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当个体生产者的产品出现剩余时,就自动产生了商品交换。例如,甲农民用20斤小麦换了乙农民一件衣服。
出现商品交换后,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商品的交换比例(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现在的交换比例合理吗?交换双方谁吃亏了,谁占便宜了?理论上的交换比例究竟应该是多少才能使双方都不吃亏,都不占便宜?
这些问题就交给经济学家来解决了。
英国古典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威廉.配第(1623—1687)研究了上面的问题之后,首次用劳动时间作为商品交换比例的衡量标准。他认为,商品的交换比例应该由创造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交换双方的商品消耗的劳动时间应该相等。这就是等价交换。这样,交换的双方才都不吃亏,都不占便宜。
后来,这一理论经过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还有斯密、李嘉图、马克思等人的发展,就成了今天的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因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发现的,并主要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发展的,所以这一理论一直受资产阶级以及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肯定。
可是,当马克思用这一理论作为工具发现了剥削之后,资产阶级以及他们的经济学家就开始不喜欢这个理论了——承认劳动价值论,就等于承认了剥削。配第和他的继承者们都没想到他们能给资产阶级捅这样的大漏子。
所以,自《资本论》出现之后,资产阶级以及他们的经济学家就开始诋毁劳动价值论,并且新发明了许多价值论来补窝,例如资本价值论、技术价值论、效用价值论。这些新发明的价值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抛开劳动,不承认劳动的作用。这样就可以掩盖住剥削了。
现在的许多年青人不知道经济学的历史,以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发现的,是马克思的东西,恨屋及乌,所以批判马克思的时候必然批判劳动价值论,他们不知道他们批判的恰恰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成果,也不知道他们正给资产阶级当自干五。
由于劳动价值论是因为商品交换而产生的,所以这一理论只适用于市场经济,不适用于自给自足及计划经济。自给自足及计划经济里,一切产品都没有价值。虽然它们都消耗了劳动时间,但是它们都没有价值,因为它们不用于交换。
比方说,拳击比赛时,为了防止一些拳击手在体重上吃亏或占便宜,就划分了体重级别,有70公斤级、80公斤级的等。参加比赛的拳击手体重级别必须相等。而我们普通人,因为不参加比赛,所以虽然我们都有体重,但是也不给我们划分体重级别,即使划分也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