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9951 30
2014-02-23

One Up on Wall Street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最受普通投资者欢迎与推荐的投资经典,全球选股者著作,销量超过百万册的超级畅销书)

作者:Peter Lynch (彼得·林奇)

英文版出版社:Simon & Schuster
中文版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英文版页数:304
中文版页数:303

内容简介: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系统介绍如何做好股票投资的充分准备,如何从生活和工作中开始寻找你最喜爱的上市公司股票,如何分析上市公司的业务、财务、股票等基本面情况以及如何正确认识股价的波动,在股票投资中想要知道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中找到答案。
  只要用心对股票做一点点研究,普通投资者也能成为股票投资专家,并且在选股方面的成绩能像华尔街的专家一样出色。
  对于外行人来说,投资机会随处可见。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商业的发展趋势,留心一下周围的世界,从购物中心到自己工作的地方,你就可以比专业分析人员更早地发现那些潜在的将会大获成功的公司
  如果投资者能够不被整个市场行情的波动以及利率的变动影响,那么进行长期投资的投资组合一定会给其带来不菲的回报。

作者简介:
       彼得·林奇,是美国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资专家。他对投资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对篮球的贡献,他把基金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将选股变成了一门艺术。
  彼得·林奇生于1944年,15岁开始小试投资,赚取学费,1968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取得MBA学位。
  约翰·罗瑟查尔德与彼得·林奇合作出版过《战胜华尔街》在《时代》《财富》《价值》等刊物上均发表过文章。

相关推荐:
       销量超过百万的超级畅销书
  普通投资者的投资经典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专家
  彼得·林奇的经典佳作
  最受普通投资者欢迎与推崇的投资经典
  出版10年,销量超过百万册,畅销全球。鼓励普通投资者建立战胜专业投资者的信心。系统讲述了一套简单易学的股票投资策略。将股票分为6大类型逐一分析,总结出10倍股的13个特点,提醒避开6种危险股。如何构建投资组合,应持有的合理股票数量,买入、卖出股票的时机。如何从证券公司、公司年报等渠道获得信息。如何利用市盈率、每股账面价值等进行投资分析,在财务报表中找到真正值得参考的数据,在看似没有机会的股票中找到“黑马”。分析常见的投资心理误区,帮助投资者避开投资陷阱。没有深奥的理论,让菜鸟级的投资者也能心领神会。

媒体及名人推荐:
  • 如果我要送我孙子礼物,我就买这本书给他们。
   ——巴菲特

  • "All investors would do well to heed this advice."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The #1 money manager."
      -- Time

  • "A witty, insightful and engaging look at the world of stock picking through the eyes of one of America's premier stock pickers."
      -- Joy O. Light, profess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电子版资料: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英文版:https://bbs.pinggu.org/thread-2914688-1-1.html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中文版:https://bbs.pinggu.org/thread-604834-1-1.html


欢迎大家推荐优质经管书籍,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书评中来~
私信楼主就好:)

【往期链接】(有奖评论分享仍在进行中)
【有奖活动】★★原创书评征集令★★
《证券分析》 本杰明•格雷厄姆 / 戴维•多德
《投资经典:金融炼金术》 乔治·索罗斯
《漫步华尔街》 伯顿 G.马尔基尔

