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7435 66
2005-07-09
自《资本论》第3卷问世以来,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问题,就处于争论不休之中。同时的另一个问题即所谓价值转型问题,也成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重点研究的问题。实际上,这两个问题在解决了劳动概念即脑力劳动是人类一般劳动以后,再做回答,就不是什么难解的问题了。 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一种含义 根据马克思经济学原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以一个工作日中1个标准人生理活动耗费的使用价值为界限的劳动时间。例如,一个工作日的劳动时间是16小时,劳动者(包括他的家庭)的生理活动耗费的使用价值是小麦6公斤,生产这6公斤小麦的劳动时间是8小时,则以6公斤小麦为界限的劳动时间8小时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在这个例子中,就是1.33小时/公斤小麦。 这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论述的形成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人的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的劳动时间。 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二种含义 根据马克思经济学原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是:以一个工作日中劳动者生产的使用价值为界限的劳动时间。这里强调的是一个工作日中劳动者生产的(而不是耗费的)使用价值。例如,一个工作日的劳动时间是16小时,劳动者生产了12公斤小麦,那么,这16小时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作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还是1.33小时/公斤小麦。 ㈢商品价值 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根据商品使用价值中生理活动耗费部分的劳动(也就是马克思说的必要劳动)规定的时间(8小时),在资本论第1卷中,马克思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种含义定义了商品价值。由于这里的“必要劳动”与马克思定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的必要劳动不是一个意思,所以我们把它称作生理活动耗费劳动,简称耗费劳动,以便区别。这样,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实际上就是耗费的使用价值的劳动的时间。它是商品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 ㈣商品生产价格 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个工作日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时间,所以可叫做生产的使用价值的劳动时间。这个使用价值生产的劳动时间实际就是交换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它的货币形式就是商品的生产价格。 ㈤商品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型 研究转型问题不能离开马克思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的论述。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转型问题即商品价值向商品生产价格的转化,并不是像国外学者论述的那么复杂。 转型问题实际就是耗费劳动价值向生产劳动价值货币形式的转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是以使用价值的变化为界限的。也就是以耗费劳动的使用价值为界限向生产劳动的使用价值为界限的价值转化。生产劳动的价值其货币形式就是生产价格。 这个转型过程,介入了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活动实现的。因此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它的货币形式,即生产价格形式。在我们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交换中,6公斤小麦的价值转化为12公斤小麦的价值。6公斤小麦的价值是8小时,12公斤小麦的价值是16小时,剩余价值则是8小时。 ㈥交换——转型的实现过程 商品交换是按照等价原则进行,也就是按照劳动量相等的原则进行。根据我们的研究,劳动量就是劳动生产增殖率。在现实中,劳动生产增殖率是劳动生产率。因此商品交换就是按照劳动生产率相等原则进行交换。假如两个劳动者甲和乙,甲的劳动生产率是6个单位使用价值/16小时,乙的劳动生产率是12个单位使用价值/16小时。那么,相对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甲就有6个单位的剩余产品和8小时的剩余劳动。——这个剩余劳动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是在生产中产生而在交换中实现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9 13:06:0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7-9 21:42:00

"这样,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实际上就是耗费的使用价值的劳动的时间。它是商品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

这个使用价值生产的劳动时间实际就是交换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它的货币形式就是商品的生产价格"

首先谢谢楼主的原创文章.

如果商品的价值由第一种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交换价值由第二种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第一种必要劳动时间和第二种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同的,虽然在您举的例子中相等,但这只是偶然的.因此不知道价值决定交换价值及等价交换的原则如何体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9 22:12:00

耗费的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生理活动耗费劳动的时间,即最低工资的价值。生产的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于耗费的使用价值的劳动时间。因此生产的使用价值的劳动时间实际也包含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不过所不同的是,这个剩余劳动时间不是生理活动耗费劳动的时间,而是用于非生理活动耗费或再投资耗费的劳动时间。

交换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的,这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两种含义没有直接关系。决定价值或价格的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谓两种含义也不过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劳动耗费和劳动生产中的不同体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9 22:20:00

问题的关键是对剩余价值的认识。剩余价值的实体是脑力劳动扣除生理活动耗费劳动以后的剩余劳动。而这个剩余劳动是通过剩余产品以价值的形式,即货币价格表现出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0 14:00:00

一,也许我还不太明白楼主的意思,在昨天的贴子中说第一种必要劳动时间和第二种必要劳动时间只是偶然相等便说明了这一点.但我现在仍然有两点还不太明白.1,既然耗费劳动不是社会必要劳动那为什么它(耗费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2,既然生产的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于耗费的使用价值的劳动时间.那么这中间的价值增殖还有没有呢?

