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称,商品体由使用价值和价值构成,“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他接着称“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末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只剩下“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事实果真如此吗?商品体果真只剩下劳动一个属性吗?
应当承认,劳动产品转化的商品,其中包含劳动力耗费,商品体具有劳动的属性,这点谁也不否认,但除了劳动属性之外就没有其他属性了吗?如下几乎都是商品体具有的属性:
稀缺性。由劳动产品转化的商品体都是自然界无法提供人类需求的物质,人类才不得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满足其需要。之所以是无法提供,说明劳动产品是一种稀缺物质,天然物品无法替代,因而具有稀缺性。人们一般不会去制造阳光雨露,水和空气,就因为大自然能够提供满足人类的需要。
需求性。劳动产品必须是人们需要的物质,否则没有人会去做无用功,浪费体力脑力,当然为了消磨时光,打法时间除外。因此,劳动产品转化的商品体必然呈现人们的需求属性。
专属性。劳动产品生产出来总要有人宣称是谁的,或由法律规定其所有权,否则成了无主之物人类必会为此产生争议、争夺、甚至发生战争,以至于停止生产。因此,劳动产品转化的商品体必须具有表现其所有权的专有属性。
共创性。从人类的发展史看,劳动产品靠个人单打独斗的生产制造越来越少,而集体协作生产已成了人类创造劳动产品的基本方式,因为实践证明协作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生产力要远远高于个人劳动方式,也因而劳动产品转化的商品体具有共创属性。
规模性。由于劳动生产协作方式的运用,生产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劳动产品越生产越多,使人类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出它的生产优势,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因此,劳动产品转化的商品体具有规模属性。
优劣性。劳动产品转化的商品体不是一生产出来人们就毫无例外的一概接受,必须经过市场竞争筛选,是物美价廉还是粗大笨重,无一不实现优胜劣汰,因而商品体必然存在优劣好坏的属性。
创新性。由于劳动产品转化的商品体要经过市场的竞争,胜者才能有市场,才有需求,才促使人生产。为此,人们为达此目的,势必使商品体就毫无例外的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满足市场,不断满足需求,商品体也就具有了创新属性。
综上分析,马克思撇开使用性之后,只看到或只强调劳动力耗费的劳动一个属性,目的在于夸大劳动力耗费的作用。这样做的结果不但解释不了现实,说明不了问题,反而显现出自己的认识局限和立场偏见。
由于马克思的认识局限,只看到商品体的劳动属性,他也就毫无奇怪的认为交换价格只是围绕劳动力耗费价值上下波动,唯劳动力耗费价值决定交换价格,并作为交换的唯一尺度,其他都是“影响”。事实上,劳动力耗费价值在商品体交换中对价格的影响甚微,几乎看不到踪影,更谈不上什么“决定”。相反,本文上述所列的商品体属性更多的是对商品体交换价格起着决定作用。具体例证俯拾即是,不再一一列举。
稀缺性。——自然资源的稀缺性问题,其实就是一种垄断。没有任何人否定垄断的存在吧?马克思只是没有把它放在一个和劳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罢了,因为他首先研究的是完全竞争情况下的规律,然后再研究地租现象。看看资本论,有没有地租的章节?而生产品的稀缺,无非是源于资源的稀缺与劳动的稀缺。
需求性。——这是使用价值的范畴。
专属性。——这不就是分配吗?当然是谁生产的就是谁的了,没有离开劳动的范畴。
共创性。——这正是劳动的特点。
规模性。——这仍然是劳动的特点呀。
优劣性。——这不还是使用价值的范畴吗?
创新性。——这不还是劳动的属性吗?商品自己怎么创新?是研制生产这种商品的劳动者在创新啊。
没看到这句话吗?“而生产品的稀缺,无非是源于资源的稀缺与劳动的稀缺”。如果你说只要自然界没有的东西就稀缺,哈哈,那啥叫产能过剩呢??产能过剩卖不出去的东西,也是自然界所不能提供的,照你说还是稀缺的??哈哈,太可笑了。
有使用价值,才会有需求。使用价值不是“使不使用”,而是指商品对人的用途!
所有权不就是分配而来的吗??你不参加生产和分配,产品怎么可能属于你??你以为你是皇帝呀。
共创性是劳动的特点,不是商品的特点。你完全张冠李戴了。
没有劳动的规模,何来商品的规模?
你所谓的优劣性无非就是使用价值的优劣比较。使用价值不是“用与不用”,而是对人的用途。
哈哈,知道劳动是因,商品是果,这就完了嘛,没啥可讨论的了。商品为啥从不能直接利用的自然资源变成了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商品?——劳动!记住这一点吧。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