《战胜华尔街》 彼得·林奇 / 约翰·罗瑟查尔德

《史蒂夫·乔布斯传》 沃尔特·艾萨克森
《风雨哈佛路》 莉丝·默里
《股票作手回忆录》 埃德温·李费佛
《非理性繁荣》 罗伯特·J·希勒
《说谎者的扑克牌》 迈克尔·刘易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2-23 09:30:44
网友说:
  • 人生就是一个超级投资组合,你得学会如何去管理:
         1、对熊市心存感激
   次阅读这本书是在去年,当初我还是一个投资方面的门外汉。蒙天津豆友大树推荐,我有幸接触到彼得•林奇。读后有许多感受,但由于涉市未深,我被当时的市场气氛所鼓舞,幻想着市场走出新的一浪来,结果深陷其中。一路走走停停,进进出出,调来调去皆是亏损。的结论是,在一个下行的市场中,你根本就抓不住反弹。
   尽管如此,我依然对过去一年的熊市心存感激。一个真正的投资者,一上来就经历熊市,有利于树立较强的风险意识。一旦具备了这样的意识,将有利于今后审慎地对待自己的资金和投资组合。
   然而,当市场下行到2000点以下时,我却比任何一个人都要有信心。原因在于,尽管我不知道市场明天会走向何处,真正的底部在哪里,但我知道这个市场的风险释放已接近尾声。这是我在三四周前敢于增加仓位的主要原因。当然,我也不敢把所有的现金都押上,因为我得留点儿钱以备最不幸的系统性风险出现。
   事实上,我们应当对熊市心存感激,正如对人生的种种逆境心存感激一般。于智者而言,逆境创造了的成长机会。顺境则类似于牛市,是一个风险不断积累的过程。   
   2、按巴菲特的方法选股,按彼得•林奇的方法管理投资组合
   最近我开始试着按照投资组合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股票,到昨天为止,我的组合中有17只股票, 仓位大约为62%。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对于一个个人投资者而言,将有限的资金分散在这么多股票上,有必要吗?说实话,这些股票中除了三五只有长期持有的价值外,另外一些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和确切的检验。不过,在认真细致地对其做出必要的审查以前,我暂时不知道该如何调整自己的仓位和结构。既然看不准,就适当多拿一些,以便更有效地观察其长期表现。
   基本上,我是按照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方法来选择股票,按照彼得•林奇的方法来管理投资组合的。前者可以保证我按照严格的标准、以合理的价格拿到优质资产,后者可以保证我随时将相对而言质差价高的股票剔除出去,换成质优价廉的股票。
   如果市场不出现系统性的上涨和下跌,我将暂时不会调整自己的仓位。即便调整,我的策略也只能是,若在目前基础上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挫,则继续买入。换句话说,在2000点以下,我的策略是净买入;在2000点到4000点,我的策略是持股,但每隔一段时间要审查并调整一下股票;在4000点以上,我将处于净卖出状态。
   从目前的市场氛围来看,市场很有可能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横盘状态,所以,我所做的工作只能是认真审查现有的投资组合,不断优化股票结构。最终的目的是,将大部分资金集中到最有把握的5只股票上,同时用少量资金继续追踪10只左右的股票。
   3、人生就是一个超级投资组合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对不同的东西感兴趣,爱情,亲情,友情,健康(身与心),财富,权力,知识,智慧……都是我们追求的东西。
   有时候,我们会沉溺于爱情,对其他的东西视而不见。这时,我们甚至会认为,为了爱情,我们可以放弃其他的一切。是的,爱情固然重要,但是,因此而放弃健康,放弃亲情,放弃作为生存基础的事业,难道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吗?
