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成为牛人吗?
想的话,那就必须读!
(阅读版)
大家阅读时点击帖子上方【只看作者】就可看到所有汇总内容
需要该类资讯的朋友可以订阅文库,【想成为牛人必须订阅|阅读版]
了解|重装登场【首席投资人】
了解|招募【投资人助理团队】

(微信号:tzr_111)
现如今一些互联网医疗工具,为方便医患沟通,促进患者参与提供了更高效的途径,一些创新方向正在更多关注于进一步提高患者参与度上。如何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效率?我们又该怎么做?本文就是以一种新模式——按参与付费来探索医疗改革。

钛媒体注:现如今一些互联网医疗工具,为方便医患沟通,促进患者参与(patients engagement)提供了更高效的途径,一些创新方向正在更多关注于进一步提高患者参与度上。
本文就是由Ben Rosner、Kyle Homstead与Jordan Shlain发表在The Health Care Blog上的一篇关于按参与付费的文章。在国内因为没有这个政策背景的推动,大家的意识不多。但先进的模式应该会向这个符合节约成本、提高疗效的诉求方向进行,本文由钛媒体作者动脉网编译。
电视机有一千个频道可看,你却连一个都没打开。“患者参与”就类似这样,虽已日益成为一个流行词汇,然而却极少地被应用到临床操作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由于缺乏融合导致。直到最近,“患者参与”被定义了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1.给“患者参与”一个实用性定义能够让我们更直观的理解它,就像我们理解一个标志一样简单直观;
2.要把两个最重要的当事人——患者和医生连接起来,并通过临床诊断是有效和有意义的;
3.必要的激励措施,帮助医生促进患者的积极参与。下面我们将讨论下这三个元素,并讲两个目前正在打破这些壁垒的实验研究。
[color=rgb(253, 102, 57) !important]
图一
[color=rgb(253, 102, 57) !important]
图二
“患者参与”这个词条在Google搜索和灰色文献(图一)及综述文献(图二)中的使用量近几年逐年飙升。但是其中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虽然市场上已经有许多概念性定义提出,但真正的能帮助我们把想法变成行动的实用性定义几乎没有。就像没有一种共同的货币来交易一样,它是什么,我们要做什么来推动它,完全受限于我们搜索到的词条的定义。
正如Stan Berkow在2014年3月份的《赫芬顿邮报》博客中说道,“虽然每个人都听说过患者参与,但没人真正知道它是什么或者说怎么来衡量它。”就像我们追着我们的尾巴跑,却不知道怎么到达,或者我们是否已经到达。
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实用性定义呢?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患者参与进自己的医疗治疗里能获得更好的疗效并能降低医疗成本。但是如果我们要推动参与的发展,我们必须衡量它。
Hibbard等人做了一个不错的尝试,运用“病人激活发展模型”(Patient-Activation Model,PAM)将患者从一个研究指标里带动到实际临床应用中。一个激活了的患者意思是他/她拥有了知识、技能和信心能扮演好管理自己健康的角色。PAM的测评分数可以预测行为,一旦行为改变,就需要持久的行动。
参与其实就是一种患者怎么选择以及如何继续的动态测量。它不是某个时间点的测量或结果;相反,患者参与应该被视作患者和医疗交易各方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像一个正常的持续的血压测量带来一个有益的健康效果一样,参与也正如此。
为什么要为患者参与付费给医生?
按参与付费的概念并不新鲜,大量研究都在探索向参与健康行为的成员提供一定的资金奖励。不幸的是,这些研究结果喜忧参半,目前尚不清楚长期的行为改变是否能改变一切。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简单的。就举例来说,如果我们被要求加入一个没有一个值得信任的人的组织,你会持续参加吗?
参与不仅仅是用于促进行政纲领的实施,也不仅仅是让患者登陆某个网站。它是通过一个有经验的值得信任的人,比如医生,围绕健康有关的问题获取答案。
证实这一概念的是国家医疗改革主导的一项关于患者参与的研究,研究阐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得信任他们的医生,但如果患者不熟悉的话,这个工作也就不能外展。”原因之一就是这已经委托给组织和活动方了,而不是医生本人,医生既没有受保护的时间,也没有一种有效的工具持续的主动接触患者。
按参与付费(P4E)是一种新的付费模式,它将医生支付与患者参与结合起来,根植于叙事医学的原则和以护理为中心的关系维护,按参与付费巩固了一个强烈的医患关系,也促进了患者数据的生成,作为一种经济催化剂推动了新的、纵向的医学实践。P4E模式在患者参与下按医生提供的时间、精力、照顾程度等直接补偿给医生,里面包括了在传统就医之外的主动沟通、院后监控、分析和干预。
[color=rgb(253, 102, 57) !important]
在这个模型中,补偿采取的形式为依据活动持续时常的恢复期来分期付款,或者是慢性疾病管理的话需要多次支付。在这两种情况下,强调的是维持一个巩固医患关系的重要性,而不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指标。
P4E模型描绘了患者参与在医患间的关键性作用,鼓励病房外的沟通和拓展合作,以及长期的日常关注,主动沟通的影响
