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马克思写作特点——学与思(2)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叙述方法,解读
马克思在谈到他的写作时曾说:“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23,23—24]马克思说的是“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就意味着实际上它并不是先验的,可是后人大多却是把他所引进的许多范畴看成是先验的了。本来马克思的辩证法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3,24]例如,马克思实际上是从客观存在频繁的商品交换中抽象出来了抽象人类劳动这个概念,它是在“社会过程”(即市场交换)中的抽象,是反映出客观存在,而不是如有人所理解的那样是存在于头脑中思维的观念抽象。但由于马克思又喜欢“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人们就会用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去解读《资本论》,这样马克思的抽象人类劳动就被曲解是从具体劳动这个概念中抽象得出的抽象劳动概念,或是从人的脑、神经、肌肉、感官等等的耗费的生理学上的真理中得出的抽象劳动。这些曲解都是从概念出发,是从一个概念推演出另一个概念,这是黑格尔式的辩证法,不是马克思的辩证法。将马克思的辩证法颠倒为黑格尔的辩证法就使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具体的有用劳动与抽象的人类劳动)其实是指经过交换后的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是指经过商品交换过程的社会评价后的终点形态的社会劳动二重性,可是许多人却把它曲解成是生产领域中的起点形态的劳动的概念上的所谓劳动二重性……。“抽象的人类劳动”和由此推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等,实际上它们都不是现成的出发点,是通过社会过程转化变成的结果,但许多人却都实际上把它们看作是先验的,所以马克思写作时就预料到“人们对《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23,19]当然,理解上的偏差也许还与中国人不适应德国人的思维或表述方式有关。
不同的人读同样的著作,由于关注的角度不同,读出的味道会很不相同的。诸如许世友大将读毛泽东所喜爱的《红楼梦》却说“写的是吊膀子的事”。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革命者的解读和建设者的解读或者理论家的解读其味道也会是很不相同的。一百多年来人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们的学习和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相对稳定的诸如劳动创造价值等等的认识(我称它为流行观点),反对派也是认同这些认识并以这些认识作为非难的对象,这也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倍受诟病的地方。实际上流行的解读有的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诸多的误解与曲解,有的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确有致命缺陷。这些在后续的帖子里都将与网友讨论,并欢迎挑错、补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