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以当时最著名的英国政治经济学家为起点,其中包括了亚当·斯密、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与大卫·李嘉图。
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它容许生产力快速增长。斯密认为市场的茁壮刺激了分工,而这又反过来加强生产力。马克思在这方面与斯密持同样观点。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说:“我们看到亚当·斯密在对剩余价值及资本的分析上超越了重农主义……。根据他们的看法,只有一种特殊的劳动-农业劳动-创造剩余价值。但是对于亚当·斯密,展现的却是一般社会劳动-无论用途为何-的价值,这只是必要劳动的量。无论剩余价值采取利润、地租或利息的次级形式,都不外是这种劳动的一部分,由劳动物质条件的持有者在与活的劳动相交换时挪用。”
马尔萨斯在《人口学原理》中主张人口增长是工资保持在最低生活所需的主因。马克思发展了另一套工资理论。马尔萨斯的理论是非历史的,他仅假设了一种抽象的、放诸四海皆准的人口原理;马克思则给出了资本主义多余人口如何决定工资的理论,这些多余人口的起因是经济的,而非生物学的(马尔萨斯的理论)。这套理论通常被称为马克思的产业后备军理论。
李嘉图发展了资本主义内部的分配理论,亦即关于社会的产出如何在各阶级间分配的理论。这套理论的成熟形式存在于他的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基于劳动价值理论,产品的价值等于其中凝结的劳动。而利润源自社会的产出,工资与利润成负相关──利润的增加以工资降低为代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形式分析泰半建基于李嘉图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