像Laura Landro在《华尔街日报》中描述的那样,医患间的交流被视为一种“软”科学(“soft” science),但越来越多的理解为实质上是一种医疗的失败和成本的上升。医患交流中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由于玩忽职守的现象导致的。
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的研究显示有障碍的医患交流比愉快交流的风险高出19%。以患者参与为核心的交流在以治疗为中心的框架里处于核心地位,“医患关系的高质量对卫生保健和更广泛的医疗保健系统来说极为重要。”按参与付费旨在直接支付医生对于医患关系维护的补偿,特别是在传统临床参与以外的活动。
患者参与和医生参与
虽然重点一直放在患者参与上,但医生参与也不容忽视。在美国医疗保健系统的前线,医生首当其冲监管着医疗问题、医疗技术和付费改革。作为医疗体系的代表,医生常常成为沮丧和愤怒的目标,这对医生创造了一种微妙的气氛,严重影响了医生治疗质量、工作效率等。
在这种具有挑战性的背景下,我们如何激励医生向越来越多的患者采取额外措施?随着安全电子信息的出现和扩散,医生在没有额外补偿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地负责管理大量的电子信息。
在一项研究中,超过75%的医生说,缺乏补偿是参与患者安全信息的一道障碍,2003年美国医师学会的一条政策文件显示,“美国精神病学者学会分析并建议为确保公平应将医生补偿呈现在网上,”敦促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将电子保健以邮件或咨询的方式发送给医生。
前CMS管理员Donald Berwick指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交流可以更容易和多通道交流,使访问以更多方式得到帮助,而不仅仅使用最好的那一个。”渐渐地,CMS增加了计费代码让远程医疗付费变得可能,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Crotty等人在他们最近的卫生事务文章中表示,“安全信息的使用变得越来越普遍,补偿医生的机制和统计电子信息的工作量将变得更重要。”Crotty进一步表明,大多数纳税人继续使用按次付费(fee‐for‐service)的方式不包括通过邮件联系患者的时间,他们悲观预测这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可能改变的。按参与付费,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通过将焦点放在有资金奖励上的一个重要的活动,并集合医生、患者、支付方。按参与付费需要积极主动,而按次付费是看疗效。P4E从根本上也不同于绩效工资,其他的医生补偿模式都是将治疗措施、效率标准和质量指标导向下游过程。虽然P4E背离传统的补偿模式,但它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它可以结合几乎任何框架。
因此,P4E能补充流行的激励措施,例如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家(Patient Centered Medical Home)和可信赖医疗组织(accountable care organizations,ACOs),它们都强调协调和共享同一病例的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我们时代的健康数据
如果我们期望医生对参与付费做出积极回应,我们应该同样希望参与的形式既对患者有益,又对医生有效。生物医学传感器、移动健康应用和蓝牙设备相互之间迅速融合,并和临床系统形成互动操作框架。
苹果的HealthKit就是这个领域最新的进入者。那有许多医生潜在关注的患者的相关数据流,但医生不能把它们据为己有。因此,医生通常需要得到患者的授权。参与的呼声无处不在,但是在诊所,有时候并没有这种授权。
在这个患者健康数据生成的时代,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也带来了丝丝风险,在大量的数据下隐藏着的有效数据犹如大海捞针。最终,如果我们要使用技术、短信、安全信息和传感器设备让病人跟踪和分享自己的健康数据,我们就必须向治疗团队提供过滤的、有意义的、可执行的数据。
使用患者检测报告,例如那些正在被系统开发的主观指标,和使用智能算法来解释的客观数据,我们可以减少医生的工作时间,让数据有效可行,从而促进医生参与。
把它结合在一起
回到我们开始的部分,实现参与大约需要:能够落实一个参与的实用性定义,给合适的人(医生和病人)正确的工具(方便、有效、可操作的),使他们坚持进行相关护理计划、保健计划以及提供参与维护工作的激励措施。
我们可以举例说明按参与付费的模式是否在起作用,在加州有两个正在进行的大型国家付款的实验研究,一个医疗事故责任方正在支付那些成功维护了患者手术护理的整形外科医生,虽然这些实验的结果得1-2年后才能够知道,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低的成本才是最值得期待的。当然,这些研究的发现可能会对其他医学专业产生重大的横向影响。
在这些实验研究中,患者参加由自动电子安排的特定的电子治疗计划。这些自动检查的请求,直接来自患者的医生,信任关系和包含双方同意的提醒、指导、保健介绍。这些任务可能包括医疗间隙、药物治疗调整的指导、辅助手术后的恢复、术后回家安排的提醒。
所有这些活动关注的焦点是最好的术后效果应获得最好的术前准备,而不仅仅是教育患者注意什么,但通过提供及时的临床行为提醒就可以采取行动。随着手术出院后,自动持续的电子支票计划可以包括鼓励信息、指导和通过验证监测临床症状的评估。
(1)参与实施:参与一个双方都同意的有意义的活动安排,但参与是限于那些活动前置预定。在这些实验研究中,一个患者,主动开展除了那些预定的项目,将提高他或她的参与度。就能实现高程度的接触,特别是那些在65-75岁阶段的人。
(2)让参与变得临床兼容和有意义:医生通过自动化能够异步同时管理更多患者,通过分析算法,患者担忧的“海底捞针”将转向保健人员/或医生,和大多数其他病人同样得到保证。
