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463 3
2016-10-14


                 
               流通领域的非等价交换现象
    摘要:1,商品交换分为等价交换和非等价交换;就是说在流通领域同样存在不等价交换。2,商品价值就是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的使用价值。商品价值可以用使用价值衡量,也可以用商品中凝结的劳动衡量。关键词:马克思,商品价值,交换价值,非等价交换,等价交换   
中图分类号:F045.
Abstract: 1, the exchange of goods is divided into equivalent and non equivalent exchange; 2, the value of goods is the use value of labor. Commodity value can be measured by using value, and can also be measured by labor in the product. Key words: Marx, commodity value, exchange value, non equivalent exchange, equivalent exchange
正文
    在生产领域存在不等价交换现象,那么,在商品交换领域即交换价值中是否也存在非等价交换现象?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两者是对经济学现象的非整体解释?还是只有其中一个是正确的?两者能够融合吗?矛盾的焦点一,价值的认识。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西方经济学认为价值概念可有可无。那么价值观念能够去除吗?答案肯定是不能。矛盾焦点二,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由价值决定。西方经济学认为,交换价值由供求关系决定。这是两种不同的观点。
这样,我们从这两个矛盾入手,以两种观点能否融合代替对抗的思想 进行问题的提出,分析,得出交换存在等价交换和非等价交换,接受西方价值受供求关系影响观念,交换价值由价值影响和其它因素影响。价值非唯一影响因素。得出价值可以从付出和收获两方面定义。
一、交换价值与交换规律
    在马克思的学说中,经济关系乃是交换价值的背景。交换价值只有在一个产品在进行交换时,特别是产品被作为商品在经济关系中出售及购买时,才具有意义。〔1〕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交换价值是商品交换的比例。〔1〕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根据这个定义,得出商品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商品价值。而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对某些市场经济现象的解释》中商品价值指的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生产力水平在时间上的累积,〔3〕得出商品价值与生产力无关。这是两个矛盾的结论。如果马克思价值理论正确,那么商品价值与生产力无关的结论,必然错误。是这样吗?商品价值只与生产力成反比吗?
1、全人类对某一商品的生产力
全人类对某一商品的生产力由两方面决定:1,能够生产这种商品的人数;2,每一个人的生产力,即每个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数量。提高生产力包括两个方面:1,提高能够生产这类商品的人数;2,增加个人的生产水平 。
2、社会平均生产力
人类对某一商品的生产力即单位时间人类生产的数量,等于能够生产这类商品的每个人的生产力的总和。如果用能够生产的人数的平均生产力表示,那么就等于能够生产的人数乘以能够生产的人数的平均生产力。人类某一商品生产力=能够生产的人数×能够生产人数的平均生产力。人类某一商品生产力除以人类的总数等于人均生产力,即(某一商品的)社会平均生产力。此时劳动时间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X件a商品=2X件b商品,这里相等的是什么?是社会平均生产力。不同商品在同一时期生产力可能不同,例如,单位时间生产a商品X件(这是a商品生产力),生产b商品2X件(这是b商品生产力),两类商品生产力虽然不同,但处于同一时期,从某种程度上讲,两类生产力是相等的。即X件a商品=2X件b商品。这种相等是人类在某一时期的生产力。两者都表示人类在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平均生产力,社会平均劳动力。
商品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那么与商品的制造难易程度成正比。制造难易程度,一个是由于技术问题即生产力水平低,而造成生产力水平低。另外,商品的平均生产力还与进行生产的人数有关。例如某类商品制造难度不大,但由于生产人数的减少,例如变成整个人类只有一个人生产这类商品,那么社会平均生产力就会变得特别小,这样生产这类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变得特别大,得出商品价值变大。
