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490 80
2008-12-26
茅于轼针对“18亿亩耕地”争议首度回击

    炮轰 “18亿亩耕地红线”在各界引发热烈争议后,今日(26日),茅于轼首度在天则经济研究所网站撰文回击。

  文中,茅于轼称被骂的原因是得罪了一些人的根本利益,可是又讲不出道理,所以只好用骂的方式。“对一种商品进行管制,对有权管制的人而言是有巨大利益的事。有了管制就必有审批,于是就有以权谋私的机会,可以权钱交换。正因为此事涉及巨大的利益,所以有这么强烈的骂人声。”

  除了利益相关者,茅于轼称其它部分反对他研究结果的人对粮食问题缺乏认真思考,进行了一系列数字论证后,茅于轼表达了他的观点——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无关。

  此外,茅于轼用数字对攻击者主要依赖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反驳,“我国生产的粮食有高有低,但是上下波动只有三四个百分点。百年一遇的粮食供给不足,也只有消费量的11%,约合五千万吨。如果全部靠进口补足,要用外汇约100亿美元,不到我国出口创汇的百分之一。”

  他认为,如果中国进口五千万吨,不到全球粮食贸易的十分之一,并不会对全球的粮食市场造成太大的冲击。

  他继续表达了自己关于“18亿亩红线”的观点:“在未来的三五十年中将有大约六亿人要进城,农村只需要一亿农民就够了。也就是说,三五十年内城市人口要翻番。这样的城镇化不占用农用地怎么可能。难道让加倍的人口仍然挤在原有那些土地上?可以肯定18亿亩的红线要不了三五年就要突破,除非我国的城镇化没有进展。”

  “18亿亩红线的数目完全是拍脑袋出来的,没有经过任何经得起检验的研究,这条红线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极不利于加速农民进城和解决三农问题。”

  他表示,因为一个错误的计划经济决策而延误了国家最重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不应当的,所以必须要取消这条红线。

  针对各种持不同意见的言论攻击,茅于轼表示,天则经济研究所作为一个有独立见解的民间研究所,有责任发出自己的声音。(安安)

  以下是茅于轼所刊文章:

  为什么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必要?

  茅于轼

  2008年12月24日,天则所发布了“粮食安全和保护耕地”的研究成果。有约二十名记者参会。今天各方面的报道已经出来了。同时我的邮箱里收到不少骂我的信。内容十分简单:“老不死”,“王八蛋”,“汉奸”,除了骂人没有任何话。我知道,这个研究成果得罪了一些人的根本利益,可又讲不出道理,只好用骂的办法。当然,我不会计较骂人,更不会对骂。反右和文革时我听的骂多去了,比这个更难听的有的是。

  对一种商品进行管制,对有权管制的人而言是有巨大利益的事。有了管制就必有审批,于是就有以权谋私的机会,可以权钱交换。当然,有些管制是必要的。但是由于顾虑粮食安全而对耕地设下不许逾越的红线是完全不必要的。正因为此事涉及巨大的利益,所以有这么强烈的骂人声。不然的话,蛮可以冷静地讲理。现在理又不足,就只好骂人了。用骂人来发泄因为非法利益被揭穿导致的心头之恨是很自然的。

  有些人反对我们的研究结果,不是有利害关系,而是对粮食问题缺乏认真的思考,对跟粮食安全有关的数据没有研究。下面是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改革以来的三十年,人口增加了45%,粮食增产了60%,而耕地却在减少。这是有统计数据可查的,不是想象出来的。这一铁的事实说明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无关。粮食产量取决于许多因素,耕地只是其中之一。我们的研究包括如何用其他投入要素,如劳动力,化肥,农业机械,灌溉等代替土地的机会,要投入多少其他要素能替代一亩土地。

拿全球的粮食供求情况看,世界上有很充分的粮食供应。在过去的五十年中,人口增加了一倍半,人均粮食消费增加了17%,但粮价下降了一半。说明粮食相比于五十年前越来越丰富了。全球粮食供求的总形势,和许多其他大多数商品一样,是需求决定产量。或者说,有多少需求就能够生产出多少粮食。万一我国的国内粮食供给不足,可以从国际市场获得。日本消费的粮食中有40%靠进口,南朝鲜60%靠进口。我国这么多年来有进有出,基本平衡,不需要靠进口   

      万一需要进口,会有问题吗?有人问中国13亿人,靠进口谁有能力满足我们的需要?这正是反对取消红线的人所提出的理由。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生产的粮食有高有低,但是上下波动只有三四个百分点。百年一遇的粮食供给不足,也只有消费量的11%,约合五千万吨。如果全部靠进口补足,要用外汇约100亿美元,不到我国一年出口创汇的百分之一。所以我们有足够的钱从国际市场买粮食。现在全球的粮食生产为23亿吨,其中粮食的国际贸易量为5.3亿吨。如果中国进口五千万吨,不到全球粮食贸易的十分之一。并不会对全球的粮食市场造成太大的冲击。

