]
     [评价:“考茨基模式”与“苏联模式”、“匈牙利模式”、“南斯拉夫模式”乃至“北欧模式”、“东亚模式”、“欧洲共产主义模式”、“西方马克思主义模式”相比,更接近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的关于“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关系的论述]
四、考茨基后期蜕变的主客观原因
(一)考茨基后期蜕变的客观基础
基本理论与应用研究、分支学科;“运动”与“目的”;纲领与策略;
和平、发展与战争、革命;西欧与东欧;
达尔文主义风靡世界、实证主义哲学、新康德主义等流行
(二)考茨基后期蜕变的主观根源
1、第二国际主要理论家世界观的基本缺陷
实证主义、折衷主义、进化主义、经济主义
2、 第二国际主要理论家世界观的五种倾向
① 自然主义本体论——普列汉诺夫(俄)
② 实证主义知识论——麦克斯•阿德勒(奥)
③ 折衷主义进化论——考茨基(德)
④ 经济主义决定论——保尔•拉法格(法)、亨利希•库诺夫(德)
⑤ 历史(人文)主义实践论——安东尼奥•拉布里奥拉(意)
(三)考茨基世界观基本缺陷的集中体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剖析
   1、自然主义
2、科学主义
3、折中主义
4、进化主义
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历史、认识、人性和人的本质、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历史的目的和意义等等的理解
考茨基对达尔文主义和拉马克主义、对人文地理学派、弗洛伊徳主义等等的看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8-6 09:58:56
各位:下载时,请不要忘记高抬贵手,点击一下订阅本文库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5-8 19:10:17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