(3)创造激励:实际报销将根据医生与患者接洽实际参与的指标,特别是对于那些发展的临床担忧需要注意。把不积极的参与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志,主动接触他们。并通过访问时仔细询问,这样可以比以前更早点消除他们的担忧。
许多公司,包括HealthLoop、Wellbe、Ginger.IO、Conversa和RoundingWell(这里只列出了其中的一些),都在进入数字领域、异步访问、用越来越有意义的方式连接患者和医生。P4E,由HealthLoop的创始人Jordan Shlain博士联合开发,是一种新的和强大的方法使患者参与到临床治疗中。
随着参与的有意义的数字指标出现,和认识到越来越多的风险,参与的患者将获得更好的结果和更低的成本。患者、医生、支付方可能越来越一致。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可能终于转危为安一鸣惊人。
腾讯科技讯 美国白宫周五宣布,包括社会保障卡和退伍军人福利卡在内的联邦支付卡将兼容苹果Apple Pay移动支付服务。
这一消息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硅谷参加网络安全峰会时宣布的。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周五也将在峰会上发表演讲。这项交易适用于政府的Direct Express支付网络和GSA SmartPay发行的支付卡。
联邦支付卡的支持或许可以被看作是美国政府对Apple Pay服务的认可。这些支付卡每年关联着价值264亿美元的交易。
Apple Pay是苹果与多家信用卡公司和银行合作开发出来的,这就意味着对这项服务及其安全令牌的支持必须来自第三方卡片供应商。
苹果一直宣称其Apple Pay服务非常安全,尤其是与商人进行授权交易时,信用卡数字绝对不会被交换。相反,这个过程会生成一个不同的支付数字,而商家并不会得到信用卡号码、信用卡验证码和信用卡过期日期。
甚至连库克本人也说过,他对于Apple Pay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大规模接受感到有些意外。Apple Pay的电子钱包组件目前只适用于iPhone 6和iPhone 6 Plus,以后还将被整合到将要发布的Apple Watch中。
库克在上个月宣布,2015年将会是Apple Pay的年度。目前约有750家银行和金融机构支持这项服务。

36岁这年,世界向我展开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盘山开了一次会,本来只想讨论一个庸俗的课题,如何从一家20亿美金的公司变成100亿,结果话题过半,大部分小伙伴开始主动谈起内心的梦想、人生的挑战、经历过的困难。那一刻,我自己被感染了。后来,我说你们知道吗?世界在我36岁这年,突然向我展开。我以前总是觉得世界就是我看到的那个样子,就是身边几个人,旁边几棵树,住着那个小房子,接受父母、老师的教导。可是,当有一天我走出这个小小环境的时候,我发现世界这么广阔,有这么多拥有梦想的人,有这么多为了梦想不顾一切的人。我才知道以前自己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
直到36岁这年,这个世界从一个点,展开成一个面,从一个面展开成一个巨大的物体,甚至变成了一个恢弘的宇宙。我突然发现,我的一点点努力,真的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不一样。
"Hello World"是一个多么有深意的词。也许就是从今天开始,从今年开始,一家真正从中国发起、从通州的一个100平米的小民居里开始,几个人只是想做一家能够养活自己的小公司,结果却不经意地变成了一个可以去影响世界的大公司。
虽然这条路我们才刚刚开始,但是我知道,它就像一次裂变,就像一次成长,就像一次飞跃。只要它一旦开始,这个趋势就不可停止,这个未来的辉煌就不可限量。无论遇到任何困难,我都会不停的提醒我自己,你才刚刚开始。
无论有多少人告诉我说“傅盛你这么年轻,做出这么多事情,很了不起了。”我就告诉我自己,我只是睁开眼睛刚刚看到世界的那个孩子,我才刚刚地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了解它的一点点的美好,其实我什么也不是。无非有这么一个好机会,有一群跟着我一起努力的小伙伴,有一些相信我,不怕痛苦、不怕折磨的小伙伴,我们才开始了过去的这几年所做出的种种结果。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在过去的2014年我们究竟做了哪些事情? 现在我想提几个数字。

仅仅18个月,用户增长超过7倍
全球移动用户超过了8亿,也就意味着全球有8亿台手机曾经使用过我们的软件,大家可以去对比,那些所谓的一线厂商,我们曾经最大的对手,他们所披露的所有关于用户量数据,在移动用户量上,我们其实已经开始超越了,那些曾经远远大于我们公司。
我们的移动月度活跃用户有3.4亿。这意味着全世界每个月有3.4亿台的手机跑着我们的App。无论在美国、日本、台湾、中国、印度,你几乎能在地图上能找找到的任何角落,都有人使用着我们的Clean Master、CM Security、CM Browser等等。
我们从一个很小很小的小刷子开始了我们全球化之旅。我们一把小刷子刷遍了全世界,刷出了每个月3.4亿的用户。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不管是过去任何一个媒体,任何一个产品能够在短短的18个月里覆盖超过3.4亿用户,整个用户量增长超过7倍的,就在过去20年历史里几乎很难看到。

所有创新,都从你看不起开始
当然,也有人会说,即便用户量大,你们能不能做成商业化。用户产品,工具产品和社交产品是否可比,但是我对这个回答,一贯都是说:所有的创新都是从你看不起开始。第一辆汽车出现的时候,马车夫非常骄傲地和他赛跑,并且投来鄙视的目光;第一架飞机飞出去的时候,也没有想到在100年后的全世界享受到极为便利的航空服务。