   有时候,我们沉醉于事业,对其他的东西视而不见。这时,我们甚至会认为,为了事业,我们可以放弃其他的一切。是的,事业固然重要,但是,因此而忽略家庭、健康等等,难道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吗?
   以我为例,最近一段时间沉迷于投资研究,放弃了大量的社交,忽略了一些应尽的责任与义务。问题是,即便你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投资上,市场也不会因此而加快其运行节奏,你依然需要耐心地等待自己的投资组合按照特定的规律运行。这时候,最有效的方式其实是,每过一段时间就检查一下自己的投资组合,特别是当市场处于阶段性乐观和悲观情绪之下时更应如此。除此之外,我看不出一个人有多大必要老盯着股票的涨涨跌跌。
   因此,这时候的理性决策就是,减少在投资方面的注意力,将省出来的时间用于人生最薄弱的环节。
   如果把人生看做一个超级投资组合,那么,时间就是现金流。将时间分配到哪里,就相当于将钱投资在哪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需要在不同的方向上花费不同的时间。限度占用我们时间的地方,就相当于是我们的重仓股,的原因就是它对我们意义重大。而即便是相对不太重要的方向上,我们也应当适当花一些时间,因为我们拿不准它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于是,时间分配与调整,就成为人生这个超级投资组合的重中之重。   
   4、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
   在管理人生这个超级投资组合的过程中,我们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定期检查投资组合。正如未经省察的投资组合风险不可控一样,未经省察的人生也难以说是有意义的。因此,我们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就认认真真地检查一下自己的各个方面是否正常。如果某个方面出了问题,就应多花一点儿时间去解决之、改进之,直到每一个方面都处于良性状态。
   合理安排现金流。如果某些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就应该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如果某些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就应当有意识地予以加强。这一点,因人因时而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定。
   及时剔除不良资产。有时侯,我们会有意无意地在某些方面积累了一些不良资产,除非我们理性地反思,否则很难意识到这些资产质地有多差。一旦我们发现这些资产严重损害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发展质量,我们就应该下决心与其进行坚决的切割。
   不断买入优质资产。只要有时间,就应该想办法花在真正值得花费的地方。除非我们坚持把时间花费在最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加人生意义的地方,否则,我们很难达到合意的境地。
   好了,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读书和写作方面投入的精力实在是太多啦,以至于忽略了人生中许多重要的方面。同时,我在投资方面花费的时间虽然比较多,但效率并不高,需要进一步改进时间的使用方式,尽可能加强公司基本面研究,少花时间观察短期的涨与跌。这些,我都必须坚决作出重大调整。   
   我的朋友,你可曾认真省察过你的人生,是否愿意更好地管理你的人生?
   我希望你可以花一点儿时间认真思考一下以上问题,尽可能让自己过得更合意些。
   祝你好运!