二,楼主的理论中商品的价值到底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还是由劳动量(您所说的劳动生产率)决定?这两者可是截然不同的.当然,引入神秘的脑力劳动应该说是一个创新性的探索,但脑力劳动都包括那些劳动呢?不知象猴子一样爬上树去摘水果算不算是脑力劳动?把一块石头从甲地背到乙地算不算是脑力劳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3 22:43:00

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一种含义与第二种含义不是偶然相等,而就是相等的,只要使用价值的量一致。

在主帖中,谈到生理活动耗费劳动(简称必要劳动,或者如马克思所说的维持劳动者生存的必要劳动)与马克思自己所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的必要劳动不是一回事,不是如你理解的“耗费劳动不是社会必要劳动”。而只是说“必要劳动”的两种说法意义是不同的。一种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即指生理活动耗费所需要的劳动。另一种是泛指一般的耗费劳动,是以使用价值为界限,即以社会需要为界限,以生理活动耗费劳动为尺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一种含义,就是以生理活动耗费劳动作为尺度的劳动量形式。

因为生理活动耗费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Ⅰ)通常少于全部耗费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Ⅱ),所以,根据马克思自己在资本论1卷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定义(商品价值是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以及他的最低工资的概念,那么当考察生产的全部商品的价值时,就发生了商品价值向生产价格的所谓转型。实际就是:必要劳动+剩余劳动=生理活动耗费劳动+剩余劳动=必要商品价值+剩余商品价值=生产价格。

⒉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由劳动量(劳动生产率)决定并不矛盾,只是不同的表述而已。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和劳动生产率本质上是一个东西。其通式是:

dl2 l1+△l t1+△t

M=——=—————=————

dl1 l1 t1

其中,“t1”和“ t1+△t 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不同含义。

⒊无论从耗费劳动考察还是从生产劳动考察,都存在剩余价值。从不同的侧面分析论证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

⒋关于脑力劳动即劳动的定义和解释,请看一下本论坛我的帖子“劳动定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3 22:48:5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2005-7-15 18:35:00

3,我认为真正不能说明剥削的是您的"脑力劳动价值论".因为根据您耗费劳动和生产劳动的观点,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类似恩格尔系数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耗费劳动所站的比例越小说明他创造的价值越大.这也就说明了富国并没有剥削穷国,富人,资本家,企业主并没有剥削穷人和工人,因为他们创造的价值要比穷的一方要大的多.

——————————————————————————————————

——的确,我是把恩格尔系数纳入生理活动耗费劳动之中的。恩格尔系数越小,生理活动耗费的劳动越少,劳动量越大,劳动生产增殖率越高,交换能力越强。所以富国在贸易中通常是具有竞争性的,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5 18:36:3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5 18:37:00
至于最后一点:我认为不管怎样的想象和神秘化脑力都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关键是合乎逻辑的说明:"不知象猴子一样爬上树去摘水果算不算是脑力劳动?把一块石头从甲地背到乙地算不算是脑力劳动?"

——————————————————————————————————————

——猴子的活动不算脑力劳动。而人背石块则算脑力劳动。因为这符合“劳动是自身生产和增殖的创造财富的脑力活动”定义。脑力劳动并不神秘,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劳动其实都是脑力劳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6 13:58:00

对您前面几个问题我们暂时存疑(并不表示我没有疑问),先来讨论一下脑力劳动.

1,什么是您所说的"脑力活动"?

2,猴子爬上树去摘水果不是脑力劳动,那么象猴子一样爬上树去摘水果是不是脑力劳动?它们不都是自身生产并增殖的吗?

