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中国经济30年,一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另一方面积累了许多矛盾,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
面对问题,原因在哪?怎么办?
先是,经济学家论证需求侧出了问题,提出要加强需求侧调整,随之出台各种扩大内需强化出口的政策和办法。实施后效果不理想。
于是,经济学家改证供给侧出了问题,提出应加强供给侧调整,正在出台各项政策调整结构,压缩过剩产能,全民创新大众创业,实施效果如何尚待检验。
无论是需求测调整还是供给测调整,只要是进行调整就不能说是不对,但是问题实质不在这两侧。无论是调整需求侧还是调整供给侧都是治标而不是治本。
那么问题实质在哪一侧呢?
在分配侧。
⒉如果把经济问题观察简化为两侧,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分法,供给和需求是其中一种。但不是根本矛盾。
根本矛盾是效率与公平这两侧(顺便说一句,现在所说的侧就是过去说的方面。学者的语言是不断创新的,要跟得上)。从这两侧看,显然问题不在效率恻而是在公平侧。需要调整的是公平侧。
与此相近的划分是生产侧与分配侧,这样划分看起来也很清楚,是分配侧出了问题,有目共睹,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所以需要调整分配侧。
⒊可以看到,对分配侧的调整已经在加紧实施,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加强扶贫,明确脱贫目标,制定脱贫政策措施,落实脱贫责任。
我这里要强调的是,调整分配侧不仅仅是实践问题,也是个理论问题。这个理论问题简单地可以归结为价值规律和价值理论。归结为社会主义经济用劳动价值论指导实践,还是用供求价值论指导实践,归结为理论水平,理论自信的程度和对待理论的态度。
伴随改革开放在理论界提出深化劳动价值论研究,经过30年的深化研究,作为阶段性成果应该有个交待了。劳动价值论是对还是错?如果是对的要不要坚持?如果是错了,要不要放弃?如果需要改进修正,怎样改进修正?理论和实践应该有个粘合才是,理论脱离实践是没用的理论,实践脱离理论是盲目实践。
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而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劳动二重性理论。关于劳动二重性,马克思重点论述的是抽象的相同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并且把价值量归结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说的很清楚,他说:大卫·李嘉图与亚当·斯密相反,他十分清楚地作出了商品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规定,并且指出,这个规律也支配着似乎同它矛盾最大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西斯蒙第在同李嘉图的直接论战中不仅强调指出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而且指出”我们经济进步的特征“在于把价值归结于必要劳动时间,归结于”全社会的需要和足以满足这种需要的劳动时间之间的比例“。马克思进一步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体化为工作日,并把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建立资本主义生产的剩余价值理论。
5.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全体劳动者尽管劳动岗位存在差异,只要劳动时间即工作日相同,价值量就相同,工资就应该一样。这是劳动价值的理论规定。
6.这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这种浅显的道理老百姓都知道。当前经济问题的主要矛盾就在于贫富差距拉大——分配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