  • 稀有且昂贵的耐性:
         这几天看完了《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英文原名 One Up on Wall Street: How to Use What You Already Know to make Money in the market by Peter Lynch & John Rothchild). 估计出版社在定名的时候头疼了好久,最终选定了这么一个四平八稳的畅销书名称,所以与英文原名字面意思相去甚远。毕竟,名人的名字永远是一本书的广告关键词。我越来越喜欢机械工业出版社这个华章经管系列了,他们几乎垄断了所有的经典数目在中国的出版。
   在书店里逡巡的时候,这本书吸引我的是封面上作者的照片,这样一个头发雪白的老头这么友好地面带微笑看着你,神情安宁,甚至有些腼腆,这种智者才有的谦逊风度让我好感萌生——这似乎也是另一个我敬重的彼得打动我的原因。这本书的内容,最终也赢得了我的敬意。   
   作者的核心理念就是:在你的生活周围寻找你了解公司的投资机会,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价位买进,并且在公司发展良好的前提下,持续地、长期持有,直到公司的发展状况出现重大改变或者停滞不前或者你找到了更好的投资机会再抛出。在这个过程中,不理会市场的波动和震荡,不预测股市,也不理会你的内心感觉。(听起来多么简单? 呵呵,可是这个世界上能做到尽善尽美的,就那么几个人)。作者用一系列生动的、风趣的、幽默的、惊人的,当然也有惨烈的的事例和数据阐述了这种投资策略的理论背景和执行策略。   
   这本书至少有以下几点让我感到钦佩,并且成为我认为它值得反复长期阅读的原因:   
   作为“全球基金经理”(《时代》杂志评),作者创造了13年创造年平均复利回报率29%的投资奇迹(他掌管的麦哲伦基金从1977年的2000万美元成长成1990年的140亿美元,投资受益率为29倍)。他对于基金管理的贡献和影响力,不逊于乔丹至于篮球。这样一位掌管超过一个国家GDP数量级资金的传奇大师,写书的口吻却异常平和亲切,像一位退休的外公给高中暑假回家的外孙聊天一样毫不矫揉造作。当然,这本书写于1989年,那时候的世界还是一个前信息化时代——那时候计算机和网络还没有像现在一样发达,世界并没有被像现在一样被浮躁的毛头小子掌握,信息也没有被某几个巨头所“管理”。虽然这本书的目标读者一开始就定位为普通个人投资者,而不是基金经理,我还是被作者思维的沉静和对读者的尊重感动。作者不断地强调管理1400只股票投资组合的痛苦以及身为“专业投资者(Professional Investor)”在种种行业选股准则中艰难腾挪的掣肘下不得不错过很多投资机会的遗憾(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定任何共同基金都不得持有任何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0%以上,而且对于任何股票的投资总额不得超过基金总额的5%)。“如果你是一个业余投资者,恭喜你,没有人会强迫你去购买1400只不同的个股,也不会有人让你把资金分配在100只股票上”。“更重要的是,业余投资者可能会在家附近或者工作的地方寻找到绝佳的投资机会,而且会在分析师得到信息把股票推荐给基金经理人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前。” 这种对读者的尊重和行文的低调,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往往是真正的智者才能具备的。(对于国内某些沾沾自喜的垃圾管理、投资类书籍作者,我只能表示同情和漠视)   
   幽默感。你估计很难相信,一本讲股票投资的书能写得如此生动有趣。这必定归功于作者的年龄(退休时46岁)和深厚的行业积累。作者以轻松的口吻引用一些数据,讲述数百倍乃至上千倍投资回报神话——对了,这类例子一般持股跨度一般都超过10年,当然也有讲买空股票结果股价上涨100倍的悲惨故事。作者对日常生活的感悟也被揉进了本书,你可以从中发现彼得是一个非常好玩、热爱生活的人。(现在成了一个可爱的老头了,呵呵)   
   另外这本书有几点精华,值得与大家分享:   
   为什么要投资股票(或者说:股票投资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条件、素质)。   
   如果你已经买了一套房子。作者阐述了种种理由,最关键的:买房子是几乎任何人都能做得相当不错的投资。有趣的是,“还有一些重要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投资房屋比投资股票做得好。当你在周日报纸上看到‘房价大跌’这个标题时,你不会吓得马上将房屋出手。报纸分类广告不会把你的房子周五收盘价格刊登出来,在电视节目下方也不会把你和邻居房子价格一条条展示给你看,新闻播报员也不会在节目一开始就广播10大最活跃房地产排名——“某某路100号今日价格下跌10%,这一地区住户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可以解释这次下跌”。另外“房地产和股票一样,长期持有的赚钱可能性。人们买卖股票要比买卖房屋便捷得多,卖掉一套房子时要用一辆大货车来搬家,而卖掉一只股票只需要打个电话就可以搞定。”(更别现在只需要点击两下鼠标了)。 “难怪人们能在房地产市场上赚钱却在股票市场上赔钱,他们选房子往往要花几个月时间,而选择股票时却只花几分钟时间。事实上,他们在选择一个好微波炉时花的时间也比选择一只好股票的时间多得多。” (很遗憾,上海的房价让我还没有信心在参与股票投资之前全款买一套像样的房子)  