3、供需关系与价值价格
说说供需关系,当需求不变,供给改变的时候,供给量由生产人数平均生产力与生产人数决定,当供给量变小时,可能是生产人数减少造成的,可能是由于生产人数平均生产力降低造成的,不管怎么造成的,都相当于社会平均生产力降低,根据马克思经济观,生产力降低,就会造成商品价值提高。这里得出供需关系改变时候,能够改变商品价值。而不是只改变价格。
当供给不变,需求改变的时候,生产力不变,供给不变,这样看来商品价值不变。但需求改变的时候,人类需要提高生产力才能满足需求,提高生产力就等于价值降低。而此时没有提高生产力,一比较,就相当于生产力降低,就相当于商品价值提高。这样,需求也能改变商品价值。而不是价格。
这样得出供需关系改变的时候,能够改变商品价值。
这样得出商品价值,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关,同时,商品价值也与供求关系有关。商品价值不是只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还与供求关系有关。供求关系的改变相当于改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 商品交换的时间法则
人类生产某类商品a,一定时间内或单位时间内生产数量X件,同样的时间,如果不生产这类商品,改为生产另一类商品b,生产数量2X件。我们就说,生产a商品X件与生产b商品2X件是等价的。单位时间生产数量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与时间无关。而a商品X件与b商品2X件等价是因为两者中人类的劳动时间是一样的。人类如果用一定时间生产a商品,那么同样时间生产b商品的数量就是人类付出的代价。b商品数量就是对生产a商品X件价值的衡量。
5、交换的使用法则
根据时间法则确定商品间的交换规律后,两者数量上形成一定的比率。当一类商品生产力提高后,如果再根据时间法则交换,那么生产力提高的商品交换价值降低。如果依据不变的商品来看,那么由于自身生产力不变,因此交换的另一类商品应该不变。这样得出生产力发展的另一类商品商品价值总量增加。这里依据的是商品使用价值。因为不变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变,所以依据时间法则确定的商品间交换比率不变。这里可以说依据的是商品使用法则。
6、使用法则与时间法则的各自适应范围
那么使用法则对,还是时间法则对?还是两者都对,但都不完全?什么时候用使用法则?什么时候用时间法则?两者什么关系?原来两者直接有一个平衡点,那就是供求关系。
当人类对某类商品的生产力提高的时候,此时交换的时候依然用使用法则,即生产力提高的商品交换时候,价值不变。因此交换得到的商品价值增多。而人类的需求是有一定量的,当生产力发展到生产的商品供给大于人类需求的时候,此时交换原则发生改变,不再遵循使用原则,而是改为使用时间法则。即生产力提高的商品价值降低。
商品间的交换比例确定后,生产力的发展,不会立刻使交换比例发生改变,我们称之滞后性。此时,商品价值与生产力成正比,生产力越发展,获得商品价值越多。因为此时单个商品价值不变。而当生产力发展一定时间后,才会使交换比例发生改变。为什么会这样?这个从供需关系方面可以得到解决。当生产出商品满足人类需求,供应大于需求的时候,交换比例发生改变,商品价值降低。我们说商品贬值。通常说商品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说的就是此时。
    生产力发展使单位时间生产商品增多,人均获得的商品增多。当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减少的时候相当于生产力减小,商品量变化过大的时候造成供求关系发生改变,造成单个商品价值增加。例如,粮食的生产,生产力没有变,由于自然因素,造成商品产量降低,这样相当于生产力降低,造成单位量的商品升值。即粮食涨价。
在商品价值决定交换价值,只有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我们发现供需关系也能改变交换价值。交换的时候,有时候,价值与生产力反比,因此交换价值与生产力反比。有时候,生产力发生改变,商品价值应该降低,但此时交换时候交换价值依然按照原来比例交换,即交换价值不变。由于价值决定交换价值,因此得出商品价值与生产力无关。此时,商品价值没有随着生产力发展而降低。
7、商品交换的交换原则
商品交换的时候,一个是等价交换,即以生产力对比进行交换。另外,当劳动者不能以最小价值获得交换的时候,劳动者会以大于等价交换的价值与对方交换。此时属于非等价交换。
二、商品价值的认识
    1、商品经济时代以前的劳动产品的价值
