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完了《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英文原名 One Up on Wall Street: How to Use What You Already Know to make Money in the market by Peter Lynch & John Rothchild). 估计出版社在定名的时候头疼了好久,最终选定了这么一个四平八稳的畅销书名称,所以与英文原名字面意思相去甚远。毕竟,名人的名字永远是一本书的广告关键词。我越来越喜欢机械工业出版社这个华章经管系列了,他们几乎垄断了所有的经典数目在中国的出版。
在书店里逡巡的时候,这本书吸引我的是封面上作者的照片,这样一个头发雪白的老头这么友好地面带微笑看着你,神情安宁,甚至有些腼腆,这种智者才有的谦逊风度让我好感萌生——这似乎也是另一个我敬重的彼得打动我的原因。这本书的内容,最终也赢得了我的敬意。
作者的核心理念就是:在你的生活周围寻找你了解公司的投资机会,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价位买进,并且在公司发展良好的前提下,持续地、长期持有,直到公司的发展状况出现重大改变或者停滞不前或者你找到了更好的投资机会再抛出。在这个过程中,不理会市场的波动和震荡,不预测股市,也不理会你的内心感觉。(听起来多么简单? 呵呵,可是这个世界上能做到尽善尽美的,就那么几个人)。作者用一系列生动的、风趣的、幽默的、惊人的,当然也有惨烈的的事例和数据阐述了这种投资策略的理论背景和执行策略。
这本书至少有以下几点让我感到钦佩,并且成为我认为它值得反复长期阅读的原因:
作为“全球基金经理”(《时代》杂志评),作者创造了13年创造年平均复利回报率29%的投资奇迹(他掌管的麦哲伦基金从1977年的2000万美元成长成1990年的140亿美元,投资受益率为29倍)。他对于基金管理的贡献和影响力,不逊于乔丹至于篮球。这样一位掌管超过一个国家GDP数量级资金的传奇大师,写书的口吻却异常平和亲切,像一位退休的外公给高中暑假回家的外孙聊天一样毫不矫揉造作。当然,这本书写于1989年,那时候的世界还是一个前信息化时代——那时候计算机和网络还没有像现在一样发达,世界并没有被像现在一样被浮躁的毛头小子掌握,信息也没有被某几个巨头所“管理”。虽然这本书的目标读者一开始就定位为普通个人投资者,而不是基金经理,我还是被作者思维的沉静和对读者的尊重感动。作者不断地强调管理1400只股票投资组合的痛苦以及身为“专业投资者(Professional Investor)”在种种行业选股准则中艰难腾挪的掣肘下不得不错过很多投资机会的遗憾(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定任何共同基金都不得持有任何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0%以上,而且对于任何股票的投资总额不得超过基金总额的5%)。“如果你是一个业余投资者,恭喜你,没有人会强迫你去购买1400只不同的个股,也不会有人让你把资金分配在100只股票上”。“更重要的是,业余投资者可能会在家附近或者工作的地方寻找到绝佳的投资机会,而且会在分析师得到信息把股票推荐给基金经理人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前。” 这种对读者的尊重和行文的低调,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往往是真正的智者才能具备的。(对于国内某些沾沾自喜的垃圾管理、投资类书籍作者,我只能表示同情和漠视)
幽默感。你估计很难相信,一本讲股票投资的书能写得如此生动有趣。这必定归功于作者的年龄(退休时46岁)和深厚的行业积累。作者以轻松的口吻引用一些数据,讲述数百倍乃至上千倍投资回报神话——对了,这类例子一般持股跨度一般都超过10年,当然也有讲买空股票结果股价上涨100倍的悲惨故事。作者对日常生活的感悟也被揉进了本书,你可以从中发现彼得是一个非常好玩、热爱生活的人。(现在成了一个可爱的老头了,呵呵)
另外这本书有几点精华,值得与大家分享:
为什么要投资股票(或者说:股票投资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条件、素质)。