3.4亿对这家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里程碑。因为从用户的规模上,猎豹移动已经超过了你们几乎说到的、知道的所有公司。仅次于类似Facebook、Google、微信等,剩下基本都被我们超过了。Twitter、Line、包括我认为BAT里的两家以及在用户量上都被我们超越了,除了这个微信大家用的频繁之外。这么大一个超越,给我们打下了坚持下去的基础。做清理大师Clean Master时,几乎所有用户都会问你,我们怎么用这么小的一个软件,去不断改变全世界。
今天可以看到,从这么小的起步开始,猎豹移动在全球的下载量一直排在全球前三名,仅次于Facebook和Google,我们各项产品在全球下载量都是前50名。Clean Master一直高居我们整个排行榜第四,CM Security全球工具前三,CM Browser海外版也迅速杀入全球前40名。电池医生,作为我们当时移动破局的产品,一直维持在非常高的位置。最重要的一块,要看右边的评分,几乎所有产品评分在GooglePlay上都超过了4.5分。这是什么概念?就是每一个用户给我们评价,如果有人给了个一星评价,就需要超过12、13个用户必须给我们五星评价,我们才能够维持在4.5分以上。
猎豹已从一个小工具到巨大的工具矩阵
更重要的来自于,Clean Master开始从一个工具变成一个工具平台。工业时代是体系带单品,移动互联网时代则是单品带体系。在一个非常扁平的世界,只要把一个点做得足够好就可以带动一整套巨大的体系,就像一个火车头带动了无数节车厢,形成一个工具矩阵。
基于这样的认识,早在两年前,我们开始进入几乎全世界所有人都不看好的一个小领域,就是我说的这把小刷子今天变成了庞然大树。在Clean Master的带领下,我们的CM Security、CM Browser、CM Launcher、电池医生、PhotoGrid等等产品,开始繁茂地生长,变成一个巨大的工具矩阵。这个工具矩阵开始出现商业化,再出现和信息的连接。
猎豹已从工具市场进入全球连接市场。2014年,猎豹移动的工具矩阵真正开始铺开。2015年我们会构建一个影响全球人类生活的移动矩阵,让他们每天打开手机都有意愿使用猎豹移动的产品,而不仅仅是在手机发热或空间不够的时候。
同时,我们也有专门的团队在游戏盒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全球每天已经超过千万人,在使用游戏加速功能,我们也成功代理了类似于暖暖这样的游戏产品,我们的游戏全球化才刚刚开始。我们要把中国游戏带到全世界,也把全世界最好的游戏带到中国。
2014年初,我提出了“前置体验”的概念,在看上去很小的产品首页上,我们做出了很多改变。用户每完成一次清理和其他动作时,我们都给他一个信息流的推荐。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通过拇指滑动去看自己所需的信息,不再是像以前一样,利用键盘打字搜索信息。所以,我们需要更精准地进行用户分析,了解什么时候用户需要什么信息,并在恰当的时候推送给他们。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全球的整个信息和商业连接上,开始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今年3月份,我们通过合作伙伴筹备台湾办公室,到今年7月份入住,已经超过70名员工。同时,台湾团队把整个CM Security的海外版接入到台湾研发体系,仅用了12个月,就使得CM Security全球下载量超过1亿。不到一年超过1亿的下载量是什么概念呢?也许是全球在一年里下载量超过1亿最快的软件。
它的标志性意义在于,我们今天做一款软件,再不是从零开始。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巨大的火车头,我们能够非常迅速地完成对一个新品软件的推荐,以别人无法想象的速度,快速切入一个新型领域,快速开始我们在全球移动互联网新领域的布局。只要我们想Focus一个领域,就能在一年的时间内变成全球的Top。这个数据,据我统计也超过了中国之外所有海外移动安全App的用户量,CM Security基本上是全球最大的移动安全软件。
另一款产品CM Launcher也仅仅用了35天,就正式上线。它是我们对桌面领域的一次进攻,未来也会在桌面领域变成全球Top1。发布一个半月,已经进入全球下载榜前25位。这也是我们的工具矩阵效应出现之后,比其他厂商更快给用户提供优质产品的原因之一。
Facebook粉丝超千万,用户体验是猎豹成功之本
不仅如此,我们也不是简单靠推广、研发完成对全球用户的构建,我们非常重视用户体验。今天,猎豹移动所有产品的评分都远超同类竞争对手。不管是Launcher还是Clean Master、CM Security没有评分比我们高的。在公司内部,只要这个评分低于对手的产品,你在公司内部都很难拿到任何资源,也不会有任何兄弟部门支持你,因为会伤害他的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是猎豹移动成功之根本。
即便在facebook,从今年2014年6月份开始构建全球的粉丝网络,让更多用户去关注、参与我们,并且变成粉丝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在Facebook已有超过1千万的用户粉丝,这个数量是所有中国公司在Facebook上最多的。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群忠实用户,构建我们面向全球的用户网络,它让我们知道全球用户需要什么,对我们产品有怎么反馈。这样的能力,是我们竞争的对手所不能比拟的。
三级火箭初见成效,猎豹开始全球化的商业自立
我们在过去连续三年,收入增长持续保持140%。换句话说,我们在2012年,收入大概只有2.9亿;2013年只有7.5亿,2014年前三个季度收入超过11亿,每年保持在140%的增长。一个公司连续三年保持季度增长超过100%的全球性公司,应该不超过10家。