3,自身生产是什么意思?在别人的指挥下算不算是自身生产?因为人背石块很有可能是在别人指挥下进行的,因为石块对背石块的人来说也许毫无用处,莫名其妙的去背它干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6 17:33:00
⒈劳动定义中的脑力活动,专指创造财富的脑力活动。财富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

⒉人,像猴子一样爬树摘水果,算脑力劳动。劳动是人的属性。表面看来都是摘水果,但是内涵不同。猴子摘水果是本能活动,没有收获的概念,通常摘一个仍一个,最后剩一个。人摘水果是一种收获活动,体现目的性、意志性、思维性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猴子摘水果只够自己用,一时口快而已。而人摘水果不但维持自己生存需要,还要积累和剩余。

关于摘水果,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03页有一个括号,里边说:“这里不谈采集水果之类的现成的生活资料,在这种场合,劳动者身上的器官是唯一的劳动资料。”在这段话中,马克思把人的‘身上的器官’作为劳动资料,而不是作为劳动主体。那么劳动主体是什么呢?马克思没有给以说明。——实际就是人的脑力。

⒊在劳动定义中,所谓自身生产和增殖,是针对“劳动一般”来说的。是说劳动本身是一种生产和增殖的活动。你给出的背石块的例子,是个具体劳动,往往不能直接看出劳动的生产和增殖情况,这要通过使用价值和价值体现出来。

另,根据你的问话,似乎没有理解我的劳动定义中“自身生产和增殖”的真正意义。你把“自身”理解成“劳动者本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7 18:57:00
需求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直到今天也还是被人们所误解,以为需求是影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的因素。实际这是值得商榷的。

人的生理活动耗费是一个常数(例如一个标准人连同他的家庭成员每天需要6公斤小麦,这6公斤小麦乃是一个常数)。不管市场什么情况,6公斤小麦(这是一个假定值)是必不可少的需求。既然是一个常数,作为影响因子就可以被平均掉。或者说它只是起一个杠杆支点的作用。

但是生理活动耗费这个需求的劳动量,也就是生产6公斤小麦的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却是不断变化的。这个不断变化的劳动时间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直接决定这个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因素是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提高,则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劳动生产率降低,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加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8 09:47:00
你们是不是步入误区了?究竟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能告诉我怎么测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8 13:13:00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绝对的抽象,而是社会的的抽象,是与一定社会、时点相联系的,具有二重性。它的一极是社会对工作日的现实规定,例如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这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一种含义。另一种含义则是在这种规定下,劳动者提供的、扣除社会剩余劳动时间以后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由于劳动生产率随时在提高,所以另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随时缩短,从而社会剩余劳动时间逐渐增加。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由此得以实现。

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绝对抽象化,等同于“劳动一般”,乃是许多人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误解。不要忘了马克思关于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二重性劳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20 16:48:00
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同于“劳动一般”不对,我也赞成这一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24 07:02:00

以上(指主帖)是从宏观上分析的,如果从微观上即从单位商品考察,则有下面的关系:

商品价值=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使用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价格=生产劳动时间/使用价值=工作日劳动时间/使用价值

例如,在主帖中:

小麦价值=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使用价值=8小时/12公斤=0.67小时/公斤

小麦生产价格=生产劳动时间/使用价值=16小时/12公斤=1.33小时/公斤

小麦不是按照其价值(0.67小时/公斤)出售,而是按照其生产价格(1.33小时/公斤)出售。

价值就是这样在自己的对立物中实现的。

我们再看剩余价值:

从上面分析可见,每公斤小麦商品中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0.67小时。

这个剩余价值显然不是来自交换而是来自于生产,但又是在交换中实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26 07:15:00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乃是以生理活动耗费(必需生活资料)为需求——这个需求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都是刚性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隐含的前提——由劳动生产增殖率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劳动生产增殖率存在的形式。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不过是劳动生产增殖率决定价值量的“李嘉图-马克思”的说法。迄今为止,经济生活的一切努力,都是提高劳动生产增殖率,即“延长生产劳动时间,缩短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或者说延长第二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第一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6 7:16:2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跳至第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