如果你已经买了一套房子。作者阐述了种种理由,最关键的:买房子是几乎任何人都能做得相当不错的投资。有趣的是,“还有一些重要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投资房屋比投资股票做得好。当你在周日报纸上看到‘房价大跌’这个标题时,你不会吓得马上将房屋出手。报纸分类广告不会把你的房子周五收盘价格刊登出来,在电视节目下方也不会把你和邻居房子价格一条条展示给你看,新闻播报员也不会在节目一开始就广播10大最活跃房地产排名——“某某路100号今日价格下跌10%,这一地区住户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可以解释这次下跌”。另外“房地产和股票一样,长期持有的赚钱可能性。人们买卖股票要比买卖房屋便捷得多,卖掉一套房子时要用一辆大货车来搬家,而卖掉一只股票只需要打个电话就可以搞定。”(更别现在只需要点击两下鼠标了)。 “难怪人们能在房地产市场上赚钱却在股票市场上赔钱,他们选房子往往要花几个月时间,而选择股票时却只花几分钟时间。事实上,他们在选择一个好微波炉时花的时间也比选择一只好股票的时间多得多。” (很遗憾,上海的房价让我还没有信心在参与股票投资之前全款买一套像样的房子)
如果你未来几年都不需要这笔钱。作者给出了一个最简单的判定标准:你在股票市场投入的资金只能限于你能承受得起的损失数量,即使这笔损失真的发生了,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对你的日常生活产生任何影响。呵呵,这个标准可是相当高的。据我所知很多人在2006年卖房子买股票,不知道这波行情是否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出于某种莫明其妙的原因,我始终对国内股票敬而远之。刚刚又想起一个问题:如果个人投资者很成功,初始的小额投资膨胀到一个很可观的数量级并且对可以对投资者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是不是他就应该撤出部分现金,控制投资额度到一个“不会产生”的范围呢?呵呵,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果你具有以下个人素质,你股票投资成功的机会要大得多:耐心、自立、常识、对于痛苦的忍耐力、心胸开阔、超然、坚持不懈、谦逊、灵活、愿意独立研究、能够主动承认错误以及能够在市场普遍性恐慌中不受影响保持冷静的能力。——这位老先生道出了我朦朦胧胧开始对股票投资感兴趣的原因,因为所有这些素质几乎是做任何事情成功必需的必要条件。所有可能的错误和挫折都是对人心智的锤炼。呵呵,我倒不一定指望有多少盈利,只希望通过这种最能锻炼人承受力的游戏得到一些东西。如我一个朋友所说:如果你连得失都看淡了,你就超脱了。 至关重要的还有:你要能够抵抗得了你的人性弱点以及内心的直觉。因为“投资的窍门不是要学会相信自己内心的感觉,而是要约束自己不去理会内心的感觉,只要公司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就一直持有你的股票。”
如何选股:相比那些花里胡哨的模型和夸大其词的巫术,我比较乐观地相信这位执掌过超过100亿美元而且保持年29%增长率的基金经理的经验。摘抄一些有趣的标准:“公司名字听起来枯燥乏味,甚至听起来可笑”、“公司业务枯燥乏味甚至令人厌恶”、“机构没有持股,分析师不追踪”、“公司处于一个零增长行业”、“公司有一个利基”(niche:本意少人关注的小缝隙,意指在市场中通常被大企业所忽略的某些细分市场。)、“人们要不断购买公司的产品”、“公司是高技术产品的用户”、“公司或者公司雇员在回购股票”。另外,作者避而不买的股票原则是:“避开热门行业的热门股”、“避开被吹捧为‘下一个’的公司”、“避开‘多元恶化’的公司”、“当心小声耳语的股票”(指小道消息满天飞的)、“避开小心过于依赖大客户的公司”。
长期投资:在这部分作者介绍了作为一个个人投资者,如何获得真实的公司信息,如何理解重要的财务分析指标以及如何定期核查这些信息,以及如何构建投资组合、如何选择买入卖出时机。当然作者也保守地批判了期权、期货和卖空的风险。——我知道你肯定会觉得这些内容一定写得很枯燥,然而作者再一次用简明、风趣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述了如何以最经济、最“笨”的方法做出投资决策以及背后的深刻教训。这里面有许多成功的故事(在持有的股票上涨20倍以后的镇静),也有许多挣扎的体验(面对一只持有数年的股票“石头心电图”一样的价格走势依然镇定自若),我分明看到一个33岁的而立男人如何在经年累月的跌宕起伏中成长、成熟,最终在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面前依然可以物我两忘。我以一个股票菜鸟的阅读经验来评价:这部分可能是我读过的最真诚、最风趣、最“值钱”的投资建议。这哪里是仅仅在讲股票投资,简直是讲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在风云变幻的世界里坚持你的原则。
