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708 20
2013-11-02
    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能增值吗?



  不管价值是“凝结”论也好,还是人类生理耗费也好,重要的问题在于,通过这些概念我们能否得出工人的劳动力价值是一个含有增值因子的结果。(增值的说法并不容易证明。若能增值那资本家为何不多雇佣工人?)

  如果价值是人类的生理耗费,那我们无法得出涉及工人的劳动价值是增值的。

  那在马克思那里是怎么得出工人的劳动价值是增值的呢?马克思也没有直接通过逻辑论证的办法得出工人的劳动价值是增值的,只是通过自己设定的一个商品价值公式,通过察看哪些项与人的劳动相关,而得出工人的价值是增值的。当然,它涉及的前提条件是资本家不劳动,劳动概念只是体力付出。

  W=C+V+M

  马克思的价值公式其实是一个商品价格公式。用价格来说明问题当然就容易得多,但用价值就不那么容易了。在没有论证出工人劳动价值是增值项前,剩余价值是否归于工人创造是无法得出结论的。如果象马克思那样将剩余价值归于工人劳动价值,那么剩余价值一项完全应该与工人的价值合并成一项来表示。但是,如果将工人的劳动价值与剩余价值合并成一项,那马克思的价值公式就成了怪物了,没有人能看懂。剩余价值就成了工人劳动价值的函数了。能否将剩余价值从工人的劳动价值中分离出来并不象马克思那样列一个公式就能够解决的。


  如果剩余价值成了工人劳动价值的函数,也就是工人的劳动本身具有增值能力,那工人就完全不必去资本家那里打工了。所以,工人的劳动价值能否具有增值能力是个不容易论证的问题。


  再之,如果工人的劳动价值具有增值能力,包含剩余价值,那马克思的价值定义又与这个理论不自洽了。要重新定义了。价值就不仅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无差别劳动了,还有贡献给社会的“社会资本”。那马克思该如何圆这个自洽逻辑,必须得重新定义价值,这样资本论就可能不是现在这样的面目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1-2 16:09:42
马克思的逻辑是:
工人按劳动力的价值出售,按劳动价值收款。劳动力的价值是保底收入,劳动价值是变动收入。如果有剩余价值,它就包括剩余价值,如果没有剩余价值,他就按保底计算。按马克思的理论,正常的社会秩序是资本家建好工厂,招工人来劳动,如果 他的劳动力价值是3先令/6小时,那么工人就只能劳动6小时,资本家将这产品也只能卖3先令,然后再招工人------如此循环。
依照马逻辑:汽车制造商应该按汽车价值出售,然后按汽车的运输收入收款。

劳动的价值有可能增殖,也可能贬值。但无论增殖、贬值,它的所有权已经转移了,依附于所有权的收益、风险、处置等权利也相应转移。不能再按经营结果来计算劳动的价值。如果  这样,那就意味着工人在出卖劳动力(劳动)前并不知道他所出卖的东西的价值是多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 16:56:04
马克思的资本论具有历史和阶级特征,尤其是政治意义,鲁迅用纸笔“战斗”、马克思用的是“经济理论”去战斗,说白了都是鼓动别人去战斗,二者的相同点在于都是斗争工具。当然,现在已有鲁迅文章全面退出中学课本的动作,中国把经济学一度叫做政治经济学真是道出了本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实政治文学更是突出的。

价值、就按剩余价值说吧,是一个多元、多变量函数,不仅仅是工人劳动价值的函数,很显然,剩余价值的源泉并非来自唯一的工人的劳动,起码他也包括资本家的劳动(智力劳动),马克思“忘记了”资本家的劳动,这一点楼主也说了。

价值的增值大多本质来源于人类劳动,包括体力和智力,但其实现是有条件的,就是要具备一些生产要素;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家提供了两种要素:(1)物质要素,就是物质资本,如材料、工具等(2)劳动力要素,一般是智力要素,外加体力要素,只是资本家提供的体力与工人在质和量上、表象上有些差异。

而工人一般只认为提供一种要素:(1)即劳动(力)要素。

所以如果按照要素分配,资本家显然提供的要素要多于工人,具体来说资本家提供:(1)物质资本(2)智力资本(3)体力资本。物质资本是工人没有提供的!同时资本家的智力资本多于体力资本。
工人提供的资本是:(1)体力资本(2)智力资本。只是工人提供的体力资本多于智力资本。

由于资本家提供的资本要素比工人多一样,即物质资本,所以按要素分配,当然要多一份!
另外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要多于体力资本,所以资本家分的的利润又多一些。

当然,工人提高自己的智力资本,便可以分享更多的利润。
工人的智力资本的份额在提升,分配能力便不断提升。
分配实际上既考虑了要素,又考虑了要素贡献大小:
(1)资本家多出了一种物质要素,所以要多分配;
(2)资本家的智力资本大于工人,所以要多分配;;
(3)而工人往往以体力资本一样要素参与分配,所以分的少。
要知道,体力资本和智力资本是一种相对物:打个比方,在高校上课就是“简单体力劳动”,而科研就是“复杂智力劳动”,呵呵……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是相对的,智力资本和体力资本也是相对的。

马克思这一套,论坛里有很多精彩的评述,呵呵:)
——我随便瞎扯几句,别认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 16:58:41
质疑非常到位!

工人劳动时间不变,劳动力耗费价值则不变,“凝结”在商品上也不可能改变。所以马所谓“剩余价值在生产中创造,交换中实现”的说法纯属昏话,不变的价值何来的“剩余”?马显然无招,于是就用一个价格公式来张冠李戴,瞒天过海。

其次,价格公式用了就用了,马明知资本家需要的是价格,对“凝结”在商品上的劳动力耗费不感兴趣,他怎么会得出“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的结论呢?又是莫名其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6 09:33: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6 09:50:31
龚民 发表于 2013-11-6 09:33
后面结论错。机器改进、效率提高,“凝结”在商品上的劳动也会改变。
  看了下,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而已。

  从劳动力价值的角度来说,劳动时间不变,价值不变。“凝结”不变。(这里没有指单个商品)

  从你的说法角度来说,具体到单个商品的劳动时是变的,所以,单个商品上的“凝结”是改变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