    非商品经济时代,劳动者通过生产劳动生产劳动产品,例如封建社会农民生产粮食。劳动产品满足劳动者自己的需求,因此不能算是商品。但是劳动产品需要劳动者付出劳动,并且不同生产力,造成单位时间生产的量不同。这里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造成的不是商品价值而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劳动成果即劳动产品获得使用价值。    不通过生产劳动(或说劳动)就能获得的使用价值,不需要付出生产劳动。这样的使用价值没有商品价值。通过劳动获得的使用价值消失的时候,没有使用价值,劳动者不会付出劳动来换取。商品价值的时间性,商品价值随着时间可能消失。也可能随着时间而改变。物体具有使用价值,就具有潜在的价值,当有需求又不能无偿获得的时候就能够进行交换,具有交换价值。一个是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体;二是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的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有需求不一定交换。自然界存在的空气,有使用价值,但人类不需要付出交换价值就能获得,因此没人付出交换价值。但当人类不能无偿或者说不付出劳动就获得的时候例如在水里,人类愿意付出价值进行交换。
2、没有需求商品相当于没有价值
    人类通过劳动生产商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商品没有及时进行交换而是储存,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使用价值消失,例如粮食,蔬菜等烂掉失去使用价值,这时候商品由于失去使用价值,而失去价值。得出结论:失去使用价值的时候,商品失去价值。当商品生产出来的时候,此时人类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人类不再有需求(需求的是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需求就相当于商品没有使用价值,这样商品就由于失去使用价值而没有商品价值。当人类需求产生的时候,商品的使用性再次显示出来,我们说商品再次具有商品价值。没有需求的时候,我们可以称使用价值隐藏,商品价值隐藏。物体有使用价值,就具有潜在商品价值。
    3,劳动产品的两个方面
   人类劳动获得劳动产品,收获方面看是收到使用价值,从付出方面看是付出劳动。这样劳动产品价值从收获方面衡量就是具有使用性,是使用性的多少。也就是使用价值,从付出方面看就是人类劳动的多少。也就是劳动价值。这样看来,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是劳动产品价值的两个方面,是对劳动产品价值的不同角度的衡量。因此得出劳动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劳动产品价值=劳动价值;因此也可以说使用价值=劳动价值。
商品是劳动产品的一种,商品价值就是使用价值就是人类付出的劳动价值。这样看来,从劳动方面来说,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即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4,劳动多少的衡量
   劳动多少如何衡量?劳动价值如何衡量?
   a,以劳动时间衡量。即劳动价值理论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此时,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量是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它的社会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一个是与生产力成反比,当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商品价值降低;一个是与生产力无关,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商品价值不变。这是矛盾的,为什么得出这样结论?
   当人类(对某类商品)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此时生产力发展,商品量增加,当没有改变需求大于供给的总体形势,此时,商品价值不变,生产力的发展,相当于单位时间商品总量增多,商品总价值增多。而不是商品总价值不变。这样正是由于有时候,商品价值不是与社会平均生产力成反比,与社会平均生产力无关,造成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变大,与社会平均生产力成正比。这是人类为什么发展生产力的一个动力。
   b,以劳动价值衡量。不再详细叙述。
   5、劳动也可以从付出和收获两个方面衡量
   人类劳动需要消耗使用价值,通过劳动获得使用价值。
   生产力发展,人类消耗的使用价值不变,但产生更多使用价值。人类劳动的量从消耗方面看,消耗的使用价值不变,那么人类劳动的单位时间内劳动量不变,消耗的劳动价值不变,那么获得的商品价值以此衡量,得出生产力发展,商品价值减小,两者反比。以消耗衡量劳动的多少即劳动价值,就是以劳动时间衡量劳动量。人类劳动无差别,因为单位时间消耗使用价值一样,因此劳动价值只与劳动时间有关。
   生产力发展,从人类劳动获得看,人类劳动获得使用价值增多,因此商品价值与生产力无关,产生总的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力正比。如果以收获衡量劳动的多少,那么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单位时间的劳动就是一个增值。此时,劳动价值是变量。以收获衡量劳动价值,得出商品价值与生产力无关,不会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变小。