  粮食生产有高有低,所以要有适当的储备。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储备粮应该是年消费量的14-17%。这从是多年来的经验得出来的。我国因为有过大饥荒是经验,所以储备粮特别多,估计达到40%左右(粮食储备是国家机密,我们只能从各种来源的数据猜测),超出联合国标准的两倍。粮食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储备有损耗,有成本。过高的储备是不必要的,也是不经济的。如果拿石油储备做比较。我国石油消费中有一半靠进口,但是我们几乎没有储备。而粮食不需要靠进口,却有40%的储备量。比较这两个数可以看出我国政策中严重的轻重失据。

  18亿亩红线的数目完全是拍脑袋出来的,没有经过任何经得起检验的研究。有人质问说,如果你能够算出国家需要多少土地,你也能够算出国家需要多少牙膏,多少鞋,多少汽车等等。那我们可以回到计划经济了。这话很不错。说明我国的决策部门还有不少计划经济的思想。这对国家可是一个危险。

  几年前国务院还发布过规定,要求冻结农用土地,不许可将农用地改作它用。这就更荒谬了。一块土地作什么用,要看它周围的环境,它本身的条件。怎么能说,不论什么情况永远是用作农用最好呢。事实上这种错误规定根本无法实施。全国已经有无数的耕地改作了它用。唯一的不同是每次改变土地用途都要经过复杂的审批。主管审批的人有了以权谋私的机会。当然,我相信大多数人没有以权谋私,但是他们的劳动说得好一点,也是无效劳动。市场能够最有效地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市场远比官员聪明得多。即使聪明的官员也只能从市场得到必要的信息来处理这一类问题。

  为什么必须取消这条红线?因为它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极不利于加速农民进城,解决三农问题。因为一个错误的计划经济决策而延误了国家最重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现在我国大约有六亿城里人,有七亿农村人。在未来的三五十年中将有大约六亿人要进城,农村只需要一亿农民就够了。也就是说,三五十年内城市人口要翻番。这样的城镇化不占用农用地怎么可能。难道让加倍的人口仍然挤在原有那些土地上。可以肯定18亿亩的红线要不了三五年就要突破,除非我国的城镇化没有进展。

  18亿亩红线的事关系到国家的重大发展途径,天则经济研究所作为一个有独立见解的民间研究所,有责任发出自己的声音。

  2008年12月26日

<style type="text/css"></styl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2-26 20:51: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6 21:09:00
茅于轼太短视了。他是天则的代言人,天则是房产商的代言人,这个关系是很明显的。所以,我认为茅于轼万全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着想,完全不是一个为国为民的良臣。记得上次中央说要建经济适用房,要加快农地流转,茅于轼又说,建不得,农地不得流转,最多只能间廉租房,原因是建经济适用房是占用农村的土地,这样是农村人补贴城市中低收入阶层,说是本来农村人就苦,生活不好,受到不公待遇,却要补贴别人,牺牲自己,看起来这真的是合情合理,很有逻辑。其实,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是在为房地产商说话,经济适用房政策是一块巨石,压在房地产商人身上,茅于轼就是要把这些石头打烂,然后自己分一杯羹。可恨,可耻,可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6 21:34: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6 21:40:00

对一种商品进行管制,对有权管制的人而言是有巨大利益的事。有了管制就必有审批,于是就有以权谋私的机会,可以权钱交换。当然,有些管制是必要的。但是由于顾虑粮食安全而对耕地设下不许逾越的红线是完全不必要的。正因为此事涉及巨大的利益,所以有这么强烈的骂人声。不然的话,蛮可以冷静地讲理。现在理又不足,就只好骂人了。用骂人来发泄因为非法利益被揭穿导致的心头之恨是很自然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401379-1-1.html

在文中并没有看到对“由于顾虑粮食安全而对耕地设下不许逾越的红线是完全不必要的”的具体解释,并没有说明为什么是完全不必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6 21:56:00

有些人反对我们的研究结果,不是有利害关系,而是对粮食问题缺乏认真的思考,对跟粮食安全有关的数据没有研究。下面是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改革以来的三十年,人口增加了45%,粮食增产了60%,而耕地却在减少。这是有统计数据可查的,不是想象出来的。这一铁的事实说明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无关。粮食产量取决于许多因素,耕地只是其中之一。我们的研究包括如何用其他投入要素,如劳动力,化肥,农业机械,灌溉等代替土地的机会,要投入多少其他要素能替代一亩土地。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401379-1-1.html&star=1#35289

说“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无关”,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最多只能说一个不是直接相关!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耕地越多,粮食产量必然越大。当然还存在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但耕地是前提条件,没有这个前提的存在,其他都是空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