   如果你未来几年都不需要这笔钱。作者给出了一个最简单的判定标准:你在股票市场投入的资金只能限于你能承受得起的损失数量,即使这笔损失真的发生了,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对你的日常生活产生任何影响。呵呵,这个标准可是相当高的。据我所知很多人在2006年卖房子买股票,不知道这波行情是否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出于某种莫明其妙的原因,我始终对国内股票敬而远之。刚刚又想起一个问题:如果个人投资者很成功,初始的小额投资膨胀到一个很可观的数量级并且对可以对投资者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是不是他就应该撤出部分现金,控制投资额度到一个“不会产生”的范围呢?呵呵,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果你具有以下个人素质,你股票投资成功的机会要大得多:耐心、自立、常识、对于痛苦的忍耐力、心胸开阔、超然、坚持不懈、谦逊、灵活、愿意独立研究、能够主动承认错误以及能够在市场普遍性恐慌中不受影响保持冷静的能力。——这位老先生道出了我朦朦胧胧开始对股票投资感兴趣的原因,因为所有这些素质几乎是做任何事情成功必需的必要条件。所有可能的错误和挫折都是对人心智的锤炼。呵呵,我倒不一定指望有多少盈利,只希望通过这种最能锻炼人承受力的游戏得到一些东西。如我一个朋友所说:如果你连得失都看淡了,你就超脱了。 至关重要的还有:你要能够抵抗得了你的人性弱点以及内心的直觉。因为“投资的窍门不是要学会相信自己内心的感觉,而是要约束自己不去理会内心的感觉,只要公司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就一直持有你的股票。”  
   如何选股:相比那些花里胡哨的模型和夸大其词的巫术,我比较乐观地相信这位执掌过超过100亿美元而且保持年29%增长率的基金经理的经验。摘抄一些有趣的标准:“公司名字听起来枯燥乏味,甚至听起来可笑”、“公司业务枯燥乏味甚至令人厌恶”、“机构没有持股,分析师不追踪”、“公司处于一个零增长行业”、“公司有一个利基”(niche:本意少人关注的小缝隙,意指在市场中通常被大企业所忽略的某些细分市场。)、“人们要不断购买公司的产品”、“公司是高技术产品的用户”、“公司或者公司雇员在回购股票”。另外,作者避而不买的股票原则是:“避开热门行业的热门股”、“避开被吹捧为‘下一个’的公司”、“避开‘多元恶化’的公司”、“当心小声耳语的股票”(指小道消息满天飞的)、“避开小心过于依赖大客户的公司”。  
   长期投资:在这部分作者介绍了作为一个个人投资者,如何获得真实的公司信息,如何理解重要的财务分析指标以及如何定期核查这些信息,以及如何构建投资组合、如何选择买入卖出时机。当然作者也保守地批判了期权、期货和卖空的风险。——我知道你肯定会觉得这些内容一定写得很枯燥,然而作者再一次用简明、风趣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述了如何以最经济、最“笨”的方法做出投资决策以及背后的深刻教训。这里面有许多成功的故事(在持有的股票上涨20倍以后的镇静),也有许多挣扎的体验(面对一只持有数年的股票“石头心电图”一样的价格走势依然镇定自若),我分明看到一个33岁的而立男人如何在经年累月的跌宕起伏中成长、成熟,最终在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面前依然可以物我两忘。我以一个股票菜鸟的阅读经验来评价:这部分可能是我读过的最真诚、最风趣、最“值钱”的投资建议。这哪里是仅仅在讲股票投资,简直是讲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在风云变幻的世界里坚持你的原则。   
   掩卷长思,依然有几点问题没有得到答案:个人投资者如何在长期持有股票同时不断增加可用资金投入,扩大投资规模?长期投资和短期投机之前模糊的界限对于实力弱小的个人投资者如何掌控?(作者持有的资金数量级当然是我们这些小鱼小虾无法比拟的,抗风险能力也是无法比较的)。当然这些都是技术问题,需要我更多的实践和学习了。   
   最后附上作者让我醍醐灌顶的一句话:“(股票)市场应该是与(股票)投资无关的。如果我能使你相信这一点,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因此,不要预测股市。