掩卷长思,依然有几点问题没有得到答案:个人投资者如何在长期持有股票同时不断增加可用资金投入,扩大投资规模?长期投资和短期投机之前模糊的界限对于实力弱小的个人投资者如何掌控?(作者持有的资金数量级当然是我们这些小鱼小虾无法比拟的,抗风险能力也是无法比较的)。当然这些都是技术问题,需要我更多的实践和学习了。
最后附上作者让我醍醐灌顶的一句话:“(股票)市场应该是与(股票)投资无关的。如果我能使你相信这一点,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因此,不要预测股市。
作为一个投资股票的新手,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股票的理解大概也就是图表,K线,红绿的数字。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是抱着这种心态来读的。总是期待着林奇能给出一堆一堆的复杂数学公式来解释一支股票的上涨和下跌,用高深的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宏观的市场,用严谨的学术论证来解释一个公司的运营。但是,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经验谈,而绝非一本武林秘籍。
很喜欢林奇的写作风格,用最平实的语言阐述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而其中有一些经验更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是内里又有着合乎逻辑的解释。投资那些名字很2的公司。看上去本身就很2的经验却真的行的通。因为很2的公司名字很容易被人忽视,而被大机构和分析员忽视的好公司就意味着业余投资者会有更多的机会得到投资回报。一上来就高大上的名字,往往会被分析员,机构以及基金盯上,业余投资者要么成为机构的牺牲品,要么就只能分小一部分成长公司的业绩。
而另一条建议是找一家做很2的生意的公司,收废品的,办丧事的,卖面包圈的,卖汉堡包的。看到这的时候我觉得大部分人都会有WTF的感觉。但事实上越精尖的行业或者公司对业余投资者来说往往意味着更大的风险。信息不对称,市场不熟悉,前景不明朗对业余投资者来说都是致命的。而很2的公司做的业务简单易懂,而且在一个相对平稳的市场里,只要有相对还不错的管理和资金就能让企业稳步的上升,而股价也会慢慢的升高。
另外在林奇的投资体系里,股票被分为了六种,而他也对这六种股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选择什么样的公司就是在选择一个类型,而某种类型的公司的表现,风险和期待都被林奇阐述的很详细。是缓慢型,快速增长型,还是周期型,只要将公司放进这六个类别里,就能制定一个还不错的投资组合和投资计划。这也是林奇的经验之谈。用时间积累起来的一点一滴的经验来解释一个繁复变化的市场。本身就能看出林奇的诚意和对这个终身事业的热爱。
而对林奇来说,投资股票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直股票的成长动辄就需要3,4年甚至十几年。对一般的投资者来说是考验耐心的游戏,但对林奇来说这就是股票价值投资的本来面目。等待,耐心,对自己和公司抱有信心。林奇也捎带着谈了一下期权,期货和做空,他认为这些都是一些上不得台面的投机行为,是一种赌博。而投资并不是赌博,是一种理智的游戏。用理智,智慧和纪律得到应有的回报。而这种回报是与公司的成长相关联的。而不是靠投机取巧获得的。
整本书的最后一句话很好的解释了投资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个理念:You have to keep your priorities straight, if you plan to do well in stocks. 保持优先级的稳定,以一个理智的系统来投资股票,而不是经验,小道消息,感情,以及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