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364 2
2014-05-03
   由“等价交换”能够抽象出“等价值交换”吗?

  “等价交换”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起点。从“等价交换”现象出发,马克思进一步的抽象出“等价值交换”,进而形成价值是劳动的概念。

  至于这个抽象的结果是否有问题暂且不管,我们研究一下,马克思是如何进行抽象的。这个抽象结果何以能得逞?
  对一个现象的抽象,应该是合并同类项,排除差异性现象的过程。对交换的抽象应该如何进行呢?商品交换是由各种不同的人进行的,大人、小孩、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等,也即,若不分大人、小孩、不同种族等差别,交换是由人来完成的。这是对交换现象抽象的一个结果。
  双方的交换有交换物存在。这个交换物可以是有形的、无形的,但如何对这个物进行抽象却不好把握,难以抽象出一个具体的概念。至于这个交换物是否与劳动有关,就更不好判别了。我们只能说可以对交换物进行分类:人工劳动的产品,非人工劳动的产品;有形的和无形的;按事前约定或事后结果进行约定的等。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明显的,我们无法从商品交换中抽象出“等价交换”或“等价值交换”。

  再换一个角度来看商品交换。“等价交换”这个一个说法是谁的表达?是交换双方的吗?如果是交换双方的,那我们的经济学就应该对双方是如何认定“等价”的判断决策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研究事务的相互关系或它们的直接因果关系,这个内容是符合逻辑和科学规则的。也是现在西方经济学所进行的。

  若“等价交换”不是双方的表达,是第三者的判断。那么,与此相关的研究麻烦就来了。这首先需要第三者拿出令人信服的依据。另一个麻烦是,第三者只能从统计数据上进行解释,却无法代替交换双方当事者的看法。最多只能是一种统计解读。这两点的难度决定了以此为基点作为价值研究需要作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目前来看内容太欠缺了,是不能够支持现有的价值理论。
  按照上面第三者的立场来看马克思的理论,最多只能是建立在一种统计数据之上的解读。如果统计数据不支持“等劳动交换”的话,那马克思的理论也失去统计数据支持,就真的是一个非科学理论了。


  小结:马克思在商品交换问题上的研究,不仅方法上存在问题,而且在内容上没有依据支持,基本属于一个主观臆断的产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5-3 14:56: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3 16:22:20
火 前 留 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