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555 25
2015-05-02

   再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譬喻的基础上

【马克思的原话】: 我们再拿两种商品例如小麦和铁来说。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 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铁。

【我的评论】:小麦和铁的交换比例是这样的,这里考虑的只是量(注意不是质量或者重量),而不考虑两种不同商品的单位,比如小麦是夸特,铁是磅,比如10夸特小麦能换来一磅铁,此时,小麦和铁的交换比例就是101,同理,小麦和铁的交换比例,还可以写成152,104,不论它们的交换比例如何,马克思说:“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 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铁。

好了,一定量的小麦和铁交换,一定量的小麦能交换来一定量的铁,为什么可以写成以下的公式: 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铁。这个“为什么”,难道不需要论证吗?难道它是不证自明的吗?

在马克思的这段话里,马克思并没有告诉我们,一定量的小麦能交换来一定量的铁,为什么可以写成以下的公式: 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铁。他根本没有讲清楚“一定量的小麦能交换来一定量的铁,能写成以下的公式: 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铁”的原因。他只是说:“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用“总是”是什么意思,用“总是”,就意味着“一定量的小麦能交换来一定量的铁,能写成以下的公式: 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铁”吗?用“总是”就意味着“一定量的小麦能交换来一定量的铁,能写成一下的公式: 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铁”就不需要论证了吗?如果没有论证,就用这样的等式来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可以说,马克思是用数学公式来譬喻一定量的小麦和一定量的铁之间的关系。因为,两个东西能交换,并不是两个东西相等,一匹马和一头牛如何相等?因此,“A=B物,1夸特小麦=a?铁”,不是譬喻是什么呢?价值公式本身,就是个譬喻的产物!而马克思又用这个譬喻的东西,来譬喻交换中不同商品之间的关系!

或许有人说,马克思比较的是它们的量,可是,我们已经说了,小麦和铁(其他商品亦然)的量的单位是不同的,既然单位不同,如何比较量?难道是比较它们的重量?对于小麦和铁来说,夸特和磅,的确是重量单位,如果是比较的重量,“1夸特小麦=a?铁”就不是价值公式了,而是重量公式,如果是重量公式,又哪来的不同的交换比例? 难道一吨铁的重量不等于一吨小麦的重量?而当马克思说,一吨铁等于2吨小麦的时候,我们不把它当成是譬喻,还能当成是什么呢?而如果比较的是劳动量,这正是马克思要论证的东西,在没有论证前,就得出这样的价值公式,岂不是倒果为因了吗?

【马克思的话】:这个等式说明什么呢?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因而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这样,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这第三种东西。

【我的评论】看,马克思不就是在A=B 的基础上开始他的论证,最后得出商品能交换是因为其背后有相同的劳动量吗?其而马克思再把一定量的商品和另外的一定量的商品相交换,简化成数学公式A=B物,用A=B物来譬喻不同的商品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其实,我们说,他已经先认为二者背后的劳动量相等,先认为二这背后有相等的量,在此基础上他构建了这个数学公式,如果两个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背后没有相等的东西,这个公式如何建立的起来?而有了这个公式,马克思又说,这两个商品背后的劳动量相等,其实,马克思自己已经陷入了循环论证的泥淖中而不自知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5-2 17:50: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2 18:32:20
龚民 发表于 2015-5-2 17:50
这种荒唐的垃圾又翻出来。劳动价值论以物易物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解体走上商品经济客观阶段,两物相交 ...
那么,请问,在商品经济阶段,不是以物易物了,如何确定商品的价值量!
你的意思是说,马克思是用以物易物的时代的确定商品价值量的方法来确定商品经济阶段的商品的价值量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2 19:29:35
孟子的学生 发表于 2015-5-2 18:32
那么,请问,在商品经济阶段,不是以物易物了,如何确定商品的价值量!
你的意思是说,马克思是用以物易 ...
漫长的人类交换史,背后是生产史。

马克思通过您所说的“譬喻”,试图找到生产-交换的整体图式。这就是您想要的答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2 20:37:48
20码麻布与1件上衣相交换,被马氏表示成为20码麻布=1件上衣,这种表示方法,是错误的。说他譬喻,不准确;说他犯了错误,才精准。
等于号表达左右的事物在量上相等,而那个“20码麻布=1件上衣”是什么鬼东西啊?
我在楼主的前一贴,已经将这件事说清楚了。马克思是故意为之,是为了诱导人们接受所谓“等价交换原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2 20:53:16
我从“20码麻布=1件上衣”,根本看不出是因为这两种商品中凝结的劳动相等,只有马克思这样的“天才”,才能看得出来。我只能看到,在市场交换中,“20码麻布=100美元”,“1件上衣=100美元”,从而“20码麻布=100美元=1件上衣”。至于为啥,“20码麻布=100美元”,“1件上衣=100美元”,那我们就要研究麻布和上衣的供求关系,而要研究这两种商品的供求关系,那我们就要研究这两种商品是在什么生产关系下生产的,即它们的生产成本是多少(有效供给),以及需求方的购买偏好和货币持有分布(有效需求)。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啥玄乎的不可知的内容。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就是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