更重要的是什么?我们从5月8日上市到现在,收入一直在增长,我们在海外收入的增长规模也超出所有投资人的预期。今天在Facebook全球移动合作伙伴里面,我们是给它贡献收入最高的伙伴之一。即便是Facebook、Google这样的大公司,面对与猎豹移动移动的合作时,都非常重视。我们跟全球超过众多移动广告平台有合作关系。通过这个移动广告平台给用户推送更好的信息,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我们提出的三级火箭已经开始充分地爆发出威力。我们不仅在用户量上节节升高,收入上也不断创造新高。我们今天已经是Google、Facebook及雅虎这样全球移动互联网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我们已经开始全球化的商业自立,对所谓三大客户的依赖降低了一半以上,并且也是三大客户在全网能够找到的最好的合作流量之一。我们完全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给合作伙伴带来价值,而产生自己价值的方式。今天,猎豹移动越来越独立,所有的合作伙伴,包括BAT之间的合作关系,都不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敌人,而是我们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
放下恐惧,看更美的风景
这个时代的机会太好了,我们这一代人有机会超越上一代人,去看世界的风景。我希望竭尽全力和大家一起做到这件事情。《后会有期》里面有一句话也比较感动我:“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来的世界观。”电影里的旅行者飞了36年,大家知道上市那天我刚好36岁。无论愿意或者不愿意,36岁都跟我有着很多渊源。
有时候,我们连拉开窗帘都不愿意做。曾经有一位美国同事跟我说,“傅盛你精力好旺盛,每天上午开会,晚上学英语,没事跟我们骑行,还玩FIFA,你怎么那么多精力?”我说其实我也挺累,但我一直都有一个愿望,就是尝试和探索新鲜的东西,像一个孩子一样感知这个世界。
所以,今年我还是下了很大功夫,带着50多个中层去日本滑雪。出发前,太太还跟我说,你带着这么多人滑雪,万一出点儿事,有没有想过后果多严重。滑雪前,为了帮助大家消除恐惧,我给大家上了一堂课。我说,滑雪是一个与人的本性相背离的运动,越害怕就越危险,就越往后,越往后就越会摔倒。你只有坚信往前就不会摔倒,只有坚信把滑雪的动作做到位,你才能控制得住,才能真正滑得好。消除恐惧,才能做到那些你从来不敢想的动作。一旦做到,就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后面很多同事,仅仅两天的学习,就可以跟着我上最难的地方,虽然连滚带爬滑下来了,但至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有了不一样的体验。
当你想做一些改变时,总是会被内心的恐惧,以往的经验所控制。滑雪这项运动,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对于自己内心恐惧最好的一次挑战。当大家特别恐惧的时候,我告诉他们,你没有想过人生有多少挑战自我极限的运动?你只是摔伤一下脚,大不了断一根骨头,就能体验到很多人一辈子也体会不到的挑战。比你跳伞摔成肉饼,开车撞倒树上,比出去被什么东西撞到等等危险小多了。你的恐惧不就是来自恐惧本身吗?如果明年我们不开这种盛大的年会,就组织2000人一起去滑雪,这个感受也很好。
我不需要每一个人都高谈傅总怎么样,都是一副毕恭毕敬的表情,我不需要这些。我一定让大家能够非常快乐的工作。我希望大家能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喜欢去探索,敢于放下恐惧。就像哥伦布想要去探索全球,探索美洲新大陆,只有愿意冒险的人,才上得了这艘船。
你往前走的最大障碍其实是自己
很多人叫嚷着改变世界,结果连改变自己都做不到。我们有时固执得连心中一点点恐惧都放不下,还谈什么改变世界,谈什么梦想呢?我去年才第一次滑雪,只用了五天时间就征服了所谓黑道。白天学,晚上想,不停总结方法,用各种方法让自己更好地学习。那时你会发现,以前的经验可能成为下一个阶段最大的障碍。很多滑过雪的同事都知道,刚刚学会犁式滑雪,就会发现这样不行,因为要进入更难的雪道,必须学会拐弯;刚刚学会拐弯,又发现不行了,因为这个时候,会出现更陡的雪道,又要开始放弃拐弯,学会平行刹车,完成对更陡雪道的征服。
但正是因为那套东西做得太熟练了,我们不愿意改变,不愿意去真正为这件事投入更多精力。大家可以反思一下。为了能够让大家学习更多,我们把周例会开放直播,又有多少人坚持每周去听呢?你们连早起半个小时,多花一点点时间去琢磨,去思考,这件事情都不做,那你怎么进步。所以,固执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除此之外,我们要学会真正的展望未来。就像三年前从来没有想象过我们整个的猎豹移动会变成今天这样,我们有没有想象过三年后是什么样,五年后是什么样,我跟你们说,我们要成为全球的TOP5。有多少人也会在心里默默的想,真的可以吗?我们真的能够变成一个Facebook、Google、Twitter、雅虎这样有体量的公司吗?我们只是从通州一个小房间里,珠海的一个小渔村里面出来这样的公司,我们在真正能够在全球和巨人去竞争吗?但我真的想告诉大家,我志不在此。我对成为全球Top一点都不感兴趣,因为我相信,我们能够做到比Top更伟大的事情。但是,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我们只有踏上一个台阶,才能踏上另一个台阶。