  • 彼得·林奇和他的成功投资:
         专家和大师的区别是大师总是能够把复杂的事情用简单易懂的通俗语言来解释清楚。对于股票投资这种入门门槛比较低的行业来说,国内的、国外的、技术的、基本的,各类专家可谓是数不胜数,不过真正说到大师,那或许用十个手指头就可以数得过来。无论我们如何的压缩这个名单,相信彼得.林奇的名字是永远不会被遗漏的。  
  彼得.林奇是世界上的共同基金麦哲伦基金的前基金经理,在他的管理下,麦哲伦基金从1800万美元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基金成长为120亿美元的全球基金,13年的时间里基金收益高达29%年复利。彼得.林奇还是个高产的作家,写了3本关于股票投资的书,介绍了其投资理念和方法的前两本都是长盛不衰的投资类畅销书。尤其是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几乎囊括了彼得林奇的全部投资智慧。  
  虽然该书的版于1989年出版,比中国股市的历史还要长,但是书中的内容却丝毫没有落伍之处。相反随着近几年国内的证券市场逐步走向成熟,来自美国成熟市场的投资理念越发的具有指导性。而在其千禧年纪念版中彼得林奇的自序更是为国内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大师思路的绝好机会。   
  彼得林奇的投资理念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好公司的股票迟早会有良好的表现。因而林奇崇尚对上市公司的分析和调查,当然,林奇并不认为对上市公司的分析和调查需要怎样高深的知识和方法,这并不是基金经理们的特权,相反林奇认为每一个普通的投资者只要用自己3%的脑力就能在选择股票的时候,和那些处在平均水平之上的华尔街专业人员选得一样好。   
  对于找寻值得投资的股票,彼得林奇往往是从生活中和身边的事情开始,其主要思路就是产品――上市公司――股票这个顺序。从生活中发现的畅销产品挖掘出能够上涨几倍的潜力股票正是彼得林奇的强项,也是其草根企业调查文化的典型模式。当然,这和美国的上市公司达到上万家,几乎每一种产品后面都有上市公司的背景有关。虽然国内还没有达到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每一种产品都有上市公司背景这种程度,但是类似的线索还是不少的。这里说一个我个人的真实体验,2005年随着近几年汽车产量的不断提高和汽车价格的下降,整个汽车行业从前几天的高峰期进入了盈利大幅削减的衰退期。不过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汽车公司都是这样的,江淮汽车主要生产轻卡和瑞风MPV商务车,这些产品主要供应给中小企业的商务用户,对于商务用户来说,只要有需求就会购买汽车,不会因为汽车价格下降而推迟购车计划,这一点从江淮汽车2004~2005年的汽车销量就可以看出。更为重要的是我周围的经营中小型企业的朋友中,已经有两个购买瑞风MPV商务车的。因此,我判断江淮汽车受汽车行业萧条的影响很小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5.5元附近大量买入江淮汽车,之后江淮汽车果然在大盘向下的情况下逆势上涨,经过一年多一点儿的时间已经实现翻番(复权后)。还有一次是去年年末,我的一位从事电梯电缆生意的朋友出差到北京,在聊天过程中向我诉苦,因为铜价大幅上涨,导致公司的成本大幅提高,利润下降,生意越来越难做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之后我查看了伦敦铜期货走势,发现已经连续上涨很长时间了,于是买入了国内生产铜的云南铜业和江西铜业,之后国内有色金属股票大幅上涨,我虽然没能一直持有到现在,但是几个月内收益也超过了50%。这些都只是比较典型的案例,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还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线索。   
  关于如何寻找赚钱的股票上,彼得林奇还有很多独特的方法,比如林奇将上市公司分成六种不同的类型:稳定缓慢增长型,大笨象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资产富余型,以及转型困境型。这六种不同类型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投资方法,而且林奇对不同类型公司股票的预期收益也不同。这是一种相当简单的分类和框架模型,这种模型的好处就是会减少投资者对不同类型股票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比如,如果你持有的是缓慢增长型的股票,那么就不应该指望它会有多么了不起的表现,相反,如果你持有的是快速增长型,那么就不应该轻易的将其卖出。   
  还有就是每一个投资者都无法回避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林奇对此做了一个简单的财务讲座,并对投资者应该关心的每一种著名数字做了详细的案例分析,这样投资者就不会再对厚厚的上市公司报表无从入手了。   
  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父。这是国内非常流行的一句股谚,这说明了如何卖出股票的重要性,对此林奇根据股票的六种不同类型,详细列举了何时应该卖出,何时应该持有的详细依据。当然,跟如何选股一样,我们不能照本宣科,对于这些方法要分析林奇得出结论的依据,并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有一点对我个人触动很深的部分是彼得林奇对组合投资的宣扬。随着巴菲特集中投资理念的盛行,很多投资者已经对分散风险和组合投资嗤之以鼻,不过我个人还是认为对于一个普通投资者来说,组合投资是非常必要的。组合投资不仅仅是分散了风险,也增大了成功的可能性,毕竟我们不能指望买入的每一只股票都能成为林奇所说的涨10倍的tenbagger,多一个股票就多一个抓到牛股的机会。组合投资还可以有效的控制股票投资中经常会出现的冲动和冒险情绪,从而引导投资者走向长期成功的道路。   
  书中还有很多精彩部分我不能都一一列举,对于彼得.林奇和他的成功投资,我想要说的是,用心去读这本书,它不会让你失望的。