    商品价值可以从获得与付出两方面衡量。获得使用,付出劳动。以使用衡量,单个商品价值始终不变,商品总值与生产力成正比。从劳动衡量,又可以分为以劳动付出的价值衡量与劳动得到的价值衡量两个方面。其中以劳动得到价值衡量又与上面获得使用方面衡量一样。不论以那种角度衡量,都能够说明经济问题。都存在等价交换和非等价交换两种情形。
6、交换换的是货真价实的商品价值
    商品由于存放,会升值或贬值,因为社会平均生产力发生变化。商品存放即使商品处于不同时代。商品制成后,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已经形成,可以认为价值已经形成。但对方愿意以多少劳动价值换取,还取决于对方的接受底线。交换的时候,对方付出的价值是货真价实的商品价值。交换分为等价交换和非等价交换。当非等价交换的时候,劳动者获取的交换价值就会大于或小于自身的商品价值,即对方付出更多或更少的商品价值。为什么出现不等价交换,因为供需的不平衡造成的。
7、商品价值概念
商品价值就是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的使用价值。或说成商品价值就是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的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价值就是付出劳动的使用价值。
总结:1,商品价值就是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的使用价值。商品价值可以用使用价值衡量,也可以用商品中凝结的劳动衡量。2,交换存在等价交换,即以商品间的生产力对比进行交换,同时,交换还存在不等价交换。不等价交换时候,以大于或小于等价交换时候的价值进行交换。主要由需求与供给决定。供需关系决定一方劳动者以付出大于或小于对方商品价值的商品价值以达到与对方的交换。

参考文献:
〔1〕作者映雪红梅、《交换价值》百度百科第27次版本、[EB/OL]、路径http://baike.baidu.com/item/%E4%BA%A4%E6%8D%A2%E4%BB%B7%E5%80%BC/9635232?noadapt=1 、2016.07.18./2016.09.01.
〔2〕作者galaxysailor、《商品价值》百度百科29次历史版本、[EB/OL]、路径http://baike.baidu.com/item/%E5%95%86%E5%93%81%E4%BB%B7%E5%80%BC/8207732?noadapt=1 、2016.05.18./2016.09.01.
〔3〕作者吴兴广、《思索商品价值是否始终与生产力成反比》


作者简介:吴兴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10-15 22:26:18
“1,商品交换分为等价交换和非等价交换;就是说在流通领域同样存在不等价交换。2,商品价值就是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的使用价值。商品价值可以用使用价值衡量,也可以用商品中凝结的劳动衡量。”——————这句话又是错的。

1、世上从来都没有过什么“等价交换”。由于人的利己性,人们在交换的时候会用自己的物品尽可能多的换取他人的物品。所以,交换从来都不是等价的。只是在交换双方的心理上觉得值得便会交换成功。

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可量化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讲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化。谁能计算出一把扳手的使用价值是多少?一把打气筒的使用价值是多少?一台电视的使用价值是多少?由于使用价值的不可量化,所以,无从衡量。所谓物品的使用价值是人们客观的认识罢了。

3、商品的交换价值随商品的稀缺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商品的交换价值绝不是产品的价值——凝结的劳动量,即:成本。所以,商品在交换时,绝不是什么可以用凝结的劳动量可以来衡量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16 08:24:49
要尝试马克思经济与西方经济融合,不要始终认为马克思是错的,西方经济学是对的。你没有发现两者(至少)都能够解释部分现象?为什么不认为两者是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角度描述呢?找出两者矛盾焦点,然后进行融合,不是更好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0-16 09:23:39
金秋果 发表于 2016-10-16 08:24
要尝试马克思经济与西方经济融合,不要始终认为马克思是错的,西方经济学是对的。你没有发现两者(至少)都 ...
西方经济学对与错放一边。马克思的《资本论》错了就是错了。之所以共产国际分崩离析,纷纷倒台就是因为马克思的经济学错了而导致的。这是铁的事实。无论谁想极力否认也无济于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