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我在硅谷看到一个小团队,他们正在把一个发光细菌的DNA移植到植物里,希望这株植物能够发光。我在他们的实验室里,在极暗的灯光下,看到他们第一代产品。当把所有的灯都关掉,看到植物会发光。他们的梦想就是做这个灯,这样就可以省电。我说,你别做灯,做玫瑰,情人节我在中国帮你卖——把全球第一智能发光的玫瑰送给女朋友。想想三年以后,这个世界会变得多美好:发光的植物、自动运输的无人机,无人驾驶的汽车,随时在线的网络,或者一个植入你大脑皮层的移动互联网设备,你和这个世界已经完全融合起来了。
我们今天很多问题,包括水、健康、大数据全部被解决掉,所以,多想想五年以后会很精彩,坚信美好的事情一定会发生,坚信我们曾经许过的梦想一定会发生,坚信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奇点来临的时代,人类的整个发展都会急剧加速。
我们可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快,变化最多的人一代人。从你出生那一天几乎是半农耕社会,到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几乎全是数字化的社会。你想到这么激动人心的时候,你应该为它做点什么,你至少应该改变自己的一些什么。
学会仰视,空杯学习
这件事我讲了很久。不是靠你勇敢, 不怕摔跤,就能把这个动作学会了。人家做过的事情,要学会仰视,空杯学习,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思考。有同事在朋友圈留言,“吐槽没有坏处。”我说,吐槽最大的坏处就是不停地苛求世界变得完美,却忽略了自己会不会变得完美。你在不停责备别人短处时,却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你不学习只吐槽,自己也会变成槽点。吐槽的最大的问题就让自己的心态变坏,而不是培养你所谓的敏锐观察力。我曾经也因为看到这家公司不行,那家公司不行而沾沾自喜。但我今天没看到做出一点点成绩的公司就肃然生敬,满是崇拜地看着它,然后开始学习。
有时候我转了雷总的一条微博,底下就一群人说抱大腿什么的。我为什么不能表示我的赞美。难道鄙视一个人,才能体现强大吗?你的强大不是通过鄙视别人体现的,你的强大通过你自己体现。哪怕通过赞美别人,自己变得更强大。那我为什么要去不停吐槽别人呢?当别人吐槽我的时候,也有人说,傅总你是不是生气?我说我一点都不生气,我完全无视他的存在。因为他整个思路跟我完全不一样,我希望看到那些真正强大,值得我学习的人。

不能因为害怕,一辈子蜷缩在角落
让我们回想一下小时候看到每一个新领域、新动画片,那种满是好奇的眼神。多少次,我们因为经历一件事情,就对这个世界失去兴趣,就开始说这个世界不过如此。无论遇到任何问题,都不要失去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乐趣,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感知这个世界,像孩子一样睁开眼睛,就看到这里的不一样,不要轻易拒绝。我说了这么多,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听进去,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一定会说,你今天站在这里当然很容易了,你开着你的特斯拉,衣食无忧,给我讲这么多人生大道理,你知道我有多难吗?
我真的要告诉你,你们知道,我曾经有多难吗?我曾经的难度就像不会滑雪的这批人一样,摔得前仰后翻的,一度绝望。你们听过我的很多故事,包括竞争对手造谣。但没有经历过北漂这个时代的人,都不能知道那个时候的难度远远超过现在。
曾经,我的整个家庭负债几十万元,我的收入只有几千元,而且全家只有我有收入。我的父母在南方自己创业,负债累累,当时我自己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就在想这个世界怎么办?有一次,我坐在长城上,看到夕阳西下,泪流满面,我觉得我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么残酷的事情。那段时间也是身体最不好的时候,曾经住过几个月的院,在那个时候我一直在想怎么办?我们这么努力万一做不成,你挂了怎么办?后来我说有些东西我也没有解决方案,怎么办?努力!战胜恐惧往前冲。
什么事情都要付出代价,就算我倒在往前的路上,我也一定不能因为害怕蜷缩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我一定要有一点不一样,哪怕倒在这条路上。
我相信,加盟一家公司也许会挣很多钱,也许在这个行业里有点名声,但猎豹移动这家公司更在乎参与者的体验,参与在这艘大船一起去探索世界的体验。今天这艘船已经不小了,它在全球可能有8亿的用户,你每一次的实践都是对全球8亿用户的一次体验,都是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是一次自我认知的经验积累,都是你和几十亿人不一样的难得机会。
今天,你能找到多少这样的机会,真正用全球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去实践你曾经学过的知识,实践你的一些想法,甚至能够一起到各地去看风景,真正体验这个不一样的世界。虽然,我们也会为此付出很多代价,很多地方也做得不够完美,这个公司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在很多细节上,大家也有很多槽点,但任何时候我都希望大家知道,这些也是往前走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用30年去完成这3年的业绩,我们就不需要这么紧张,就不需要每天像打仗一样,就不会有那么多遗漏的点,就不会在几天之内就决定搞一个这么大的年会。但只有往前冲,在往前冲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往前冲的过程中付出代价,获得与别人不一样的体验,这就是我的人生观。
