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从生产投入到产品产出,然后经过产品交换,从中获取了一个产出大于投入的差额,这个差额就叫剩余价值,也就是他用G-W-G’来表示。
所谓剩余与否,必须是涉及两个事物的量的比较,才能从比较中反映出来。其次,从实物量的方面看,如果投入和产出均为实物,那么两种实物量必须具备同一量纲才能进行比较和计算,否则可比较,但无比较意义。因此,投入和产出两个实物的差额需要两个条件:具有数量属性和同一量纲,缺一不可。
实践中,马克思G-W-G’的表达式是把投入和产出两种实物化作具有同一量纲的货币,产品经过交换后,通过投入和产出的货币差额得出后者大于前者,大于部分即为剩余部分,就叫剩余价值了。本文不讨论实物在向货币转化中还具有哪些因素使得这个转化是不是一比一的进行,就当是等量转化,即实物量等于货币量。
在微观方面,一个资本家用投入产出方式获取后者大于前者的差额,这种差额剩余价值是存在的,但差额必须是正数,也就是必须是赢利条件下带来的差额。如果这个差额是零或负数,那么这个差额就不能说是存在的了,或者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存在,即亏损。所以,如果说剩余价值存在,那就必须是设定只有赢利资本家存在的条件,就必须把资本家利润为零或亏损的条件排除在剩余价值成立的范围之外。
可是在宏观方面,一个社会的实物总量永远是一个正数,不可能是一个负数,这就决定了只要存在实物量正数的差额,就必然存在实物量负数的差额,以保持实物总量的正数平衡,也就是说一个社会不可能只存在赢利的资本家,而不存在亏损的资本家。因此,从宏观方面讲,正数与负数相抵,赢利与亏损相抵,差额为零,剩余价值实际为零,实物量仍然维持原来的总量,现实中剩余价值实际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有条件的存在。
至此,人们不难得出结论,马克思所谓的“剩余价值论”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存在于假设中,不代表现实,即假定社会只存在赢利的资本家条件,这就与现实不符或无关了。谁要是拿这种现实不存在的理论假设来对比现实,除了自我玩赏,那必定是要么自讨没趣,要么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