  • 投资是一种生活方式:
        作为一个投资股票的新手,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股票的理解大概也就是图表,K线,红绿的数字。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是抱着这种心态来读的。总是期待着林奇能给出一堆一堆的复杂数学公式来解释一支股票的上涨和下跌,用高深的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宏观的市场,用严谨的学术论证来解释一个公司的运营。但是,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经验谈,而绝非一本武林秘籍。
  很喜欢林奇的写作风格,用最平实的语言阐述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而其中有一些经验更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是内里又有着合乎逻辑的解释。投资那些名字很2的公司。看上去本身就很2的经验却真的行的通。因为很2的公司名字很容易被人忽视,而被大机构和分析员忽视的好公司就意味着业余投资者会有更多的机会得到投资回报。一上来就高大上的名字,往往会被分析员,机构以及基金盯上,业余投资者要么成为机构的牺牲品,要么就只能分小一部分成长公司的业绩。
  而另一条建议是找一家做很2的生意的公司,收废品的,办丧事的,卖面包圈的,卖汉堡包的。看到这的时候我觉得大部分人都会有WTF的感觉。但事实上越精尖的行业或者公司对业余投资者来说往往意味着更大的风险。信息不对称,市场不熟悉,前景不明朗对业余投资者来说都是致命的。而很2的公司做的业务简单易懂,而且在一个相对平稳的市场里,只要有相对还不错的管理和资金就能让企业稳步的上升,而股价也会慢慢的升高。
  另外在林奇的投资体系里,股票被分为了六种,而他也对这六种股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选择什么样的公司就是在选择一个类型,而某种类型的公司的表现,风险和期待都被林奇阐述的很详细。是缓慢型,快速增长型,还是周期型,只要将公司放进这六个类别里,就能制定一个还不错的投资组合和投资计划。这也是林奇的经验之谈。用时间积累起来的一点一滴的经验来解释一个繁复变化的市场。本身就能看出林奇的诚意和对这个终身事业的热爱。
  而对林奇来说,投资股票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直股票的成长动辄就需要3,4年甚至十几年。对一般的投资者来说是考验耐心的游戏,但对林奇来说这就是股票价值投资的本来面目。等待,耐心,对自己和公司抱有信心。林奇也捎带着谈了一下期权,期货和做空,他认为这些都是一些上不得台面的投机行为,是一种赌博。而投资并不是赌博,是一种理智的游戏。用理智,智慧和纪律得到应有的回报。而这种回报是与公司的成长相关联的。而不是靠投机取巧获得的。
  整本书的最后一句话很好的解释了投资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个理念:You have to keep your priorities straight, if you plan to do well in stocks. 保持优先级的稳定,以一个理智的系统来投资股票,而不是经验,小道消息,感情,以及投机。

你的书评是什么?回复在下面吧~~分享你的观点,同时赢取论坛币:)
分享无界限,奖励无上限!!!!

你的只言片语也许能给大家更多的帮助与思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23 10:19:34
读过~这本巨著不仅仅实是在讲股票投资,同时再将如何在风云变幻的世界里坚持你的原则。彼得林奇成为大家,是在经历了跌宕之后,仔细研读+不断实践,才有自己的收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23 10:48:03
好书,已经加入文库分发给小伙伴们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23 12:39:59
这个英文版好像不怎么样,我这里有个算是高清的英文版,已经上传。版主大大可以看下。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2914688&extra=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23 16:46:35
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投资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