没有永恒的对手,只有永恒的利益。再小的可能性在利益面前,也会发生奇迹。
打车软件双巨头的时代将要一去不返了。[color=rgb(253, 102, 57) !important][url=]钛媒体[/url]记者从[color=rgb(253, 102, 57) !important][url=]快的[/url]打车内部人员处得到消息,[color=rgb(253, 102, 57) !important][url=]滴滴打车[/url]、快的打车选择今日在情人节,联合发布声明,正式宣布两家实现战略合并。对方称,具体细节将在春节的适当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
据钛媒体了解,两强联合后的新公司将实施Co-CEO制度,滴滴打车CEO程维及快的打车CEO吕传伟将同时担任联合CEO。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业务继续平行发展,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性。
原来是双方选择情人节宣布的,是这两个男人在一起了。
在快的方面提供给钛媒体的资料中还特别提到,两位联合CEO也特别感谢双方股东都继续支持新公司独立自主的治理模式。
至于新公司成立之后的股份比例、如何运作等,双方并没有具体的提到。
据此前媒体的报道猜测,目前存在两个版本的说法。一是,二者在合并后新公司的股权分配比例为55%和45%,滴滴比快的高出10%。另外一个版本是,滴滴快的合并之后的合资公司中,二者的股权分配比例实际为52%对48%,差距只是4%。而快的打车公关部人员告知钛媒体,目前他们也不知道具体分配。
滴滴、快的合并的消息,在几天前就开始酝酿。2月12日晚间,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国内两大打车软件滴滴和快的正在商讨合并事宜。此后得到了众多的关注,目前说法最多的为,双方资本上的力量促成了这笔合并。
据钛媒体了解,此前滴滴打车获得4轮投资,总金额超8亿美元,背后金主是腾讯,支付接口是[color=rgb(253, 102, 57) !important][url=]微信支付[/url]。分别为:
2012年9月1日,获得金沙江创投投资的200万美元A轮投资
2013年4月25日,获得腾讯产业共赢基金B轮投资
2014年1月2日,获得中信产业基金和腾讯产业共赢基金投资的1亿美元C轮投资
2014年12月11日,获得中投公司、淡马锡 、腾讯产业共赢基金投资的7亿美元D轮投资
快的打车也是获得4轮投资,总金额近7亿美元,背后金主是阿里巴巴,支付接口是支付宝。具体为:
2012年12月1日,获天使投资人李治国16万美元天使轮投资
2013年4月10日,获阿里资本、经纬创投1000万美元A轮投资
2014年4月1日,获阿里巴经纬中国、一嗨租车1亿美元B轮投资
2014年4月获老虎基金、阿里资本8000万美元C轮投资
2015年获阿里巴巴、软银中国、老虎基金6亿美元D轮投资
相关合并具体事宜,以及是否会触及反垄断审查,更多细节,钛媒体春节期间也会继续跟进报道,不过众多网友要感叹一声,打车红包的发放是不是又要缩水了。(钛媒体记者/韩佩 文)
钛媒体注:今天上午,小米创始人雷军宣布,小米MIUI系统联网激活用户数已超过1亿。据钛媒体记者此前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小米在MIUI的收益也早已破亿。相比,小米不断创造的智能手机、平板、智能硬件、智能电视、智能家居等等,MIUI是其连接整个帝国梦的关键。
钛媒体此前报道,就在2014年8月的[color=rgb(253, 102, 57) !important]小米4发布会上,雷军宣布,MIUI的用户数为6500万。 这也意味着,短短不到半年,MIUI用户差不多翻了一倍。
MIUI这张王牌早已不是小米手机的依附品,甚至在小米生态体系中扮演着比手机更为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雷军今天上午数据发布的全文:
今天,我们在美国旧金山,宣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我们的MIUI系统联网激活用户数,已超过了1亿!
在过去的三年里,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但是,MIUI的1亿用户,还是让我感慨万千,如同梦幻。
MIUI是一个活的系统,是100万核心发烧友、1000万刷机发烧友用户和1亿移动互联网上最活跃的用户和我们一起打磨出来的史无前例的产品。
我还记得,在两年前,MIUI用户突破1000万的时候,我的同事跟我说,一定要好好庆祝一下,因为不知道后面要再加一个零的话,要等到何年何月。
我还记得,在三年前,在MIUI用户突破100万的时候,我们正被小米手机1的产能爬坡问题折腾的死去活来,根本无暇庆祝。
我还记得,在四年前,在MIUI用户突破10万的时候,我们还是一个刚刚创业的小不点公司,几十个员工每天摸爬滚打在一起,没日没夜的改进我们的产品,经常为了一个锁屏页面的按钮的设计,熬上几个通宵。
我还记得,在2010年8月16日,MIUI发布第一个版本时,我们才只有100个用户。
我们把这100个用户称为我们“梦想的赞助商”。因为当小米刚刚起航时,我们心怀梦想又很忐忑,是这些梦想的赞助商,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帮助我们校准前进的方向,和我们一起奔向星辰大海。为了向他们致敬,2013年,我们拍了一部微电影,就叫《100个梦想的赞助商》,我们每个人看了,都热泪盈眶。说实话,这几年走下来,太不容易了,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就在刚才,我又看了一遍这部微电影,还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如今,我们的梦想赞助商,有1亿人了!
创业以来,小米受到的非议很多,不过,MIUI却一直保持了高度的好评。MIUI是小米的处女作,是原点与初心,是互联网思维的试金石、是敏捷迭代更新的加速器,是小米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播种机。通过MIUI项目,我们锻炼了MIUI和小米网两大核心团队;开创了带有“体温”的互联网开发模式;验证了“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互联网七字诀。
4年多时间,我们日拱一卒,224周不间断的持续更新和改进,才有了今天一亿最活跃用户共同选择的的MIUI。
它是好看又好用的操作系统,1亿多用户的参与给了它丰富的个性和鲜明的性格。它既细心,又奔放;既高效,又简约;易上手,难精通,集大成,浩瀚工程中有着无数闪光的创意 。只要你愿意寻找,就能不断发现隐藏其中的诸多设置,享受探索的乐趣。
当你在开会时接到某个陌生快递员的电话,直接就能看到他的头像和姓名的时候;当你夜晚回家到漆黑的楼道里,只需要在锁屏界面下长按Home健就能打开电筒的时候;当你在一个聚会上,只需简单的一个点击就能生成自己名片的二维码,让别人轻轻松松把你的联系方式存到他们的手机里的时候;当你换一个新的小米手机,只需要登录小米账号,MIUI的云服务就自动把你的通讯录、短信、便签、应用数据甚至你记录好的WiFi密码都同步到新手机里,再也不用费劲的去转移那许多数据的时候……反正,在无数个细小到你随时可以想不起来,但是需要时又贴心的就在你指尖的时刻,MIUI给了我们太多惊喜。
它还是移动互联网内容消费提供者。在MIUI上,用户已经下载了135亿个App,从这里通往色彩斑澜的移动互联网世界 。它更是移动智能生活最聪明的助手。通过小米黄页和小米生活,用户可以快速便捷地直达所需要的生活服务,餐厅订餐、医院挂号、银行业务预约等等,都近在指尖。它还是移动智能生活的入口,MIUI 6最新版本锁屏界面下向右一划就可以直接管理操作所有的智能设备。
2015 年情人节一早,滴滴快的宣布合并,中国又出现了一家巨大的互联网公司。原滴滴 CEO 程维在内部信中提到,新公司成为了中国前十大互联网公司,所以新公司的市值肯定不只 60 亿美元,大家可自行计算。
就在这么敏感的时刻,36氪与滴滴总裁柳青进行了一番对话谈论这次并购。当然,这个称呼很快会过时,她将成为一个名称未定的新公司总裁。

谈判始末
两家的谈判是从 1 月 21 日开始的,在内部项目代号就叫“情人节项目” 。谈判开始时,双方就认为这就像结婚恋爱一样,并一定要在情人节前完成交易并宣布。一周之前 closed,现在完成交割已经有几天了 。选择情人节,是因为想让用户和司机感到惊喜。
柳青想强调的是:
“滴滴快的都是有独立意志的公司,并不是被资本逼的”。双方约定,打则惊天动地,合则恩爱到底。
而且她还说,其实双方高管关系非常好,在这次谈判开始之前双方交流就很多。
“程维和吕传伟时不时通话的,我观察每周都有通话。”
新公司架构及持股比例
新公司持股比例,柳青说要在春节后宣布。但她特意强调,目前外面传的版本,
无论是 52%、48% 版本,各 50% 版本,55% 和 45%;这三个版本都不对。
新公司董事长是谁?柳青没说。
资本方的态度
这次合并是由滴滴快的管理团队主导的,双方团队都有比较强的个性,不是外界传的那种资本方博弈。
柳青解释,因为这两家公司都是才融资过的,而且成立也只有 2 年多。并不是那种成立很久,几轮融资不能上市,投资人还不能变现的。滴滴和快的还远远没到那个时候。
而且,这个过程中没有财务投资者退出,这说明大家都非常看好两家合并,如果是资本角力肯定不是这样。
腾讯 CEO 马化腾、阿里巴巴董事局马云都表示了祝贺。在两家开始谈判前,两位马总就知道了,战略投资人、财务投资人都被通知了,不然不能这么快完成交割。最终合并成功,两位马总是三天前知道的,他们都很开心并表示祝贺。
你有没有发现强势的投资人很难投出特别好的公司的,双方都意识到要给团队足够的自由度。
两家为什么合并?
两家合并是为了梦想。合并放弃的是对彼此的成见 ,大家都认识到这个市场是远超过原来想象。
双方都意识到移动出行行业的特殊性,如果谈论大出行领域,绝对不仅是出租车和专车,还有公交、代驾、拼车……分支领域特别多,还是有很多全新的东西要探索的,大家可以合作。
合并涉及垄断吗?需要审批吗?
还不涉及到这个问题,因为两家还是创业公司,收入还很低。
合并之后做什么
双方都会专注于移动出行。早期阶段会进行磨合,两家前端会相对独立,后台会进行整合。肯定希望未来是一个团队。
而且管理层会一直保持运营独立性,未来无论地图、支付等接入哪家都由用户体验决定。
双方原有战略其实很相似,合并后会略作调整。补贴还需要继续进行,因为还有市场还需要教育。
品牌会不会合并还没开始讨论,只要出行涉及的,新公司都会观察、探讨。至于做不做,主要看公司的精力适合做什么。
而且,主要的是有业务更夯实一些,尤其是技术和系统。移动出行,线上线下都非常重,没有金刚钻不能揽瓷器活。
合并后的滴滴快的还是创业公司,这个阶段出行是首选,不会像大公司那样天马星空。你想想,用户一出门想做什么,就知道我们要干什么了。
为什么设置CO-CEO?
出于团队稳定的考虑。而且两个团队都很有特色,核心人物之间关系都很好。保证团队的稳定性可以释放最大的潜能。
为了更好整合,双方成立了整合办公室,成员是两家 CXO 等特别核心的成员。
合并之后的最大难点
可能还是心态,虽然双方都是非常值得敬佩的对手。但一下对手没了,进入和平年代,还是会很不适应。所以要战胜自己的 ego。双方未来一定会是一家高度融合并统一的一家公司。
其实滴滴快的真正的对手是那些黑车、路边打车的人。还有其它行业有优势的力量,比如百度、携程。
还会继续收购或合并吗?
目前没预期,这像谈恋爱一样,谁知道什么时候就碰到对的人了呢?随缘。
最后还有一句值得分享的程维的话
做企业好像百米跨栏,要一直向前跑,你稍微回头看一下对手 ,自己就摔倒了。
黑豆的微信公众账号也叫“黑豆”(heidouyy)邮箱是yuanyin(at)36kr.com
有滴滴快的问题要交流,欢迎讨论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